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6期 总第243期 doi:10.3969/j.issn.1008-6714.2017.06.019 林区教学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 No.6 2017 GenerM No.243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 张兴芳 (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摘要: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文化传统,作为媒体的新闻报道也有 着各自的体系和特点,探讨中西方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差异,并从文化历史、社会价值观、文体分类和语言特色等四个 方面分析产生此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新闻写作;价值观;文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7)06-0041-02 新闻报道是记者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语言向读者 闻报道,慢慢地习惯了陈述式的新闻报道实践传统 J。 由于文化的影响作用,西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善 于捕捉那些容易被人直接感知的,或者能引起读者兴 报道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它是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之 作为信息的载体,新闻报道可以和信息本身一 一 。样,对读者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位于 不同的地域,分别有着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所以 趣的形象元素,比如具体的人物、复杂的场面、典型的 细节等,而后用流畅朴实的行文,充满感情的笔触,将 新闻事件细致生动地描绘出来,从而使读者的感官受 到强烈的感染,因此也就获得了人们的关注。中国记 者采写新闻时,常常是先对其掌握的具体感性材料进 行抽象加工和概括,然后根据新闻事实的特点总结其 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和内在的规律,并以陈述式的语 中西方国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语言特点, 这就导致中西方新闻报道产生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 一、文化渊源的差异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思 想文化,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表现方式都有着各自的 特点。西方人历来注重逻辑思维,他们往往有较强的 抽象思维能力,反映在他们的表达方式上就是重分析 言将其表现出来,向读者呈现出新闻事件的整体面貌 及相关的内部联系,加深读者对整体事件的理解并启 迪他们对此事件作进一步的思考。所以中国媒体更倾 向于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 政治经济科技这一类“硬新闻”,其特点是稳健保守。 和重形式完备的特征。中国人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 影响,比较含蓄内敛,更看重内心体验和感悟能力,所 以语言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体 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西方是感性的表现手法,中方是 理性的陈述。比如,西方记者在面对灾难造成的悲剧 时,常常会仔细地描绘发生的事实,记录当事人的行为 表现和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悲剧给人造成的痛苦;中国 记者则习惯于“哀而不伤”,他们虽然也写灾难中的悲 西方新闻更倾向于人情味较浓,写法轻松活泼,易于引 起受众感官刺激和兴趣的“软新闻”迎合读者需求 。 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中西方报道在新闻价值观上的差异表现为:西方 重传播,中国偏宣传。众所周知,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复旦大学李良荣先生曾这 样定义“宣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 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 惨景象,但主要是反映当事人的精神,用乐观隐忍的态 度去削弱灾难事件所带来的伤害。这种报道内容的区 别也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西方的新闻从诞生之初就 强调其独立性,他们采取“用形象去表现,不作客观陈 述”的方式,隐藏报纸的倾向性,希翼其新闻报道能被 所有人接受。中国新闻是内忧外患的产物,它从一开 始就起舆论导向的作用,中国记者长期专注于这类新 会行为。由此可见,传播和宣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西方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信息,所以他 们在报道时,首先想到读者,考虑某个新闻事件的新奇 性和趣味性;在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判定一则新闻是否 有报道价值,首要标准是它的政治思想是否显著。比 收稿日期:2017-03—10 如,同是发生在中国某地的一起拐卖妇女案件,西方媒 体把妇女被拐卖的过程以及被拐卖后的遭遇作为报道 的重点,旨在让读者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而中国媒体 一作者简介:张兴芳(1971一),女,江苏沭阳人,讲师,硕 士,从事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研究。 41— 则把警方侦破案件的过程作为报道的重点,重在反映 警方的敬业和人道主义精神。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使西方新闻的传播 活动扎根于读者信息的获取,同时又反过来规定影响 了记者的报道行为。有了这样的文化传统及社会价值 观,西方新闻媒体总是关注读者对于信息的需要,关注 人类生存的环境,另外也重视读者的消遣和娱乐诉求。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产生于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和农耕经济活动中,新闻媒体受此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注重新闻事件产生的背景,在传播和报道新闻事件的活 动中融人道德的教化作用,新闻记者往往自觉地将个人 的职业活动置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之中。因此,中 国媒体历来偏重政治利益和社会效益,他们往往表现出 强烈的道德意识,习惯用顾全大局的思维去评判个别事 例,在新闻报道中崇尚“大公无私”的社会价值观。 西方国家是市场化运作国家,新闻报道也不例外, 也是走市场化的道路,而市场运作机制的最终目标是 赢利,就是赢得更多的读者,所以西方的新闻报道具有 商业化的特征。中国新闻从诞生起就承担着“党的喉 舌”的任务,新闻报道从来都与政治息息相关,所以新 闻报道往往带有政治性。当前的中国新闻正在逐步向 市场化转变,但完全的市场化还有待时日。 三、文体分类的区别 西方新闻报道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由当时的形势 造就了它独特的文体特征,形成了由导语、主体和背景 构成的倒金字塔式文体特点。西方新闻报道的文体有 很多分类,但比较宽松而广泛,各种文体可以风格迥 异,也可以互相交融,所以记者的写作不易受到文体或 者规则的束缚。中国媒体的中心任务一直都是宣传党 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新闻报道必须以多种形式围绕这 个中心开展工作,所以中国新闻在文体分类上比较严 格,除了消息、通讯、特写三大文体之外,其他的各种文 体在题材、语言、结构和风格上都有明确界定,记者的 写作必须合乎各种文体规范要求。 中西方都有深度报道这一文体形式,即对主体新 闻的时空维度进行深度扩展,它通过对主体新闻的生 成背景、波及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展示与剖析,从 而深刻地反映出客观环境的最新变动状态 。深度报 道主要关注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的背景与事件 之间的关联。中国的深度报道是将其视为一种新闻体 裁,重在还原事件的过程或者反映事实真相,比如,“述 评式深度”报道,是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反映国内外的 重大新闻事件,作者在叙述事件的同时,提出问题,分 析形势,得出结论。西方的“背景式深度报道”与此相 似,但也有区别,西方的深度报道是指作者引用他人的 话语对事实进行评价,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进行分析,一般不涉及作者本人的观点。 ....——42... —— 四、不同的语言特色 西方新闻报道往往运用短小精练的句子,叙述自 然流畅,措辞生动,为了节约篇章空间,所有的段落尽 可能缩短,但段落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连贯性,记者在写 作中常常使用具体形象的动词或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使新闻变得富有情趣,新闻导语的选择也体现着诙谐、 幽默的特点。中国的新闻语言有着一定的政治和时代 特色,一般句子用的比较多,叙述清楚,结构完整,有的 标题本身就是一则小新闻,措辞比较严肃,讲究对仗工 整,音节鲜明,朗朗上口。《泰晤士报》曾这样报道中国 鼠年的鼠灾现象,“今年是中国的鼠年,老鼠们也在举 行盛大的庆祝聚会”,而中国同时期的新闻则为“记者 从全国植保站获悉,目前国内部分地区老鼠活动猖獗 ”……,从此例可以看出,西方的报道语言风趣,中国的 报道则显得呆板枯燥。 除了上述的语言差异,中西方新闻媒体还有一个显 著的区别,就是西方新闻报道重视现场描写。美国新闻 学教授罗切尔说:“记者的第一条也许是:要表现,不要 陈述。”他认为,平铺直叙的叙述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 极的状态,表现主人公的言语和行动会使人身临其 境 。所以,西方记者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喜欢渲染气 氛,善于选择场景,抓住事件中最生动最感人的镜头,挑 起读者对新闻事件的阅读兴趣,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塑造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栩栩 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写非事件性的新闻时,往往 从局部开始导入,继而展开全面叙述,如国外关于市场 情况的报道,并不是从一开头就交待商品的总销售情 况,而是从一个家庭主妇购置一星期的家用物品开始, 然后说明哪些商品畅销或者滞销,像这样从描写场景细 节人笔,会使读者感到亲切,容易引起阅读兴趣。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记者可以在实践中 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对于中国媒体来说,及时准确地 为公众传递信息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职所在, 怎样以平民的视角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大小事件以及如 何摒弃以往宣传中简单、粗线条的灌输是中国新闻工 作者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蓝鸿文,马向伍.新闻语言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 社,1989. [2]姚里军.中西新闻写作比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2002. [3]王晓阳.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念比较分析[J].中国报业, 2012(07)217—-218. [4]高钢.新闻写作精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 社,2005. [5]邝云妙.高级新闻写作[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责任编辑:钱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