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1. 什么是人格?人格具有哪些特点?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和发展的异于他人的稳定和持久的综合的心理特征。 2. 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环境因素。(家庭因素,成长的文化背景,社会群体规范,生活背景和条件)

3. 大五人格模型包括的5个维度是什么?每个维度具有什么行为意义? 外倾性(健谈,好交际)、随和性(合作,谦恭)、情绪稳定性(沉稳,安全)、责任心(可靠,负责)、经验开放性(富有想象力,).1、内向的人更善于处理不规则的信息,并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外向的人能很好的把握快速流动的信息.2开放性:开放性与培训效果和工作业绩有正相关,与创造力也有正相关。3、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与压力行为能广泛联系里的,情绪稳定性低的人不适合做高压力的工作。4、随和性:随和性得分高者在组织中颇有人缘,在团队合作中表现更为出色,在应聘中也有更高的竞争力.5、责任心:高责任心的员工为自己设立更高目标,而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更加投入。 4. MBTI类型理论是从哪四方面划分人格类型的?

1、与他人关系:外向E,内向I2、收集信息:感觉S直觉N3、利用信息、思考T情感F5、进行决策:判断J知觉P

5. 什么是自尊?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具有什么样的行为特点?

自尊是个体对其自身的评价,工作中有较强自尊感的人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积极的评价,也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信仰和行为行事。低自尊的人更注意取悦他人,在遇到失败时容易放弃。

6. 什么是控制点?外控型的人与内控型的人具有什么不同的行为特点? 控制点就是当受到环境影响时,人们感觉到自己控制环境和或控制生活的程度。外空者认为自己的命运是社会和外在条件决定的,因此倾向于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外部力量。外空者对工作满意度较低,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也较低。

内控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勤奋和智慧。内控者有较强的的成就欲、工作动机和积极性,但合作意识比较弱。

7. 什么是自我效能?哪些因素影响人的自我效能感?

自己认为能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过去的经历,他人的评价能影响自我效能。 8. 什么是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9. 人格测量常见技术有哪几类?每种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自陈量表法:能同时测量大量的人,成本较低;评分迅速而客观;可以应用统计方法建立常模,评价测题内容的一致性。

但是只反映个体外显的易观察的行为特点,解释得分时,必须考虑被测人准确提供自身信息。

10. 什么是知觉?知觉与感觉的区别是什么?

知觉是指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对环境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并解释他们感觉影响的过程。感觉是个体感觉器官接受外部器官的直接反映,而知觉是感觉得深化,是几种器官综合分析产生的结果. 11. 知觉有何特点?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只觉得整体性、知觉的恒长性 12. 哪些因素影响知觉? 知觉者、知觉对象、知觉情境。 13. 常见的两种知觉现象是什么?

知觉保护(个体为了自己免受负面刺激屏蔽让人烦扰或引起焦虑的信息,这就形成了知觉保护)知觉错误(知觉定式: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知觉对象作出判断。刻板印象:将知觉属性的基础建立对象所属的群体之上) 14. 常见的两种知觉错误是什么?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知觉定式: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知觉对象作出判断。刻板印象:将知觉属性的基础建立对象所属的群体之上)

15. 什么是社会知觉?常见社会知觉中有哪些偏见?

社会知觉是人们相互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使人们对有关他人信息加以综合解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知觉。

16. 什么是归因?凯利归因理论和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归因是指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或行为来推断人的内在动机,意图和属性。

凯利的归因理论:影响个体的行为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来自于知觉者本人的特点,外因来自于知觉对象的特点和知觉者与知觉对象随处的环境。 17. 印象管理包括哪两个方面?

印象管理的动机:(印象与个人目标的相关性。这些目标的价值。一个人期望留给他人 的印象与他自己已经留给他人的印象之间的差异)印象建构:(选择要传达的印象类型。决定如何去做) 18. 印象管理有哪些策略?

降级防御型策略(解释、道歉、置身事外),促进提升战略(争取名分,宣扬,解释困难、联合)

19. 什么是能力?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能力是指个体能够完成工作中各种任务的可能性。既包括先天能力,也包括后天获得;

20. 智力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算术、语言解释、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记忆力 智力的四个亚成分:认知智力、社会智力、情绪智力、文化智力 21. 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冰山水上的部分是表象部分,即人的知识和技能,容易被感知。冰山水下的部分是潜在的特征,如价值观,自我认知,个性品质,社会动机。从上到下的深度不同表示被挖掘与感知的难易程度不同,向下越深,越不容易被挖掘与感知。 22. 什么是学习?主要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学习是指在经验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研究经历观察是学习的三中方式。

23. 什么是显性知识?什么是隐形知识?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显性知识:有组织的,可以被记录并传授给他人。如课本知识。隐性知识:很难描述和记录,常常是通过观察和直接体验来获得知识,如组织文化,群体规范,驾驶技术等。

24. 了解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

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提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行为的联想而实现的。

例子:恐怖电影,道路上面的障碍物图形,条件反射改变人体免疫力模型。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认为学习是通过操纵行为结果而控制行为的过程,即在行为结果中获得学习。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行为能够得到积极的强化,他们很可能重复这种行为。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他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5. 什么是行为塑造?行为塑造的四种方法是什么?举出现实中应用的例子? 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叫做行为塑造。 包括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忽视. 26. 什么是态度?态度对行为有何影响?

态度是指个体对社会事物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包括判断,评价和行为倾向。 27. 态度包括哪些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理解和认识,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情感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的枪杆你体验),意向成分(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他是态度重要的外部表现) 28. 常见的工作态度有哪些?

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卷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工作本身,报酬,晋升的机会,上级,同事.

29. 当员工对组织产生不满时,他们会产生哪些可能的方式表达不满? 退出,建议,忽略,忠诚。

30. 什么是组织承诺?组织承诺包括哪些方面?

组织承诺指员工对待组织及目标的认同,并希望保持自己作为该组织的身份。组织承诺包括:情感承诺(指员工对组织的情绪依恋,认同感和卷入程度。),留任承诺(指基于相关员工离开组织带来的一种损失.),规范承诺(指员工感到有责任留在组织中,因为他们应该留下,这就是他们要做的事)。 31. 组织承诺会对哪些员工行为有预测作用?

32. 什么是价值观?罗克奇如何对价值观进行分类?

价值观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社会信念和

价值系统。包括内容和强度两个方面。终极价值观(人们所追求的终极情况)、工具价值观(个人喜欢的生活模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方式。) 33. 霍夫斯泰德文化评估框架包括哪五个维度?

权利距离:指一国的人民对于机构和组织内权利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纳和认可程度。低权利距离追求平等拒绝不平等。

个人主义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喜欢以个体为单位活动而不是成为群体成员进行活动的程度。

34.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活数量和生活质量:生活数量指的是人们看重积极进取,金钱及物质的获得和拥有,竞争的程度。生活质量是指人们重视关系,并对他人幸福表现表现出敏感和关心.

35. 哪些因素影响态度改变?

1、态度本身的特征:包括态度形成的时间的长短,稳定性,和持久性.态度的协调性。态度形成中感情因素及其极端程度。2、个体的心理因素:如智力因素,气质因素,年龄与性别特点.3、与群体的关系:群体对人有规范作用,又能为人的态度的改变施加压力和影响。4、切身利益的影响: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能再一定程度上有法人们态度的改变.

36. 需要和动机对人的行为产生有何影响?

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他是人的行为的驱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他们通过采取某种行动某种行为来实现预期目标。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他是人的心理上的主观感受。 37. 什么是需要?需要有何特点?人有哪些方面的需要?

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他是人的心理上的主观感受。需要的特点:指向性:指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与诱激物。周期性:可以重复发生,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重复.变化性:发生的强度不同,内容不同.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38. 动机一定会产生行为吗?为什么?请联系实际思考。

有动机未必一定能产生行为,由动机转变为行为需要有三个关键因素: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努力的程度),方向(个体付出的努力与目标的已执行程度),坚持性

(发生的强度不同,内容不同) 39. 什么是激励?

组织行为学任务,激励是指对人的内在动力的激发,导向,保持和延续作用。包括三个因素:某一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动力的激发;行为导向某一目的物;行为得以保持和延续。

40. 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阿尔佛德的ERG理论、麦

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41. 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特征?

群体指组织中通的一群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整体。群体的特征:由一定数量的的个体组成,且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的活动是群体构成的基础。群体成员间关系比较稳定,有一定的群体结构。群体有有一套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 42. 有哪些常见的群体类型?

按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假设群体,实际群体。按发展水平: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群体.

43. 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为了权力,自尊,归属目标。 44. 高士气的群体,生产率一定高吗?

45. 群体凝聚力高,群体的生产率一定高吗?

46. 什么是群体中的从众行为?为什么会产生从众行为? 47. 结合实际了解什么是社会惰化效应,什么是社会标准化效应. 48. 常见的群体决策方法有哪些?

49. 群体中为什么会产生冲突?会有哪些形式的冲突? 50. 群体中的冲突一定对群体不利吗?为什么? 51. 处理冲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2. 冲突有哪些处理方式?

53. 群体中存在哪些人际行为?什么因素会影响群体中的人际行为?

54. 什么是角色冲突?角色认同?角色期望?角色知觉? 55. 群体中会有哪些群体规范?群体规范如何影响群体行为? 56. 群体结构、群体规模对群体行为有哪些影响?

57. 什么是团队?团队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具备的要素:人数不多,技能互补,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共同的工作方法,相互承担责任.

58. 团队与群体有何区别?

群体是中性的,团队是积极的.群体是信息共享群体绩效小于个人绩效之和,在团队中,团队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群体的技能是随机的或不同的。团队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

59. 常见的团队形式有哪些?

解决问题型(团队的初级形式)自我管理型(团队的终极形式)多功能性(团队的高级形式)

60. 为什么要构建团队?

组织结构更趋于扁平化和弹性化,团队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需要不同背景,专业,技能的人完成工作.环境快速变化,竞争更加激烈,团队能更好的适应变化。跨职能,虚拟化的组织结构要求。 61. 如何构建有效的团队?

确立具体的目标,确立是当代团队规模、选择适合团队要求的成员,选择适合的团队结构和领导,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团队技能培训,促进团队内部和团队间的合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