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省巢湖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来源:意榕旅游网
安徽省巢湖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2题;共8分)

1. (6分) (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各类翻拍剧 。统计显示,《神雕侠侣》已被翻拍了11次,《倚天屠龙记》被翻拍了9次;而一些爱情、都市、励志类的当代剧,“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当然,翻拍本身无可非议。经典有值得被不断回望的价值,但好的翻拍应该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作者应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新的创造,赋予作品新的内涵,让经典作品不断与当下进行对话,与一代一代的受众产生新的心灵碰撞、情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翻拍本身是重现经典甚至再造经典的过程。

其实,翻拍是一件难事。原作 , 本就树起了较高的标准,再加上观众的“回忆滤镜”,想要出新出彩并不容易,它需要付出更多的匠心与努力。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翻拍又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创作和宣发成本。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翻拍是艺术的再创作,创作人员不能在亦步亦趋中 了自己,更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对经典多一些敬畏,对观众多一些诚意,对作品多一些感情,才是创作应有的态度。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一而足 共享 妙语连珠 束缚 B . 不一而足 共鸣 妙语连珠 桎梏 C . 层出不穷 共享 脍炙人口 桎梏 D . 层出不穷 共鸣 脍炙人口 束缚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故事已经有了,不用从头开始创作剧本,观众基础也有了,甚至自带话题和热度 B . 已经有了故事,不用从头开始创作剧本,观众基础也有了,甚至自带话题或热度 C . 不用重新创作剧本,因为已经有了故事,进而观众基础也就有了,甚至自带热度

第 1 页 共 14 页

D . 观众基础已经有了,故事也已经有了,所以不用从头开始创作剧本,且自带热度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B .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托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C .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 .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2. (2分) (2020·浙江模拟)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北京已经开春了,大街上的红男绿女换上了春装,城墙根下,绿草悄悄钻了出来。 B . 虽然他过的是箪食瓢饮的简朴生活,但他却自得其乐,感到生活很幸福。 C . 他喜欢手工,技艺精湛,被他捏出来的泥人总是栩栩如生 , 非常逼真。

D . 人一生中,无论是失败的悔恨还是成功的喜悦,常常都会令人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3. (6分) (2015高二上·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因推出“零口供”而一举成名的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人民检察院,最近重新定义“零口供”,并在有关文件中删去了“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允许其保持沉默”的字样。而正是这一表述,曾被认为是把沉默权引入了中国司法界,并引起很大争议。

去年8月,顺城区人民检察院在全国率先推出《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规定: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允许其做无罪、罪轻的辩解,允许其保持沉默,在排除有罪供诉的前提下按照是否有犯罪事实发生、危害后果如何以及犯罪事实发生的经过等要素,运用全案证据进行论述,得出嫌疑人犯罪的结论。该院当时把“零口供”定义为:当侦查机关将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呈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时,检察机关视其供述为“零”,办案人员通过全案的其他证据进行推论,以证明其有罪。而在最新一稿的《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里,“零口供”被定义为:认定犯罪事实

第 2 页 共 14 页

可不依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独立存在,使有罪供述对犯罪事实的影响为零。在删去“允许其保持沉默”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在鼓励其如实陈述的同时,不强迫其做不利于本人的陈述”。

所谓“沉默权”最早源于英国。在17世纪英国的利而伯案中,利而伯以“自己不能控诉自己”为由,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他的做法得到英国最高立法机构的认可,沉默权制度开始显露雏形。1898年,英国在其《刑事证据法》中明确规定被告人的沉默权是英国刑事法律的重要原则之一。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以及告知沉默权的规则,作为刑事法制的重要内容,二战后不仅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确立,而且其精神也被联合国的重要文献所确认。第21届联大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4条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世界刑法学协会第15届《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第17条规定:“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

(1)

下列解说与原来的或新定义的“零口供”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 主诉检察官不采信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允许其作无罪或罪轻的辩解。 B . 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将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视为零。

C . 办案人员运用全案其它证据对犯罪嫌疑人作证明其无罪的推论。 D . 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对认定犯罪事实的影响为零。 (2)

下列对“零口供”与“沉默权”之间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相同,都指犯罪嫌疑人的不利于自己的口供被视为零。 B . “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不同,它们在司法程序中使用的主体和范围不同。 C . “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相同,都指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有权保持沉默。 D . “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不同,它们在司法程序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同。 4. (9分) (2017·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第 3 页 共 14 页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

第 4 页 共 14 页

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 . 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l小时。

C .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 .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2)

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 . 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

第 5 页 共 14 页

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 . 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 .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 .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 .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3)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5. (12分) (2019高一上·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玫瑰的开放 龙应台

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大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8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的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第 6 页 共 14 页

④第8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地大叫出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⑨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以判断它的未来?

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1)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沙漠玫瑰的故事,表现出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 B . 作者擅长细致描写,在作者笔下,沙漠玫瑰之美惊天动地。

C . 从一蓬干草的枯死到丰润饱满地舒展开放,作者带我们和他一起经历了将信将疑、满怀希望、喜悦万分、深刻思悟的全过程。

D . 作者不惜用绝大篇幅描写沙漠玫瑰的开放过程,意在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感悟: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2) 请根据文意,概括沙漠玫瑰的特点。

(3) 有人说去掉第⑩段,对文章理解也无太大影响,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明理由。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19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第 7 页 共 14 页

魏谟,征五世孙,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征贤,诏访其后。谟姿宇魁秀,帝异之。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有诏改洪州别驾。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俄为起居舍人,帝敕谟曰:“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有诲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擢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谟固让不见可,乃拜。始谟之进,李珏、杨嗣复推引之。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州刺史。宣宗嗣位,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发驸马都尉杜中立奸赃,权戚缩气。顷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言:“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且泣下,帝为感动。时帝春秋高,嫡嗣未辨,众臣归重。大中十年,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贈司徒。

(节选《新唐书·魏谟传》)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 B . 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 C . 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 D . 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 . 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C .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D . 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谟心系朝纲,秉公劝谏。对于皇帝要赦免董昌龄一事,魏谟认为董昌龄杀害无辜的事实确凿,如果赦免

第 8 页 共 14 页

他,会紊乱朝纲。

B . 魏漠正气凛然,不畏权势。宣宗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使皇亲国戚的骄横气焰得以收敛。

C . 魏谟忠于职守,从不越职。他从谏官转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时,皇帝仍要求他评价自己言行,他直言拒绝了该请求。

D . 魏谟坚持原则,敢于直谏。皇帝偏袒一位乐工并授官扬州司马,宰相也授意谏官不要再言,虽劝谏失败,魏谟仍进言不已。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②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7. (7分) (2017高三下·石嘴山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唐)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1)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 . 本诗首联中的“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意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第 9 页 共 14 页

C . 颔联“闻道”“更言”两词有不确定之意,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 .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尾联写陈琳是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E .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可以是四句,也可以多于八句。 (2)

本诗颈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

8. (1分) (2017·海南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②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________”。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

③李煜《虞美人》中,词人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他身居囚屋,听着风声,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表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

六、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6高三上·天河期中) 下面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标志“墨舞冬奥”,请简要阐释该标志的寓意,并为北京申冬奥成功写一句宣传语。要求语意明确,句子通顺,宣传语必须原创且不超过18个字。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三上·江苏开学考) 根据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第 10 页 共 14 页

生活中的“网”无处不在。有形的如渔网、铁丝网……无形的如互联网、关系网……

第 11 页 共 14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2题;共8分)

1-1、

1-2、

1-3、

2-1、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3-1、

3-2、

4-1、

4-2、4-3

5-1、 5-2

5-3

第 12 页 共 14 页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1、

6-2、

6-3、

6-4、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7-1、7-2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

8-1、

六、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9-1

第 13 页 共 14 页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第 14 页 共 1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