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期末复习(背诵与默写)(素材)-六年级下册语文

期末复习(背诵与默写)(素材)-六年级下册语文

来源:意榕旅游网
 ………………… __…__…________线……___…_____……号考… … _ __外__………线__订__订装__在__……写__能__…不名姓…案答 _题___解___………___…_____装…_级…班… __…______……__…____校……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期末复习教学案

——背诵与默写—— 一.根据阅读积累完成

1.传统节日习俗众多,详略得当的描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老舍先生描写

北京的春节,重点描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_除夕_、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

天的民风民俗,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腊八粥》一文,主要叙述了等粥和喝

粥这两件事,其中详写的是 等粥_。

2.阅读古诗,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古诗《寒食》中介绍寒食节禁火的

诗句是:“日暮汉宫传蜡烛,_轻烟散入五侯家_。”《十五夜望月》中描写

中秋节望月怀远传统习俗的诗句是:“ 今夜月明人尽 ,不知秋思落谁家?’’古人还有许多描写中国传统佳节习俗的诗句,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

3.《藏戏》开头以独立成段的三个反问句揭示了藏戏有“戴着面具演出”

“演出时没有舞台_”“演出时间长”的特点。

4.《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牛郎织女隔水相望却不得相见的诗句是:“盈盈一水

间,__ 脉脉不得语_。”《长歌行》中劝人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诗句是:少壮

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5.补全下列句子

A.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 B.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C.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D.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6.通过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我们认识了不怕困难、聪明勇敢、意志坚强、积极

乐观的鲁滨逊,认识了淘气调皮、爱捉弄动物.但也懂得关心父母_的尼尔斯,

认识了_乐观勇敢、足智多谋、有爱心、喜欢吹嘘和冒险的汤姆。

7.《鲁滨逊漂流记》全文处处紧扣一个“险”字,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

叙,写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故事情节。 8.《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_笛福__ ;《骑鹅旅行记》是一部享誉

世界的童话作品,作者是瑞典 (填国家)的塞尔玛·拉格洛芙;《汤姆·索亚历险

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_马克·吐温__。

9.《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这两篇课文,作者都运用了_详略结合__的写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表达清楚_。

10.《迢迢牵牛星》一诗中,作者用“_纤纤_”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

柔长。

“ 札札_”一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_弄 ”字形象地写出

了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织布,只是伤心地抚弄着机杼。

11.从《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中,可以看出故事情节处处紧扣一个“险_”,塑造了一位 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_的主人公形象。 12.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写出故事情节。

孩子失踪 人们悲痛 __ __脱险回家 全镇欢庆_ 讲述经历 夸张吹嘘_ _看望伙伴 乔埃被封_ 13.在默默里算着,八干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_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_。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_的流里,没有_声音_,也没有影子_。我 _不禁_涔涔而泪潸潸了。 14.散文《匆匆》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_朱自清_ ,课文紧紧围绕“_匆匆_”一词,细腻地刻画了_时间_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_。 15.回顾《那个星期天》

,体会作者的心情在一天里经历的变化:妈妈说等一 会儿再走,“我”藏在大门后期待充满希望_ 妈妈出去买菜,“我”挨时光 焦急又兴奋 妈妈翻箱倒柜,“我”追在妈妈腿底下非常焦急 妈妈洗衣服,“我蹲在洗衣盆旁哭了失望委屈。 16. 《迢迢牵牛星》借神活传说中 牛郎织女 的故事.表达了人间夫妻_离别不得团 聚_的悲哀。王建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秋之夜望月思远情景的诗句是“今夜月明人 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17.“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 自己。”这句话是外国名著《鲁宾逊漂流记_》中的主人公鲁滨逊_说的。 18.《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中。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两者都把自己的情感 融入具体的 _人、事或景 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不同点是《匆匆》有时 把自己的情感直接 写出来.如第4自然段,作者运用一连串的设问 句。表达了

对时 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19.《马诗》中,作者借马抒情.强烈传达出企盼为国出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石灰吟》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写出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_的意志和坚 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竹石》的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说明了做人要有骨 气,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这三首古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 法。

20《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按照_时间_ 顺序来写的.依次叙述了被捕前父亲烧掉

文件

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被捕时父亲处变不惊,在法庭上镇定沉着,被害后全

家的

无比沉痛。其中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是首尾呼应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

使读

者对父亲被捕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加清楚,对父亲的人物形象和课文中

表达

的悲痛也理解得更深刻。

21.《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

“树

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

益坚

持好的,改正错的_,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增加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

人民、

团结起来。

22.《学弈》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_的道理。《两小儿辩日》则

体现

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表明观点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_的态度。阅读《表里的

生物》,

通过_“我”迫切想知道表里有什么_ 的事例。可以感受到“我”是个天真可爱、

于观察、勤于思考、求知欲极强的孩子。

2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

决疑

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围绕这个观点,作

者列举了三个事例: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紫罗兰遇盐酸变色,从而制

成了石蕊试纸;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情况推断出地球上大路和海洋的形成;俄裔

美国

睡眠专家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的现象中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每个事

都是按照:发现问题_ 一__研究问题_ 一_解决问题_顺序来写的。

23.歌以抒情,诗以言志。郑燮在《竹石》中抒发自己立场坚定,决不随波逐流

的诗

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李贺的诗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

清秋”

通过咏马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像这样托物言志的诗句我还知道“冲天香

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4.“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

个队

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课文开篇点明全文

的主

题,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25.“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这里的“?”指的是发现的问题、

不断的追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找到了真理。这样表达的好

处是

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6.补充下列爱国诗句(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夜阑卧听风吹

雨,

铁马冰河人梦来。(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人玉门关。(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老师领进门》中,作者回忆了在老师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在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的鼓励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28.《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是一篇演讲稿(体裁),课文先讲了学习缺乏坚持性和顽强性的原因,又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告诉我们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的道理。

29.抒情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作者是著名诗人何其芳,在第3节中,作者把“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比喻为“微风”和“阳光”,形象生动。揭示全诗主题的诗句是“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30.《迢迢牵牛星》中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人间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诗句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寒食》中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景色的诗句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句诗表达的主题与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相同。宋代诗人苏轼在《浣溪沙》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他说:“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32.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号召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互相 帮助 。 33. 把下面的古诗名句补充完整。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_。(《寒食》) (2)常恐秋节至,馄黄华叶衰。(《长歌行》)

(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_.(马诗)

(4)春风又绿江南岸_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34.名著不仅情节引人人胜,更有丰富的内涵。请把名著与其内涵连起来. 《鲁滨逊漂流记》 抒写怀乡之情。

《骑鹅旅行记》 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社会的讽刺。 《汤姆·索亚历险记》 隐藏着严密的逻辑。 《爱丽丝漫游奇境》 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35.春天是什么?杜甫说.春天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春雨;叶绍翁说,春天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艳艳红杏;韩翊说。春天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中那漫天的飞花和依依的杨柳。 36.“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 勇气。”这句话出自《 为人民服务 》。 37.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表现的是中秋节, 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作者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秋之夜望月思远情景的诗句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它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诗句中的一个“落_”字,仿佛那秋思随着月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38“人固有一死。或 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39优秀的古诗词是丰富的文化营养,要用心品味。读于谦《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高尚节操;读李贺《马诗》中的“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感受到他渴求建功立业、为国出力的愿望;欣赏范仲淹《江上渔者》中的“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苦;读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书报告会、辩论会等方式与同学之间交流;尝试对名著进行再创作 (3) 《狼王梦》是一部长篇动物小说,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代表作品, 大公狼黑桑想当狼王,和母狼紫岚一起想推翻旧狼王,可是这天黑桑不幸地陪同野猪丧命于鬼谷中,最后紫岚为了保护媚媚的狼仔而和金雕一起坠入悬崖。

二.课外小知识

1. 阅读背诵下列内容: “岁寒三友”是指(松)、(梅)和(竹)。号称“花草四君子”指(梅、兰、竹、菊)。“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中国的国花是(牡丹)。我国的三大火炉是(重庆、南京、武汉)。

“孟母三迁”的故事出自《三字经》《三字经》的作者是(宋)朝(王应麟)。我国唐朝的诗人“大李杜”指(李白、杜甫),“小李杜”指(李贺、杜牧)。我们常说高科技的“两弹一星”是(原子弹、 氢弹 、 人造地球卫星)。 2.名著阅读内容记忆 (1)《西游记》中的“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孙悟空)。

(2)你在阅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答:,如:写读书笔记,即将读书的独特感受及时记入笔记;通过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