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化疗对卵巢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来源:意榕旅游网
实用癌症杂志2009年1月第24卷第1期The Practic ̄Joum ̄of Cancer,Januaff 2009,Vol 24,No.1 ・87・ 化疗对卵巢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喻晓洁 胡小青 罗 兵 关键词:血浆纤维蛋白原;D一二聚体水平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930(2009)01-0087—02 化疗易诱导血栓形成。为了研究化疗对卵巢癌患者凝血功 能的影响,我们对30例卵巢癌患者首程化疗期间血浆纤维蛋白 原和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2008年2月至2008年l0月在我院住院的卵巢上皮性癌患 者3O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2.2岁。所有病例均经病 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其中浆液性囊腺癌16例,黏液性囊腺癌 4例,宫内膜样腺癌6例,透明细胞腺癌3例,移行细胞癌1例。 肿瘤分期:I期0例,Ⅱ期2例,Ⅲ期24例,Ⅳ期4例。所有病 例均为首程化疗。化疗方案均采用TP方案化疗,即多西紫杉 醇注射液75 mg/m 加人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人,第1 天;卡铂剂量为AUC与(肌苷清除率+25)的乘积,AUC取值为 5,肌苷清除率=[(140一年龄)×体重×1.23]÷血清肌酐× 0.85(女),算出卡铂剂量后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静脉滴 入,第2天。 1.2实验方法 1.2.1标本采集所有标本均在首程化疗时采集,化疗前24 h 抽血2 ml,首程化疗后于1、24、48 h各再抽血2 ml,用3.2%枸 橼酸钠抗凝,随即以3 000转离心10 min分离血浆,最迟须在 6 hA分离血浆,血浆分存后储存于一20℃至检测时。 1.2.2实验室检测指标各标本均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和 D一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测定采用Clauss法,在半自动 血凝分析仪型号SYSMEX CA一50进行检测。严格操作步骤,并 按凝血试验的标准化进行。D一二聚体采用胶体金免疫渗透法进 行检测,试剂盒为NycoCard D—dimer测定试剂盒。将血浆加入 检测卡孔内,样品被吸入,D一二聚体吸附在包被D一二聚体单克 隆抗体的膜中,然后加入D一二聚体单克隆抗体与胶体金偶联物 溶液,膜中D一二聚体与抗体金偶联物发生结合反应,形成三明 治嵌合体,2 min内检测,膜出现不同红色。使用Nyco Card Reader小型读数仪判读。 1.3统计 方法 组问、组内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各组均数的比较采用Wileoxon符号 秩检验。 作者单位:330006南昌大学医学院(喻晓洁);330006江西省妇幼保 健院肿瘤科(胡小青,罗兵) 2结果 2.1化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30例卵巢癌患者化疗后1、24、48 h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 低于化疗前。化疗后24 h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化疗后1 h和48 h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也较化疗前降 低,但差异无显著性(尸>0.05),见表1。 表1 3O例卵巢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情况( ± ) 2.2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 30例卵巢癌患者化疗后1、24、48 h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 高于化疗前。化疗后24、48 h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1及P<0.05);化疗后1 h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也略高于化 疗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30例卵巢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 ± ) 3讨论 化疗作为卵巢癌的1种重要治疗方法,能促进血栓形成。 化疗药物有直接的血管内皮毒性,能引起血管内皮从临床无症 状的血管损伤到致命性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 此外,化疗药物能诱导血小板活化。一项单独的体外实验表明 顺铂能激活血小板,升高von Wille—brand因子(vwF)的水平,而 vWF水平的升高会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从而导致血栓形 成 。化疗还能直接诱导单核一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上组 织因子的释放,并能下调血栓调节蛋白,降低纤维蛋白溶解反 应 。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一二聚体(D—dimer)是凝血和纤 溶系统的2个常用指标。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I,是血浆中 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同属于凝血酶及纤溶酶的底物,是由肝脏 合成的1种糖蛋白,与细胞黏附、伸展移动、增殖和分化及血液 凝固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不仅与凝血障碍有关,而 且与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有一定关系 。化疗过程中,由于 ・88・ 实用癌症杂志2009年1月第24卷第1期The Pracrcal Journal ofCancer,January 2009,Vol 24,No.1 肿瘤细胞的破坏使大量促凝物质入血,释放大量组织因子(tis— sue factor,TF)。TF可启动凝血系统,形成大量的凝血酶使纤维 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导致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减少,纤维蛋白 表明,化疗能促进凝血活化,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凝血功能进 一步增强,化疗后24 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因此,检测血 浆纤维蛋白原和D一二聚体的水平对临床上预防血栓形成可能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含量的增加,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 率。本研究显示在化疗开始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降低, 24 h降至最低,随后逐渐上升。这提示化疗后24 h可能是血栓 形成的危险期。 [1] R Cool,J Herringon,L Wong.Recurrent peripher ̄arterial thrombosis induced by eisplatin and eloposide(J].Pharmacotherapy,2002,22 (9):1200. D一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 水解作用下所产生的1种特异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特异反 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和凝血酶生成增多,标志着机体凝血 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因此,D dimer水平可作为体内高凝状 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记物之一。Edoute等 对200例恶性肿 瘤患者的检测发现,11%的患者伴血栓栓塞,6%伴发深静脉血 栓形成,其中90%血浆D 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高于无血栓者。 Weitz等 对肺癌和乳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止血活化标志物D一 [2] G Togna,A Togna,M Franconi,et a1.Cisplatin tirggers platelet activa- tion[J].Thromb Res,2000,99(5):503. [3]Levine MN.Prevention of thrombotic disorders in cancer patients an. dergoing chemotherapy[J].Thmmb Haemostasis,1997,78(1):133. [4] 周立红.癌症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功能指标变化[J].中国实 验诊断学,2001,5(2):73. [5] Edoute Y,Haim N,Rinkevich D,et a1.Cardiac valvlar vegetations in cancer patients:aprospective echocardio—graphic study of 200 patients 二聚体进行测定时发现,化疗后1 h、24 h、48 h患者血浆中D一二 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前,且化疗后24 h D一二聚体的水平最 [J].AM J Med,1997,102(3):252. 高。他们认为化疗能诱导止血活化,促使血栓形成。本研究结 果也显示化疗后D一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前,提示化疗能 促进凝血活性增强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化疗后24 h D一二聚体 的水平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说明化疗后24 h可能是凝血 活性最高的时期。 [6]Weitz LC,Israel VK,Waisman JR,et a1.Chemotherapy—induced activa. tion of hemostasis:effect of a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dalteparin sodium)on plasma markers of hemostatic activation[J].Thromb Hae. most,2002,88(2):213. (收稿日期2008—08—27修回日期2008—11—13) (编辑:甘艳) 我们对卵巢癌患者化疗期间凝血功能进行动态监测的结果 (上接第86页) uctal margins:result of a prospective study[J].Ann Surg,2004,240 (1):95. 特殊防护,只有在近距离(<50 cm)护理时需在患者放射源部 位盖0,18—0.25 mm铅当量的防护布。出院后与家人仅采用1 米距离防护即可,偶尔亲密接触也无多大影响。6个月后不需 任何防护。 参考文献 [2] 黄志强.肝门胆管癌外科治疗一我们要走向何方[J].肝胆外科杂 志,2003,11(5):322. [3] 罗开元,李波,杨嵘,等. I粒子组织间放射治疗恶性肿瘤 彬,等.肝门胆管癌可切除判断及术式选择 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754. [4]赵建勋,孙占祺,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l1(5):208. [1] Kondo S,Hirano,Ambo Y,et a1.Foay consecutive resections of hilar cholangiocareionma with no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and no positive d- (收稿日期2008—10—06修回日期2008—11—05) (编辑:吴小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