凡与敌战(交战),若审知(清楚地知道)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捣(攻击)之,无有不胜。法(兵法)曰:“见可则进。”唐李靖为(担任)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逃走,逃跑)保(保卫,退守)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全)国归附。以(任命)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表面)请朝谒(拜见、朝拜),而内(实际上)怀迟疑,靖揣(揣测)知其意。时诏(诏令)鸿胪卿唐俭等慰(安抚)谕(宣谕)之。靖谓(对……说)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那里),虏(对敌人的蔑称)必自安(安定)。若万骑赍(携带)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订立盟约)降(接受投降),行人(使者的通称)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的原因)破齐也。如(像)唐俭辈(这类人)何足惜哉!”督兵疾进(急速行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侦察、候望的人,侦察部队)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料想)官兵至也。靖前锋(前锋部队)乘雾而行,去(距离)其牙帐(将帅所居的营帐,前建牙旗,故名。)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摆好阵势),靖纵兵(发兵,出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逃跑),为(被)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以献。于是,斥地(开拓疆土)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参考译文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明知敌人有可以战胜的道理,就应当迅速出兵进攻它,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有可能战胜敌人的时机,就迅速向它发动进攻。”唐朝时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了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守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唐太宗命令让李靖前往迎接。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朝见大唐皇帝,但实际上心怀犹豫,李靖揣摩透了他的心思。此时,太宗下诏任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李靖于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那里,敌人必定会安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出兵对它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张公谨说:“主上已经与突厥约定接受他们的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可怎么办?”李靖说:“战机不可错失,这正是韩信能够打败齐国的原因。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率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没有料到唐军会来进攻。李靖的前锋部队冒着大雾前进,距颉利可汗牙帐仅七里的时候,突厥才发觉。突厥列出队伍还未摆好阵势,李靖派出军队猛攻,
1
斩杀万余人,俘获突厥男女十多万,活捉颉利儿子叠罗施,杀死颉利之妻隋朝义成公主。颉利可汗逃走,后被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并献给朝廷。在此形势下,唐军为朝廷开拓了自阴山向北直至大漠一带大片疆土。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