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测试题:10 唐雎不辱使命【含答案】

2019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测试题:10 唐雎不辱使命【含答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10* 唐雎不辱使命[见学生用书B本·B40]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B.以头抢地尔 C.秦王怫然怒 D.秦王色挠

【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A项中的“错”同“措”。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①以大易小( 介词,拿,用 ).

②以

君为长者( 介词,把 ).

(1)以

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介词,凭借 ).④徒以有先生也( 连词,因为 ).

先王( 介词,从 ).①受地于

秦( 介词,到 (2)于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

 ③请广于君( 介词,给 ).跣( 动词,裸露 )①亦免冠徒.(3)徒

②徒以有先生也( 副词,只,仅仅 ).人谓安陵君曰( 动词,派遣 )①秦王使.(4)使

于秦( 动词,出使 )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根据句意分析即可。(1)①句意为:

用大的地盘交换小的地盘。以:用。②句意为:把您当成长者。以:把。③句意为:而安陵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得以保存。以:凭借。④句意为: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呀。以:因为。(2)①句意为:从先王那里接受土地。于:从。②句意为: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到秦国出使。于:到。③句意为: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于:给。(3)①句意为:也不过是摘掉帽子,露着脚。徒:裸露着。②句意为: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呀。徒:只,仅仅。(4)①句意为: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使:派遣。②句意为: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到秦国出使。使:出使。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A.虽然,受地于先王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千里不敢易也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闻之于宋君

D.徒以有先生也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项“于”的意义都是“从”;B项“虽”的意义分别是:虽然/即使;C项“闻”的意义分别是:听说/使……听到;D项“以”的意义分别是:因为/用来。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限划两处)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限划两处) (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限划三处)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限划两处)

5.下列对各句句式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 A.非若是也。(判断句)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C.受地于先王。(倒装句) D.仓鹰击于殿上。(被动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D项应为倒装句。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二篇,分

十二策。

C. “岂直五百里哉”中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 “布衣之怒”中的“布衣”指官职最低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知识的积累。A项中,“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项中,“三十二”应为“三十三”;D项中,“布衣”指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7.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答案】示例: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答案】示例: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根据句子内容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揣摩即可。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

唐雎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③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雎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注释】①与国:盟国。②冠盖相望:这里指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臣未尝闻也 __曾经__ .(2)长跪而谢之曰__道歉__ .(3)魏来求救数矣 __多次__ .(4)王虽欲救之__即使__ .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1)句意为:我未曾听说过。尝:曾经。(2)句意为: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谢:道歉。(3)句意为:魏国派人来求救已经好多次了。数:多次。(4)句意为:大王即使想救魏国。虽:即使。

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B.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C.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D.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断句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本句句意为:日夜兼程奔赴魏国。齐国、楚国听说后,就收兵撤离了。根据句意答案应该选C。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答案】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 (2)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答案】认为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第(1)句中重点词有:“布衣(平民)”“徒(裸露)”“跣(赤脚)”“抢(碰,撞)”。第(2)句中重点词有:前一个“以为(认为)”;后一个“以为(成为)”。 11.通读【甲】【乙】选文,完成问题。

(1)【甲】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拒绝秦王以大易小__,【乙】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目的是:__让秦王出兵救魏国__,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__有胆有识,热爱祖国__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甲】文是节选部分,根据原文第一段的内容,秦王包藏祸心企图以大易小,侵吞安陵的土地,唐雎的使命就是拒绝秦王以大易小,维护国土的完整。【乙】文中从唐雎的语言描写:“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可以得知此行唐雎的使命是让秦王出兵救魏国。从唐雎的言行可见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热爱祖国的人。 (2)《战国策》善记言,【甲】【乙】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

【答案】示例:①句:秦王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后果对唐雎进行战争恫吓,逼迫他答应自己的条件。

②句:秦王表面上很尊敬唐雎,但真实的想法却是:你们已经来过很多次了,我是不会出兵的,你就别再白费口舌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言外之意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通晓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句子的上下文,推断句子隐含在表层含义下的深层含义。①句中秦王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表达天子之怒的严重后果,言外之意是对唐雎进行战争恫吓,逼迫他答应自己的条件。②句中秦王说魏国派人求救已经很多次了,早就知道魏国紧急了,言外之意就是你就不要白费口舌了。 【参考译文】

【乙】

秦国、魏国结为盟国。齐国、楚国相约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道路上魏国使者车子的顶盖彼此都望得见,秦国的救兵就是不出动。

魏国有个叫唐雎的人,年纪有九十多岁了,他对魏王说:“老臣请求出使西方游说秦王,让救兵先于老臣从秦国出发,可以吗?”魏王说:“好吧。”于是准备车辆送唐雎出发。

唐雎见到了秦王,秦王说:“老先生疲惫不堪地从远方来到这里,很辛苦了。魏国派人来求救已经好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唐雎回答说:“大王已经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却不派救兵,这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了。再说魏国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自称为秦国东方的藩国,接受秦国的冠带制度,每年春秋祭祀送来供品,认为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现在齐国、楚国的已到了魏都的郊外,大王的救兵还没有赶到,魏国一旦形势紧急就将割让土地与齐国、楚国定约,大王即使想救魏国,哪里还来得及呢?这是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盟国魏国,却增强了齐、楚两个敌国。臣私下认为替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了。”

秦王感叹悔悟,马上发兵,日夜兼程奔赴魏国。齐国、楚国听说后,就收兵撤离了。魏国能够再次得以保全,全仗唐雎游说的结果。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①谨受教。”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无忌:信陵君的名。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破秦人__打败__ .(2)唐雎谓信陵君曰__对……说__ .(3)无忌谨受教 __教诲__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解释。本题可根据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1)句意为:打败了秦兵。破:打败。(2)句意为:唐雎对信陵君说。谓:对……说。(3)句意为:我谨遵教诲。教:教诲。

1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本题根据副词“卒然”、谓语动词“愿”即可正确断句。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答案】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也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

(2)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答案】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第(1)句中重点词有“者(的)”。第(2)句中重点词有“憎(憎恶,厌恶)”。

15.读过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或体会?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阐述。(建议答题字数:8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而应该谦虚谨慎。这在社会生活中十分必要。如果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样,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想和体会。根据对文中“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的理解以及下文对其的具体说明,联系生活实际,阐述你从中得到的为人处世的启示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死了晋鄙,拯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也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别人有恩德,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您杀死了晋鄙,拯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是巨大的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您)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国这件事。”信陵君说:“我谨遵教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