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研究或认识至少有两种路向:一是解析具体的古代诗歌文本,并进而理论归纳;一是从对中国古代诗学(诗歌理论)的研究中进而达到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认识。而本文则尝试从空间的维度,择取中国古代诗学中具有统摄性的赋比兴、言象意和意境等范畴来探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有关空间或空间性的问题,并试着对其加以理论和系统化,以期进而揭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空间或空间性特质。本文除导论、结论、余论和结束语之外,正文分三编共八章。上编分三章,着重从空间思维的角度重新阐释古代诗学传统中的赋、比、兴范畴。本编认为,人类思维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是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而赋比兴则都是空间思维的方式,但因受时间思维影响的不同,因而同是空间思维的赋比兴则又有区别,这就是古人为何重“兴”而轻“比”、“赋”的原因。除引言外,第一章着重阐释作为铺陈、扩展的空间思维——“赋”,并在本章中解释与本编相关的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问题;第二章着重论证作为二象并置、隐喻的空间思维——“比”;第三章则探讨作为瞬间、直觉的空间思维——“兴”。中编亦分三章,着重从空间的建构途径角度来探讨传统的言、象、意范畴。除引言外,第四章论述作为“依存时间的空间性媒介”的“言”,以及和言相关的空间语法和“字思维”等问题;第五章论证“跨度言意之间的空间性组合”的“象”,并阐释与象紧密联系的中国古代诗学中的“物象、形象、景象、意象、兴象、境象、象外之象”等概念,以及意象组合和意象思维问题;第六章则论述“依象而存的空间性混沌”的意,同时阐述与之联系的“道”、“气”等范畴或概念,并引入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混沌学、非构思写作等加以论证。进而得出“言、象、意”是空间构建的途径之结论。下编共两章。除引言外,第七章从意境之“境”及其空间生特征,构成意境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即意象、虚实和氛围)及其空间性特征,和意境的三个主要结构层次(即情景交融、象外言外和进乎道层)及其空间性特征来探讨意境的空间性本质。并进而得出所谓“意境”,其实就是一种空间、空间感或审美空间的结论。第
八章则从空间或审美空间的角度检讨当代有关意境的现代化、泛化问题,并主要评析了现代关于意境的六种界说,以期突出意境的空间性特性。综此,本文认为,在中国古代诗学思想视界中,诗歌艺术乃是一种空间性的艺术,每多空间或空间性视角之阐发,故空间可谓解读中国古代诗学的一有力维度。进而言之,空间或空间性可能就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特质。余论则着重就正文没有论及但很重要的对仗、节奏、格律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认为包括对仗在内的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技巧其实是一种空间建构的艺术技巧或手法。另外,在结束语中对本文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亦进行了简单检讨。【关键词】:中国古代诗学空间或空间性赋比兴言意象意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7.22
【目录】:中文摘要6-8Abstract8-15导论”空间”: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一个有力维度15-38一、”时空”问题在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的提出15-21二、”空间”维度的重要性21-27三、与本文相关的几个问题27-38(一)”诗学”、”中国古代诗学”及本文研究的对象和范围27-31(二)研究现状简述31-34(三)本文的思路和结构34-38上编:赋比兴与空间思维方式38-94第一章赋:铺成、排比的扩展空间思维41-55第一节赋的落差与问题的提出41-43一作为与比兴同等的赋41-43二问题的提出:为何轻赋而重比兴43第二节从赋作为表现技巧谈思维方式43-49一从作为表现技巧之赋的特征44-45二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45-47三文学活动与时间、空间思维47-49第三节赋:一种空间思维的方式49-52一
作为表现技巧之赋的空间思维49-50二作为文体之赋的空间思维50-52第四节作为空间思维方式之赋的缺陷52-54本章小结54-55第二章比:二象并置的隐喻空间思维55-70第一节比兴连用及轻比重兴55-57第二节比:作为隐喻的空间思维及与兴之比较57-64一作为”比喻”之比(兴)57-59二作为隐喻之比(兴)的空间思维方式59-64第三节比:作为隐喻的空间思维的语言学阐释及与兴之比较64-69一比:作为隐喻的空间思维的语言学阐释64-67二作为空间思维之比兴比较67-69本章小结69-70第三章兴:瞬间、直觉的空间思维70-85第一节从”譬喻”理解”兴”的缺陷70-72第二节艺术直觉及其空间思维性72-77一兴与艺术直觉72-74二艺术直觉与空间思维74-77第三节兴:作为瞬间、直觉的空间思维77-83一艺术直觉与兴及空间思维77-81二由兴生发的有关概念与艺术直觉及空间思维81-83本章小结83-85本编结论85-88附:赋比兴的提出及其大致发展演变史88-94(一)作为不同诗体的赋比兴88-89(二)作为不同表现手法或技巧的赋比兴89-91(三)走向融合、多样的比兴思维91-94中编:言象意与空间构造途径94-195第四章言:依存时间的空间性媒介95-124第一节”言”:作为诗学研究的必要性95-98一言、文、字及语法的相关说明95-96二以”言”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原因96-98第二节空间性语言与时间性语言98-102一中西语言的简单比较99-100二时间性语言与空间性语言:中西语言差异之因100-102第三节汉语的特性:空间语法102-108一”时间语法”与”空间语法”102-104二空间语法与中国语言104-106三以《璇玑图》为例看汉语空间语法106-108第四节汉字与字思维的空间性108-122一”字”与中国语言108-110二汉字的魔力:空间性的视觉符号110-111三汉字空间性的四重理解111-122(一)从”字”之本义看汉字的空间性111-113(二)从”六书”象形性、示意性看汉字的空间性113-118(三)从形音义结合的单音节性看汉字的空间性118-121(四)汉字空间性的其他理解121-122本章小结122-124第五章象:跨度言意的空间性组合124-162第一节”象”之本源及其空间性124-128一”象”之本源与文论之”象”125-126二”象”之空间性探究126-128第二节物象、景象、形象及其空间性128-134一物象及其空间性128-130二景象及其空间性130-131三形象
及其空间性131-134第三节意象、意象思维、意象组合及其空间性134-157一”意象”的大致历程及重要性135-136二”意象”之内涵136-138三”象”、”意象思维”与”意象组合”:”意象”之空间性探究138-154(一)作为”意象”之”象”的空间性138-142(二)作为虚实之”意象”的空间性142-144(三)作为空间思维的”意象思维”144-150(四)作为空间思维的意象组合150-154四意象与语象及其空间性154-157第四节兴象、气象、境象、象外之象及其空间性157-160一兴象及其空间性157-158二气象及其空间性158-159三境象与象外之象及其空间性159-160本章小结160-162第六章意:依象而存的空间性混沌162-194第一节”意”与诗文创作之”意”及不同理解162-169一”意”与”志”、”情”及文艺心理之”意”162-164二对诗文创作之”意”的不同理解164-169第二节作为哲学之”意”的空间性169-178一从哲学理解”意”之必要性及”言意之辩”169-170二”意”之空间性的哲学探究170-178(一)”意”之与”道”170-173(二)”意”之与”道”及”混沌”173-175(三)混沌及其空间性175-176(四)混沌之与”气”176-178第三节作为诗文创作之”意”的空间性178-192一诗文之”意”的空间性178-180二从混沌分形看诗文创作过程之”意”的空间性180-192(一)混沌分形及空间性180-181(二)诗文创作中”意”之混沌分形及空间性思维181-191(三)以《登高》为例看诗文创作中”意”之混沌分形191-192本章小结192-194本编结论194-195下编意境与审美空间追求195-251第七章审美空间:空间或空间感——意境之内涵本质196-233第一节意境及其现代化问题196-199一探讨意境之必要性196-197二意境的现代化及其问题197-199第二节境的空间或空间性199-205一”境”之本义:空间或空间性199-201二文论之”境”的空间或空间性201-203三”境”之与”景”及”场”的空间或空间性203-205第三节意境构成的空间性因素:意象、虚实、氛围205-221一”意境”:空间之”意”的空间(境)205-207二意境的空间性构成因素207-221(一)意象、虚实、氛围作为意境空间性构成因素的探讨207-209(二)意象及其空间性209(三)虚实及其空间性209-217(四)氛围及其空间性217-221第四节意境构成的空间性结构层次221-229一意境
的结构层次探讨221-224二意境的结构层次及其空间性224-229(一)情景交融层及其空间性224-225(二)象外言外层及其空间性225-228(三)道气层及其空间性228-229本章小结:意境的空间特质与附带问题229-233第八章从审美空间检讨现代意境两个六种界说233-251第一节情景交融说234-236第二节典型形象说236-238第三节生气远出说238-240第四节哲理(学)意蕴说240-243第五节对话交流说243-246第六节审美空间说246-250本章小结250-251结论251-252余论:对仗——空间构建的艺术技巧252-257结束语257-260参考文献260-275后记275-27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