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世界的地形 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学情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在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并且也有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学习地理的正确的学习方法,继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陆地地形”这个知识点,要求达到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五种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即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二是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中根据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识别它们。“陆地地形”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对应“标准”中“海拔和相对高度” “五种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等内容的概念部分,为在地形图中“估算”和“识别”打好基础。“海底地形”内容属于一般性知识,它为以后理解海陆变迁打下一定基础。“学看地形图”既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节的重点。本节中体现的两条标准均落实在该内容中。教材通过展示统一地区的四幅不同类型地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的方法。再通过活动落实标准的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这样就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和数据,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
2.通过地形图,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通过世界地形图,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在地图上找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
4.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并能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关注家乡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陆地地形 2.难点:等高线地形的判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
1.通过地图和数据,我能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概念。
2.通过地形图,我要学会陆地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特点,并能对照地图说出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
3.通过关注家乡的地形类型,体会地形类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做到关心家乡、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陆地基本地形的特点; 2.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 难点:海拔、相对高度等概念。
【评价任务】
1.通过地图和数据,对桌检查海拔、相对高度等概念。 2.小组检查:陆地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特点。 3.对桌检查,指图说出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2分钟)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其陆地表面形态多种多样,千导入简洁,学生对一、导入环节 姿百态,下面请欣赏几幅图片(用课件展示各类地形图本节课的学习清楚明片),多种多样的地形造就了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今天让我们走进世界,了解陆地地形。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地图和数据,我能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概念。 2.通过地形图,我要学会陆地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特点,并能对照地图说出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 3.通过关注家乡的地形类型,体会地形类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做到关心家乡、热爱家乡。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学习。拿出学案,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白。 明确学习目标,给本堂课的学习有个明确的定位。 学生阅读目标是否认真。 2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阅读课本33—37页图文资料,在课本上划出并记住以下问题的答案。) 1.海拔和相对高度 1.能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描述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说给(1) 对桌听 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2.能根据定义,计算两个地点的相对高度。 (2)如上图,甲地海拔为 米,乙地海拔为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米。 3.结合地形图,理2.陆地地形 解五种陆地地形的异(1)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 平原 、 高原 、 山同点。以小组为单位进地、 和 五种基本类型。 行交流,然后进行记(2)读课本34页:结合图片理解并划出:平原与忆,对桌相互检查。 高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点和不同 点,以及盆地的特点。 (3)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一是太平洋沿岸山脉 带,如太平洋东岸自北向南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 4.在世界地形图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 山脉和南美洲上,指出陆地上的两大的 山脉组成。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山脉带,记住名称和位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这个山脉带主要呈东西方向延置,对桌相互检查。 伸,由 山脉、 山脉 和 山脉等组成。 (4)写出下列“世界之最”,在世界地形图上划 出并记住位置: 最高的高原是 青藏 高原;最大的平原是 亚马孙 平原;最大的高原是 巴西 高原; 最长的山脉是 安第斯 山峰;最高的山脉是 喜马拉雅 山脉;最大的盆地是 刚果盆地 盆地; 最高的山峰是 山峰;最深的海沟 是 马里亚纳 海沟。 5.在世界地形图3.海底地形 上划出并记住位置世读课本36页图2-44“海底地形示意图”,划出海界主要的地形区,并检3
三、后教环节 (15分钟) 底的五种基本地形,并掌握其主要特点。 (二)自学检测反馈 口头检测,幻灯片检测。 (三)质疑问难 1.组内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2.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 3.点拨 (1)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2)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表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 (3)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表崎岖不平。不同的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海拔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4)陆地上两大山脉带的组成山脉和世界地形之最,要指导学生从地图册世界地形图上找出来并记住位置。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检测,同学们基础知识掌握的都很好,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查。 6.根据课本36页图2-44“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海底的五种基本地形,并掌握其主要特点,小组检查。 4
(一)学习任务和指导 (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内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待其他小组或老师解决。) 完成课本36页活动题1。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 A点海拔500米以上,坡度较陡,崎岖不平,是山地; B点海拔500米以上,边缘陡峻,是高原; C点中间低,四周高,是盆地; D点海拔500米以下,地表崎岖不平,是丘陵; E点海拔200米以下,地表起伏小,是平原。 1.读图,找出A、B、C、D、E各点的海拔高度。 2.重点评价学生是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3.组内同学是否能够积极讨论,大胆发言。 (13分钟) 1.泰山玉皇顶(1524米)与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400米)的相对高度是( ) A.1924米 C.1524米 B.1124米 1.学生是否独立完成。 2.完成后能否对桌交换,互相批阅。 3.批阅完后能否及时纠正错题、进行巩固。 4.评选优胜小组。 D.1942米 2.下列关于各种地形形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四、训练环节 ( ) A.海拔较低,地面起伏小——平原 B.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地面起伏小——高原 C.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较低——盆地 D.地面崎岖不平,相对高度大于200米——丘陵 3.在下图中填注地理事物的字母或序号: (1)主要山脉: ①落基山脉、②安第斯山脉、③喜马拉雅山脉、④阿尔卑斯山脉、⑤阿特拉斯山脉; 5
(2)世界之最:A亚马孙平原、B巴西高原、C刚果盆地、D 青藏高原。 四、自我反思 课堂总结:一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或许有知识上的,或许有学习方法上的,或许有易错点的总结,你的收获是什么呢?请大家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世界的地形 一、陆地地形
1.平原、高原、 山地、丘陵、盆地
2.两大山脉带 3.地形之最 二、海底地形
【教学反思】
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
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2.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把课程标准分四步细化分解,找到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即: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6
学段目标 学期目标 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核心目标) 课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1.在地形图上识1.理解海拔、1.通过地图和数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型,对照地图说出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等概念。 据,我能理解海拔、2.通过地形图,学会陆地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特点,并能对照地图说出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相对高度等概念。 2.通过地形图,我能学会陆地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特点,并能对照地图说出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 3.通过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体会地形类型对生产、生活峰、山脊、山谷,的影响,做到关心家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乡、热爱家乡。
3.核心目标的分解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陈述方式:结果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学习环境)+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条件是“结合具体情境”;行为动词为“识别”;核心概念(关键词)为:“主要的地形类型”,属于概念性知识。
第二步:分析关键词,构建概念图。
山地与丘陵 主要的地形类型 (核心概念)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
关键
概念体系
知识地位 重点 平原与高原 识别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它要求了解、熟悉并加以运用知识. 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 难点 7
同义词:领会、知晓 、了解 、学会、 把握、熟悉
主要的地形类型
(核心概念)
第四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条件。
主要地形类型(核心概
概念体系 平原与高山地与丘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
描描学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地形图
地形图 地形图 山地与丘陵 描述
概念体系 平原与高原 行为动词 描述 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异同 学会
第五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
主要的地形类型
(核心概念)
概念体系 平原与高原 行为动词 描述 描述 行为条件 地形图 地形图 地形图 行为程度 准确 准确 山地与丘陵 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学会 熟练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叙写出学习目标。
1.通过地图和数据,我能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概念。
2.通过地形图,我能学会陆地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特点,并能对照地图说出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
3.通过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体会地形类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做到关心家乡、热爱家乡。 对内容标准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到我们的目标。
附件2:评价任务设计解读
8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概念。
评价实施:通过地图和数据,对桌相互检查,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概念。 2.学会陆地基本地形的特点,并能对照地图说出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 评价实施:组内对桌互相检查,看是否能记住这些问题。
附件3:表现性任务设计
任务1. 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概念。
观察学生能不能借助地图和数据,描述出海拔、相对高度等概念。
任务2. 小组交流:陆地基本地形的特点,并能对照地图说出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