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刍议地震监测预报的方法和措施

刍议地震监测预报的方法和措施

来源:意榕旅游网


刍议地震监测预报的方法和措施

摘要:21世纪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阶段。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严重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与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在此从地震监测的仪器出发,提出了几点地震监测预报的方法。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方法

Abstract:The beginning of twenty-first Centuryis avery critical stagei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but also social and economicstructure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stage.An earthquake is asudden, devastatingtheserious natural disasters,directly affect to realizethe grand goal ofsocial stability and modernization.In 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earthquake monitoringinstrumentinthis,put forward several points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method.

Key words:earthquake;monitoring;forecast;method

地震监测是指在地震来临之前,对地震活动、地震前兆异常的监视、测量。目前地震监测主要有几种划分方法,一种是专业与群众之分,指专业的地震台站和一些群测点,前者主要用监测仪器,如水位仪、地震仪、电磁波测量仪等,用来监测地震微观前兆信息;后者则主要靠浅水井、水温、动植物活动异常等手段,来观察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

一、如何开展地震监测工作

地震预测预警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和影响的重要手段,现代防震减灾安全观特别强调要关注地震预测预警工作。

首先要关注震情监视工作,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为我们深入开展震情监视工作展示了更广阔的前景。我们必须不断吸收和引进高新技术,发展先进的震情监测手段和方法,更有效地监视地震动态。

其次,要正确安排部署震情跟踪工作,这是实现有减灾实效地震预测的关键举措。必须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更科学合理的震情跟踪工作机制。进而,要抓好震情分析和判断工作,这是实现地震预测的重要环节。通过强化震情会商制度,不断发展震情分析判断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地震预测由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的转变。最后,还要抓好地震预警工作。

二、地震预报方法

地震前兆是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异常现象。由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很复杂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乃至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

地震预报有三种: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地震前兆法。

1、地震地质法

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地质过程。研究已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应有助于今后判定何处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但有些地震发生前,地质构造往往不甚明朗,震后才发现有某个断层,认为与地震有关。例如,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1889~1971)先生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察地应力的变化,以实现地震预报的方向。1966年河北邢台7.2级地震后,先生根据在地质构造活动性方面的研究成果,成功预测了1967 年河北河间大城6.3 级地震、1969 年渤海7.4 级、1970 年通海7.7 级地震和四川大邑6.2 级地震。特别是在1967年就预测辽宁海城一带、河北唐山一带都是地震危险区,10后果然发生了大地震。1970 年在先生的指导下,编制完成一份属国内首创的1∶400 万《中国主要构造体系与震中分布图》,图内标出地震危险区的地带或地段。此图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规划布局和地震监测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在20 世纪70 年代,我国共发生14 次7 级以上地震,其中有10 次发生在该图预测的危险区域或边缘;2005 年江西九江的5.7 级地震也发生在该图预测的危险区边缘。预测淮确率之高是历史上罕见的,同时,证明地震地质法预测地震是可行的、值得提倡的方法之一。

2、地震统计法

对过去已发生的地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时间序列的规律,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此法把地震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因需要对大量地震资料作统计,研究的区域往往过大,所以判定地震的地点有困难,而且外推常常不准确。例如: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海城7.3级强烈地震前4天左右时间,在距该台20 km的地方,发生中小地震500多次,最大地震4.7级;地震的活动范围在距震中5 km以内;且在大震前12小时出现小震平静现象。时间序列上表现出的明显密集—平静—地震发生的阶段性特征,成为辽宁海城7.3级强烈地震成功预报的主要依据之一。这种时间序列上表现出的震前地震异常统计结果,也是1999年11月29日12时10分(北京时间),辽宁省岫岩5.4级地震的成功预报的依据。当然,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不会每个地震前都会出现这种时间序列上的统计特征。

3、地震前兆法

地震是地球介质的破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物理过程。观测地球物理场各种参数以及地下水等异常变化,可能找到有用的地震前兆 。前兆研究中的最大困难是,观测中常遇到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干扰,而所谓的前兆与地震的对应往往也是经验性的。尚未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可靠的前兆。正如上述事例所反映的:

1966年邢台地震总结的地震异常经验“小震闹,大震到”,虽然在1975年海城、1999年岫岩地震的临震预报中起了作用,但在1976年唐山、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却没有这种反应。所以,不能将其认定为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可靠的前兆。以上3种方法都有其片面性,都不能独立地解决地震预测问题 。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即必须采取综合预报方法。

三、地震监测手段及监测仪器

1、地震学方法

利用地震仪测定地震三要素,通过研究地震活动的规律来预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方法,通常称“以震报震”。

地震仪是观测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的仪器,主要是利用惯性原理和弹性原理来记录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以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地动仪)是公元132年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发明的。近代的地震仪是1880年制成的,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在时间上却晚了1700多年。

地震仪是由二大部分组成的观测系统。拾震系统,其作用是:当地震时拾取地面

振动,加以放大(亦可缩小)是记录系统,其作用是将地震过程用记录器记录下来,描成地震连续运动图形,得于永远保存。它可以是纸介质的,也可是数字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