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气仪表安装指导书_电线电缆的敷设

来源:意榕旅游网
电气仪表安装指导书

电线电缆的敷设部分

电线电缆的敷设我们可以参考的国标或者行业标准如下: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 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 HG-T 20512-2000

自控安装图册:仪表电缆保护穿管连接图册HGT 21581-2010 HK105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93-2002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20217-199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00—2001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3—2002 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8-2006

一、一般原则

电缆的一般敷设流程如下:

※在放电缆之前要熟读该系统的电缆清单,明确每台设备配备的电缆型号以及根数,要做到不弄错型号

※在敷设电缆时,一定要爱护电缆,不能让电缆受到伤害

※在敷设电缆时,特别是敷设动力电缆,要注意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电缆允许的弯曲半径请见后面列表)

二、具体要求

1、电缆入场检查及保管

首先,在电缆运达工地时,应同运输公司的司机按照订单核对电缆的型号以及长度,

封存保管未用完电缆 电缆接线 电缆入场检查及保管 电缆敷设前的工作 电缆敷设 核查产品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并对整盘电缆(或整卷电缆)进行外观检查,查看有无碰擦碰伤痕迹,若存在碰擦现象且伤及电缆应保存该电缆的影像并在第一时间和电缆供应商和运输公司联系,寻找解决办法。

其次,应该仔细检查电缆封端的严密性,当发现电缆的封端出现破损,我们应该就地进行受潮判断或测试。

再次,若到场电缆不需要立即进行安装,应按以下要求进行保存: A、电缆应集中分类存放,并应标明型号、电压、规格以及长度等参数。 B、电缆盘之间应有通道,电缆各种标识能在通道中易于观察。

C、电缆盘下地基坚实,若受条件限制时,盘下应加垫或托盘,存放处不能有积水。 D、电缆其他附件防潮包装应密封良好,并根据材料性能和保管要求进行贮存和保管。

最后,电缆在保管期间,应该要进行定期巡视,要保证电缆盘和其包装应完好,标志齐全,封端严密。当发现任何缺陷时,应及时处理并作相应记录。

2、电缆敷设一般性说明

2.1、电缆敷设前应按以下要求进行检查工作:

A、电缆通道通畅,排水良好。金属部分的防腐层完整。若需要经过隧道等相对密闭以及阴暗场所,则需要照明以及通风符合相关要求。

B、要核对即将敷设的电缆的型号、电压以及规格是否符合要求(设计要求以及实际要求)。

C、电缆的外观应无损伤,绝缘良好,当对密封和绝缘存在疑问时,应进行潮湿和绝缘测试。直埋电缆和水底电缆需测试合格才能敷设。

D、电缆放线架应放置稳妥,钢轴的长度和强度应与电缆盘的宽度和重量相配合。 E、在敷设前应按照实际路径计算每根电缆长度,合理安排每盘(卷)电缆,尽量做到无接头。

F、在带点区域内敷设电缆,应有可靠的安全措施。

G、采用机械敷设电缆时,牵引机和导向机构应保证功能完好。 2.2、电缆敷设时,不应损坏电缆沟、隧道、电缆井和人井的防水层。

2.3、三相四线制系统中应采用四芯电力电缆,不应采用三芯电缆另加一根单芯电缆或以导线、电缆金属护套作中性线。

2.4、并联使用的电力电缆其长度、型号、规格宜相同。 2.5、电力电缆在终端头与接头附近宜留有备用长度。

2.6、电缆各支持点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不应大于表2.1中所列数值。

表2.1电缆各支持点间的距离(mm) 电缆种类 全塑型 电力电缆 除全塑型外的中低压电缆 35kV及以上高压电缆 控制电缆 敷设方式 水平 400 800 1500 800 垂直 1000 1500 2000 1000 注:全塑型电力电缆水平敷设沿支架能把电缆固定时,支持点间的距离允许为800mm。

2.7、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表5.1.7的规定。

表2.2电缆最小弯曲半径 电缆型式 控制电缆 无铅包、钢铠护套 橡皮绝缘电力电缆 裸铅包护套 钢铠护套 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注:表中D为电缆外径。

2.8电缆敷设时,电缆应从盘的上端引出,不应使电缆在支架上及地面摩擦拖拉。电缆上不得有铠装压扁、电缆绞拧、护层折裂等未消除的机械损伤。

2.9用机械敷设电缆时的最大牵引强度宜符合表2.3的规定.

表2.3电缆最大牵引强度(N/mm2)

牵引方式 受力部位 允许牵引强度 牵引头 铜芯 70 铝芯 40 铅套 10 钢丝网套 铝套 40 塑料护套 7 15D 多芯 10D 10D 15D 20D 10D 20D 单芯 2.10、机械敷设电缆的速度不宜超过15m/min。

2.11、在复杂的件下用机构敷设大截面电缆时,应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敷设方法、线盘架设位置、电缆牵引方向,校核牵引力和侧压力,配备敷设人员和机具。

2.12机械敷设电缆时,应在牵引头或钢丝网套与牵引钢缆之间装设防捻器。 2.13敷设电缆时,电缆允许敷设最低温度,在敷设前24h内的平均温度以及敷设现场的温度不应低于表2.4的规定;当温度低于表2.4规定值时,应采取措施。

表2.4电缆允许敷设最低温度

电缆类型 电缆结构 橡皮或聚氯乙烯护套 橡皮绝缘电力电缆 裸铅套 铅护套钢带铠装 塑料绝缘电力电缆 耐寒护套 控制电缆 橡皮绝缘聚氯乙烯护套 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 2.14、电力电缆接头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并列敷设的电缆,其接头的位置宜相互错开。 B、电缆明敷时的接头,应用托板托置固定。

C、直埋电缆接头盒外面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保护盒(环氧树脂接头盒除外)。位于冻土层内的保护盒,盒内宜注以沥青。

2.15电缆敷设时应排列整齐,不宜交叉,加以固定,并及时装设标志牌。 2.16标志牌的装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电缆终端及电缆接头处; B、电缆两端,人孔及工作井处;

C、电缆隧道内转弯处、电缆分支处、直线段每隔50~100m;

D、标志牌上应注明线路编号。当无编号时,应写明电缆型号、规格及起迄地点;并联使用的电缆应有顺序号。标志牌的字迹应清晰不易脱落。

允许敷设最低温度(℃) -15 -20 -7 0 -20 -15 -10 E、标志牌规格宜统一。标志牌应能防腐,挂装应牢固。 2.17电缆的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下列地方应将电缆加以固定:

1)垂直敷设或超过45°倾斜敷设的电缆在每个支架上;桥架上每隔2m处; 2)水平敷设的电缆,在电缆首末两端及转弯、电缆接头的两端处;当对电缆间距有要求时,每隔5~10m处;

3)单芯电缆的固定应符合设计要求。

B、交流系统的单芯电缆或分相后的分相铅套电缆的固定夹具不应构成闭合磁路。 C、裸铅(铝)套电缆的固定处,应加软衬垫保护。

2.18沿电气化铁路或有电气化铁路通过的桥梁上明敷电缆的金属护层或电缆金属管道,应沿其全长与金属支架或桥梁的金属构件绝缘。

2.19电缆进入电缆沟、隧道、竖井、建筑物、盘(柜)以及穿入管子时,出入口应封闭,管口应密封。

2.20装有避雷针的照明灯塔,电缆敷设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的有关要求。

3、直埋电缆的敷设

3.1、在电缆线路路径上有可能使电缆受到机械性损伤、化学作用、地下电流、振动、热影响、腐植物质、虫鼠等危害的地段,应采取保护措施。

3.2、电缆埋置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电缆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7m。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1m。在引入建筑物、与地下建筑物交叉及绕过地下建筑物处,可浅埋,但应采取保护措施。

B、电缆应埋设于冻土层以下,当受件限制时,应采取防止电缆受到损坏的措施。 3.3、电缆之间,电缆与其他管道、道路、建筑物等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3.1的规定。严禁将电缆平行敷设于管道的上方或下方。特殊情况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A、电力电缆间及其与控制电缆间或不同使用部门的电缆间,当电缆穿管或用隔板隔开时,平行净距可降低为0.1m。

B、电力电缆间、控制电缆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不同使用部门的电缆间在交叉点前后1m范围内,当电缆穿入管中或用隔板隔开时,其交叉净距可降为0.25m。

C、电缆与热管道(沟)、油管道(沟)、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管道(沟)、热力设备或其他管道(沟)之间,虽净距能满足要求,但检修管路可能伤及电缆时,在交叉点前后1m范围内,尚应采取保护措施;当交叉净距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将电缆穿入管中,其净距可减为0.25m。

D、电缆与热管道(沟)及热力设备平行、交叉时,应采取隔热措施,使电缆周围土壤的温升不超过10℃。

E、当直流电缆与电气化铁路路轨平行、交叉其净距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防电化腐蚀措施。

F、直埋电缆穿越城市街道、公路、铁路,或穿过有载重车辆通过的大门时,进入建筑物的墙角处,进入隧道、人井,或从地下引出到地面时,应将电缆敷设在满足强度的管道内,并将管口堵好。

G、高电压等级的电缆宜敷设在低电压等级电缆的下面。

表3.1电缆之间,电缆与管道、道路、建筑物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净距(m)

项目 电力电缆间及其与控制电缆间 控制电缆间 不同使用部门的电缆间 热管道(管沟)及热力设备 油管道(管沟) 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管道(沟) 其它管道(管沟) 铁路路轨 电气化铁路路轨 公路 城市街道路面 杆基础(边线) 建筑物基础(边线) 交流 直流 10kV及以下 10kV以上 平行 0.10 0.25 — 0.50 2.00 1.00 1.00 0.50 3.00 3.00 10.0 1.50 1.00 1.00 0.60 交叉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1.00 1.00 1.00 1.00 0.70 — — 排水沟 注:①电缆与公路平行的净距,当情况特殊时可酌减;

1.00 0.50 ②当电缆穿管或者其它管道有保温层等防护设施时,表中净距应从管壁或防护

设施的外壁算起。

3.4电缆与铁路、公路、城市街道、厂区道路交叉时,应敷设于坚固的保护管或隧道内。电缆管的两端宜伸出道路路基两边各2m;伸出排水沟0.5m;在城市街道应伸出车道路面。

3.5直埋电缆的上、下部应铺以不小于100mm厚的软土或沙层,并加盖保护板,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mm,保护板可采用混凝土盖板或砖块。 软土或沙子中不应有石块或其它硬质杂物。

3.6直埋电缆在直线段每隔50~100m处、电缆接头处、转弯处、进入建筑物等处,应设置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

3.7直埋电缆回填土前,应经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回填土应分层夯实。

4、电缆导管内电缆的敷设

4.1在下列地点,电缆应有一定机械强度的保护管或加装保护罩: A、电缆进入建筑物、隧道、穿过楼板及墙壁处。

B、从沟道引至电杆、设备、墙外表面或屋内行人容易接近处,距地面高度2m以下的一段。

C、可能有载重设备已经电缆上面的区段; D、其他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方。

4.2、管道内部应无积水,且无杂物堵塞。穿电缆时,不得损伤护层,可采用无腐蚀性的润滑剂(粉)。

4.3电缆排管在敷设电缆前,应进行疏通,清除杂物。

4.4穿入管中电缆的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交流单芯电缆不得单独穿入钢管内。

5、电缆构筑物中电缆的敷设 5.1电缆的排列,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不应配置在同一层支架上。

B、高低压电力电缆,强电、弱电控制电缆应按顺序分层配置,一般情况宜由上而

下配置;但在含有35kV以上高压电缆引入柜盘时,为满足弯曲半径要求,可由下而上配置。

5.2并列敷设的电力电缆,其相互间的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3电缆在支架上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控制电缆在普通支架上,不宜超过1层;桥架上不宜超过3层。

B、交流三芯电力电缆,在普通支吊架上不宜超过1层;桥架上不宜超过2层。 C、交流单芯电力电缆,应布置在同侧支架上,并加以固定。当按紧贴的正三角形排列时,应每隔一定的距离用绑带扎牢,以免松散。

5.4电缆与热力管道、热力设备之间的净距,平行时应不小于1m,交叉时应不小于0.5m,当受件限制时,应采取隔热保护措施。电缆通道应避开锅炉的看火孔和制粉系统的防爆门;当受件限制时,应采取穿管或封闭槽盒等隔热防火措施。电缆不宜平行敷设于热力设备和热力管道的上部。

5.5明敷在室内及电缆沟、隧道、竖井内带有麻护层的电缆,应剥除麻护层,并对其铠装加以防腐。

5.6电缆敷设完毕后,应及时清除杂物,盖好盖板。必要时,尚应将盖板缝隙密封。

6、桥梁上电缆的敷设

6.1木桥上的电缆应穿管敷设。在其它结构的桥上敷设的电缆,应在人行道下设电缆沟或穿入由耐火材料制成的管道中。在人不易接触处,电缆可在桥上裸露敷设,但应采取避免太阳直接照射的措施。

6.2悬吊架设的电缆与桥梁架构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0.5m。

6.3在经常受到震动的桥梁上敷设的电缆,应有防震措施。桥墩两端和伸缩缝处的电缆,应留有松弛部分。

7、水底电缆的敷设

7.1水底电缆应是整根的。当整根电缆超过制造厂的制造能力时,可采用软接头连接。

7.2通过河流的电缆,应敷设于河床稳定及河岸很少受到冲损的地方。在码头、锚地、港湾、渡口及有船停泊处敷设电缆时,必须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当件允许时,应深埋敷设。

7.3水底电缆的敷设,必须平放水底,不得悬空。当件允许时,宜埋入河床(海底)0.5m以下。

7.4水底电缆平行敷设时的间距不宜小于最高水位水深的2倍;当埋入河床(海底)以下时,其间距按埋设方式或埋设机的工作活动能力确定。

7.5水底电缆引到岸上的部分应穿管或加保护盖板等保护措施,其保护范围,下端应为最低水位时船只搁浅及撑篙达不到之处;上端高于最高洪水位。在保护范围的下端,电缆应固定。

7.6电缆线路与小河或小溪交叉时,应穿管或埋在河床下足够深处。 7.7在岸边水底电缆与陆上电缆连接的接头,应装有锚定装置。

7.8水底电缆的敷设方法、敷设船只的选择和施工组织的设计,应按电缆的敷设长度、外径、重量、水深、流速和河床地形等因素确定。

7.9水底电缆的敷设,当全线采用盘装电缆时,根据水域件,电缆盘可放在岸上或船上,敷设时可用浮筒浮托,严禁使电缆在水底拖拉。

7.10水底电缆不能盘装时,应采用散装敷设法。其敷设程序应先将电缆圈绕在敷设船仓内,再经仓顶高架、滑轮、刹车装置至入水槽下水,用拖轮绑拖,自航敷设或用钢缆牵引敷设。

7.11敷设船的选择,应符合下列件:

A、船仓的容积、甲板面积、稳定性等应满足电缆长度、重量、弯曲半径和作业场所等要求。

B、敷设船应配有刹车装置、张力计量、长度测量、入水角、水深和导航、定位等仪器,并配有通讯设备。

7.12水底电缆敷设应在小潮汛、憩流或枯水期进行,并应视线清晰,风力小于五级。 7.13敷设船上的放线架应保持适当的退扭高度。敷设时根据水的深浅控制敷设张力,应使其入水角为30°~60°;采用牵引顶推敷设时,其速度宜为20~30m/min;采用拖轮或自航牵引敷设时,其速度宜为90~150m/min。

7.14水底电缆敷设时,两岸应按设计设立导标。敷设时应定位测量,及时纠正航线和校核敷设长度。

7.15水底电缆引到岸上时,应将余线全部浮托在水面上,再牵引至陆上。浮托在水面上的电缆应按设计路径沉入水底。

7.16水底电缆敷设后,应作潜水检查,电缆应放平,河床起伏处电缆不得悬空。并

测量电缆的确切位置。在两岸必须按设计设置标志牌。

8、电缆的架空敷设

8.1、架空电缆悬吊点或固定的间距,应符合本指导书表2.1的规定。 8.2、架空电缆与公路、铁路、架空线路交叉跨越时,应符合表8.1的规定。

表8.1架空电缆与公路、铁路、架空线路交叉跨越时最小允许距离(m} 交叉没施 铁路 公路 电车路 弱电流线路 电力线路 河道 索道 最小允许距离 7.5 6 3/9 1 备注 — — 至承力索或接触线/至路面 — l/2/3/4/5 电压(kV)l以下/6~1O/35~110/154~220/330 6/l l 五年一遇洪水位/至最高航行水位的最高船桅顶 — 8.3、架空电缆的金属护套、铠装及悬吊线均应有良好的接地,杆塔和配套金具均应进行设计,应满足规程及强度要求。

8.4、对于较短且不便直埋的电缆可采用架空敷设,架空敷设的电缆截面不宜过大,考虑到环境温度的影响,架空敷设的电缆载流量宜按小一规格截面的电缆载流量考虑。

8.5、支撑架空电缆的钢绞线应满足荷载要求,并全线良好接地,在转角处需打拉线或顶杆。

8.6、架空敷没的电缆不宜设置电缆接头。

9、电缆端头的制作

9.1、电缆的切割应用专业工具进行切割,不能用钢锯进行切割。 9.2、准备工作

9.2.1、人员的准备,电缆终端与接头的制作,应由经过培训的熟悉工艺的人员进行。

9.2.2、操作规程的准备,电缆终端及接头制作时,应严格遵守制作工艺规程。 9.2.3、工具的准备,在制作电缆终端和接头前,应该准备好相应的工具,比如适

合的剥线工具,压线工具以及各种合适的接线工具。

9.3、电缆终端与接头应符合下列要求:

A、型式、规格应与电缆类型如电压、芯数、截面、护层结构和环境要求一致。 B、结构应简单、紧凑,便于安装。 C、所用材料、部件应符合技术要求。

9.4、电缆线芯连接金具,应采用符合标准的连接管和接线端子,其内径应与电缆线芯紧密配合,间隙不应过大;截面宜为线芯截面的1.2~1.5倍。采用压接时,压接钳和模具应符合规格要求。

9.5、控制电缆在下列情况下可有接头(但仅仅限于以下情况),但必须连接牢固,并不应受到机械拉力。

A、当敷设的长度超过其制造长度时; B、必须延长已敷设竣工的控制电缆时; C、当消除使用中的电缆故障时。

9.6、制作电缆终端和接头前,应熟悉安装工艺资料,做好检查,并符合下列要求: A、电缆绝缘状况良好,无受潮;塑料电缆内不得进水;电力电缆在接线前应对电缆进行做电气性能试验,并应符合标准。

B、附件规格应与电缆一致;零部件应齐全无损伤;绝缘材料不得受潮;密封材料不得失效。壳体结构附件应预先组装,清洁内壁;试验密封,结构尺寸符合要求。

C、施工用机具齐全,便于操作,状况清洁,消耗材料齐备,清洁塑料绝缘表面的溶剂宜遵循工艺导则准备。

D、必要时应进行试装配。

9.7、制作电缆终端与接头,从剥切电缆开始应连续操作直至完成,缩短绝缘暴露时间。剥切电缆时不应损伤线芯和保留的绝缘层。附加绝缘的包绕、装配、热缩等应清

9.8、电缆终端和接头应采取加强绝缘、密封防潮、机械保护等措施。控制电缆终端可采用一般包扎,接头应有防潮措施。

9.9、电缆终端上应有明显的相色标志,且应与系统的相位一致。

9.10、电缆线芯连接时,应除去线芯和连接管内壁油污及氧化层。压接模具与金具应配合恰当。压缩比应符合要求。压接后应将端子或连接管上的凸痕修理光滑,不得残留毛刺。采用锡焊连接铜芯,应使用中性焊锡膏,不得烧伤绝缘。

9.11、三芯电力电缆接头两侧电缆的金属屏蔽层(或金属套)、铠装层应分别连接良好,不得中断,跨接线的截面不应小于本规范表9.1接地线截面的规定。直埋电缆接头的金属外壳及电缆的金属护层应做防腐处理。

表9.1电缆终端接地线截面

电缆截面(mm2) 120及以下 150及以上 接地线截面(mm2) 16 25 9.12、在电缆敷设的同时也应该同步完成相关文档的工作,相关的表格参见附录一和附录二。

10、封存保管未用完电缆

工程上未用完的电缆应做好以下几点,然后回归仓库保管。 A、应及时将电缆端头做好密封工作,防止电缆受潮;

B、每盘(卷)剩余电缆做好标识,标识上面应标明电缆型号、长度(包括起始长度标号和终止长度标号)以及封存日期,并把这些标识放置于醒目的地方;

C、按照上文提到的保存电缆的方法保存未用完的电缆。

三、电缆工程的验收

1、在验收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检查:

1.1、电缆规格应符合规定;排列整齐,无机械损伤;标志牌应装设齐全、正确、清晰。

1.2、电缆的固定、弯曲半径、有关距离和单芯电力电缆的金属护层的接线、相序排列等应符合要求。

1.3、电缆终端、电缆接头及充油电缆的供油系统应固定牢靠;电缆接线端子与所接设备段子应接触良好;互联接地箱和交叉互联箱的连接点应接触良好可靠;充有绝缘剂的电缆终端、电缆接头及重游电缆的供油系统,不应有渗漏现象;充油电缆的油压及表计整定值应符合要求。

1.4、电缆线路所有应接地的接点应与接地极接触良好;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1.5、电缆终端的相色应正确,电缆支架等的金属部件防腐层应完好。电缆管口应封堵密实。

1.6、电缆沟内应无杂物,盖板齐全;隧道内应无杂物,照明、通风、排水等设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1.7直埋电缆路径标志,应与实际路径相符。路径标志应清晰、牢固。 1.8、水底电缆线路两岸,禁锚区内的标志和夜间照明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1.9防火措施应符合设计,且施工质量合格。

2、隐蔽工程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中间验收,并作好签证。 3、在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和技术文件: 3.1、电缆线路路径的协议文件。

3.2、设计资料图纸、电缆清册、变更设计的证明文件和竣工图。

3.3、直埋电缆输电线路的敷设位置图,比例宜为1∶500。地下管线密集的地段不应小于1∶100,在管线稀少、地形简单的地段可为1∶1000;平行敷设的电缆线路,宜合用一张图纸。图上必须标明各线路的相对位置,并有标明地下管线的剖面图。

3.4制造厂提供的产品说明书、试验记录、合格证件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 3.5、电缆线路的原始记录:

1)电缆的型号、规格及其实际敷设总长度及分段长度,电缆终端和接头的型式及安装日期;

2)电缆终端和接头中填充的绝缘材料名称、型号。 3.6、电缆线路的施工记录:

1)隐蔽工程隐蔽前的检查记录或签证(表格请见附录三)。 2)电缆敷设记录; 3)质量检验及评定记录。

附录1

SH 3503–J543 电缆敷设及绝缘检测记录 Test Record of Cable Laying and Insulation 型 号 Type 规 格 Spec 质量检查员: Inspector: 班(组)长: Monitor: 起 点 Start 工程名称:Project Name 单元名称:Unit Name 终 点 End 长度(m) 绝缘电阻(M) Insulation Length Resistance 序 号 No. 编 号 Serial No. 技术负责人: Technical Principal: 年 月 日 Date: 附录2

主电缆安装检查记录 SH 3503–J622 工程名称:Project Name 单元名称:Unit Name 检查日期 Date 备注 Remark Installation 检 查 项 目 Inspection Content 电缆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保护层无破损,电缆导通及绝and 检查结果 Result 1 缘电阻合格 Type, spec of the cable shall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 protection layer shall be free of destroy, transfer and isolation 不同信号、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在汇线槽内分区(E区、I区、2 S区)敷设,在架桥上分层敷设 Different signal, different voltage grade cables shall lay in the tray by area (Area E, Area I, Area S) or lay on the rack. 明敷设的信号电缆与强电磁场电器设备的间距大于1.5m,穿保护管或在汇线槽内敷设时其间距大于800mm 3 The span between the naked signal cable and strong electromagnetic equipment shall be more than 1.5mm, the span between cable in tray or protection pipe and strong 电缆与工艺设备、管道走向、管道隔热层表面的间距大于 4 200mm The span between cable and process equipment, pipe route, the 电缆不宜平行敷设在高温、易燃、可燃介质工艺设备、管道的 5 上方和具有腐蚀性介质、油脂类介质设备、管道的下方 Cable shall not be layed paralleled above the high temperature, combustible, flammable medium process equipment or pipe and 电缆排列合理、整齐、美观 Cables shall be layed in order and meet related requirement 6 电缆的弯曲半径符合规范要求 7 Bend radius of cable shall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de requirement 在桥架、垂直汇线槽、DCS机柜、仪表柜内敷设电缆的已固定8 且松紧适度 Suitably fix the cable in the cable rack, vertical tray, DCS rack room, instrument cabinet. 电缆终端头已用绝缘胶带包扎、密封,在潮湿、油污场所应涂 9 环氧树脂 Cable end is to be wrapped and sealed by insulation tape, and to be coated with the epoxy-resin paint where there is moisture and 电缆及芯线的标志牌符合设计要求 10 Tag of the cable and core shall be accordance with design 11 requirement. 信号回路的负端在控制室一侧已做工作接地 The negative end of the signal loop has been signal grounded in one side of control room 电缆的屏蔽层在控制室一侧已做屏蔽接地,引出的屏蔽线有塑 12 料护套 The shield layer has been shield grounded in one side of control room, the shield cable shall have plastic protection. 铠装电缆的铠层已在接线盒处做安全接地 13 Armoured layer of armoured cable has been safety grounded in the junction box 电缆在两端、拐弯、伸缩缝、热补偿区段、易震部位均留有裕 14 度 The extra length shall be reserved in the ends, bends, expansion seam, heat compensation area and easily-vibrating 有中间接头的电缆芯线焊接或压接合格,外包高压绝缘胶带,挂标志牌,并在隐蔽工程记录中标明位置 15 Welding and compression shall be qualified for the cores with middle joints, The jointed cores shall be wrapped with high voltage insulation tape, marked with tags and indicated the location in the 注:主电缆指就地接线盒至控制室之间的电缆。 Note: Main cable indicates the cable between local junction box and control room. EPC总 承 包 商 EPC Contractor S&W 代表: S&W Representative: 日期Date: 分 承 包 商 Subcontractor YPEC 检查员 YPEC Inspector: 日期Date: 次 级 分 承 包 商 Lower-tier Subcontractor 技术负责人Technical Principal: 质量检查员Inspector: 班组长Monitor: 日期Date:

附录3

工程名称: SH 3503–J115 单元名称: Concealment Record Unit Name 工程类别: Project Sort 施工图号 Drawing No. 隐蔽工程记录 Project Name 隐蔽项目 Concealment Item 隐 蔽 项 目 内 容 及 简 图 Concealment Item and Sketch 检 查 结 果 Inspection Result EPC总承包商 EPC Contractor S&W 代表: S&W Representative: 日期Date: 分 承 包 商 Subcontractor YPEC 检查员 YPEC Inspector: 日期Date: 次 级 分 承 包 商 Lower-tier Subcontractor 技术负责人Technical Principal: 质量检查员Inspector: 班组长Monitor: 日期Dat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