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第34卷第3期普洱学院学报JournalofPuerUniversityJun.2018Vol.34No.3关于“双创”教育的若干问题赵泽洪云南普洱学院政法学院,普洱665000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校必须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厘清相关思想认识问题,主动应对和开展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关键词:高等教育;“双创”教师队伍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34(2018)03-0114-031问题的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和引发了一些新的现实问题。经济转型升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和高等教育的巨大体量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显。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匮乏。高等教育人才培科学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没有较好发挥,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开幕推动中国经济科式上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学发展,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在2015年3月政创业作为促进我国府报告中再次指出:要把创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引擎动力。2015年10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财政部、中宣部、教育部出台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技术进步校转型发展任务之一是以产业转型升级、创和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深化改革”,“加快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科技创业型人才培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对整个中国社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高等教育而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通过自身内部改革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应对措施。的内涵和目的是: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从而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新市场同时,通过万众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另一和新技术,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方面,通过大众创业,必然会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竞争力和动力[1]。而高等学校从而增加市场的活力、的“双创”教育,除了服务和顺应中国经济的转型升提高级要求之外,对于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提高广大高校毕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的就业能力和家长满意度,意义。2高等教育该如何应对新的挑战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但高等教育对此却不能无动于衷。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文化传职能有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承。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呼应,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双创”工作的顺利开展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高等学校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所以,好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确立了“普及创新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作者简介院赵泽洪(1963~),男,云南澜沧人,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民族文化与高等教育管理。114收稿日期院2018-05-18赵泽洪:“双创”教育的若干问题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3]”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与转型发展结合起来,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学分体系和质量评价标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有效衔接。把不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任务,努力促进创新创业理念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融合。[3]“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主的应用性本科高校要尽快实现创业创新课程的多样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创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应用协调发展的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业创新教育,紧密结合专业行业的发展实际来推进‘双创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升高校引领创业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4]”高等学校要建立“双创”教育机构,完善“双创”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要求,培养一批“双创”教育的师资队伍,全面做好“双创”教育的服务工作。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做到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鼓励高校自编专项培训计划,或联合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开发创业培训项目等。高校要注重校内外“双创”实践实验基地和平台建设,开发和建成一批对学生能力素质形成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意义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学生实践的平台空间。一些高校建设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聘请了校外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考核和激励机制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高校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响应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实践。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校内外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一批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外指导老师。教师扮演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者、创新思维的开发者、创新创业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5]。可以送一些专业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专业培训,委派一些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实践基地工作锻炼,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强化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方面的指导能力。可以从企业和社会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以此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践需要。3需要厘清的一些认识问题3.1野双创冶教育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袁且将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它的实施和最终实现,必将是渐进的实施过程,它是今后一定时期的努力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一个改革举措,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化、目标化,也将是一个渐进的实现过程。高校要完善机制,创造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氛围,主动实施校校、校企、的联合战略,构建“双创”环境,借助当地政府优惠政策平台吸引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成熟落地,为社会、企业和学生架起知识与财富的桥梁,引领全民“双创”顺利开展[6]。所以,高校对此要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做好充分的、长期的思想准备,决不能以应景式、临时性、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来对待创新创业教育工作。3.2野双创冶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尧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品德尧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袁不能也不要单纯的追求学生的创新创业结果袁避免和克服野双创冶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掌握创新创业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激发学生的创业梦想,培养学生具备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为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提供条件,达到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目的。[3]”我们要真正建立起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入理论指导和课外实践的融合,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创业实训平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办好‘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突破口,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技能。[7]”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双创”精神、“双创”品德,奠定学生的“双创”能力基础,不一定非要追求在校学生或刚毕业学生的“双创”结果。如果有极115“双创”“校﹢”普洱学院学报少部分学生的“双创”创意得到肯定,或者具备孵化条件得以实施,也只能说明我们的“双创”教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并不能够因此而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如此一般。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双创”教育是对其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训练,而非眼前创业是否成功,着眼的应该是今后长远的创新创业的可能性效益。所以,一些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意没有新意,甚或初步创业的失败,我们也应该给予宽容,不要更多的苛求。“双创”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产生立竿见影式的功利主义效果。3.3野双创冶教育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袁漠然视之是错误的袁形式化倾向也是错误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知识学习、精神形成、实践体验等方面的教育管理,重在对学生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它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8]。所以“双创”教育对大学来说,是一切深刻的改革变化,我们在思想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漠然视之、不理不睬、袖手旁观,肯定是错误的、不应该的。但一些高校、一些教师对“双创”教育工作采取应对的态度,以形式化的工作方式加以对待,这显然也是错误的;或者是对“双创”教育工作理解认识不到位,不够熟悉了解,找不到有效的工作方法,把“双创”教育工作形式化了。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火爆的“双创”报告、冷清的“双创”教学、热闹的“双创”竞赛、尴尬的“双创”实践、缺乏的“双创”评价等等[4]。这些都是“双创”教育工作形式化倾向的表现。3.4野双创冶教育搞好了袁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袁但野双创冶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袁而非仅仅的毕业生就业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引发的社会关注度日益增强,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依旧,尤其是存在“普通大学生相对过剩”与“职技人才严重缺乏”的反差格局[7]。这种情形,在高校扩招以后更显突出。这个问题的产生,有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的原因,有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与就业现实的落差过大的原因,也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因。在高校快速扩招之后,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116转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虽然形式上还存在,但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即高等教育本质上应该实施的还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该是贯彻和落实到学科专业教育的始终。只不过“双创”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双创”意识、“双创”精神、“双创”品德、“双创”能力。学生的“双创”素质和“双创”能力提高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也就相应的随之提高了。当然,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随之改变,就业能力也随之增加,就业率也随之提高。3.5野双创冶教育的对象和最终落脚点都是学生袁野双创冶教育能不能取得成效袁关键还在于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袁增强学习能力袁把野双创冶教育与学科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树立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多元学习、实践学习的学习理念,真正解决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问题。搞好自己大学几年的学习计划和今后的人生职业规划,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践行的措施,把“双创”教育与学科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加强实践实训锻炼,以阳光向上、积极踏实的态度,使自己的几年大学学习时光,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当然,教师必要地耐心细致的指导、教育和帮助也是不可缺少的。参考文献院[1]育应对赵玉成,[J].杨卫明教育教学论坛,“大众创业、.2016万众创新”,(5):66.浪潮下的高等教[2]国高教研究,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2015,(7):75-78.[J].中[3]等教育,刑善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2014,(4):25.[J].山东高[4]宋平昌学院学报,“双创”.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探讨2016,(4):148-149.[J].许[5]李秋斌江学院学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2014,(1):118-124.[J].闽[6]天津联合学报,杜玲,张天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2000,(1):124.[J].[7]周玲析[J].“双创”.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视域下的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探2017,(7):90.[8]钟秉林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深入开展产学研学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