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湘凝
摘要:近几年来,域外多样化的汉文史籍为东亚视野下中国史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学资料,现如今,我国
学术界的发展方向便是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由于东亚地区具有多种汉文史籍以及中国史籍,因此可以对相关中国史籍进行进一步的清理以及完善,从而全面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进行研究,进而发现更为全面的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发展研究将对中国史籍的演变、传播进行多方面关注,并研究历史上东亚各个国家对于中国史学的优化以及学习,从而系统性的对东亚各个国家的修史制度以及模仿形式进行调查,进而为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以及领域。本文研究了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发展进程。关键词:东亚视野中国史汉文史籍中国史籍0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最开始是由我国上世纪知名学者例如梁启超等多名学者进行开创的,中国史的研究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后,现在已经拥有较为健全的中国史研究体系,针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以及研究任务等多方面学科的问题,相关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并相继出版了有关中国史研究的许多论著。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历史学从一个一级学科分为了三个一级学科,而原有的“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也被分为两个二级学科,而之前合并在一起的外国史学史一级中国史学史也被分在不同的学科中,因此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方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从而对未来的中国史学史研究方向造成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在现如今中国史学史面对危机的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相关学者应对中国史学史的深化研究问题进行综合考虑。而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便可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一、东亚视野下进行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可能性
东亚区域由于其拥有其独特的优势,导致其历史文化与世界其他各个地区的文明所不同。德国著名哲学家认为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两百年的时间内,在中国、西方以及印度同时出现了精神的自觉,从而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哲学家,进而产生了我们现在还在思考的多种基本问题,构建了世界各地人类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宗教。而生活在中国、西方以及印度三个区域之外的民族或与其有所基础,或与其保持差距的存在,从而被拖入历史的发展之中。在东亚地区越南、日本以及朝鲜等国家先后被拖入以中国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明中,所以东亚地区的文明发展与世界其他区域的文明发展存在不同之处,例如相关学者所提出的东亚文明四大支柱:律令制度、汉字、佛教以及儒教,从而使东亚文明与西方文明所不同,而东亚历史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至今的汉籍便成为现如今东亚区域的宝贵财富。近几年来,当所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历史以及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时,在西方话语以及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略显迷失,对于东亚区域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丰富的域外汉籍,排除在当前学者所研究的主流学术之外,这是当前大多学者在研究中国史学史上的失误以及对自身的认知不够。所以,域外汉籍不仅可为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史学资料,还会开阔其视野,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二、域外汉籍对中国史学史研究所提供的帮助
现如今,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在域外汉籍的使用下得到了资源保证。同时这些域外汉籍内容较为丰富,数量庞大,对此可大致分为三类:首先,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域外人使用汉字所记录的典籍,这些典籍的数量较为庞大,同时也对中国的模式进行模仿,同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同样是目前学者所要研究的重要资源。其次,我国汉文典籍在国外各个国家所发售的刊本,这也是中国史学史研究
过程中较为重要的资料。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常常会与周边国家进行经济贸易以及贸易往来,其中各个国家的居民来到中国,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收集中国的书籍,最后带回自己的国家,或者刊行,或者变卖,因此导致中国许多汉文书籍都成为周边各个国家的经典,比如中国儒家经典书籍四书五经、野史以及正史等多种文集、史书以及其他四部书籍,因此对各类中国典籍在周围各个国家的刊行、影响以及流传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中日书籍的交流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不小的研究成果,但对于琉球、越南以及朝鲜等地区的书籍流传研究资源较少,应对其进行进一步开拓。最后便是在中国不为人知以及失传,而在周边国家中仍旧存在甚至影响较大的文集,应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更好的帮助中国史学史研究。
三、东亚视野下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必要性针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方向,众说纷纭、讨论众多,但整理起来可分为三种:整理中国史学遗产,从而研究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过程,最后解释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规律。之前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范畴主要集中处中国内部所保存的相关文集,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史学史影响甚广,因此现如今在东亚史学的视野下可完成以上三种史学的研究目前,其主要原因有:首先,中国史学史的遗产分布于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中。在相关文集的历史记载中,中国史书曾大量的流传到东亚区域的各个国家,并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但现如今并没有引起先关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是目前中国史学史研究工作中比较大的缺陷。一些史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国的影响力巨大,但经过几个世纪的流播在中国内地已经失传,并且不为人知,但其在传播到日本、越南以及朝鲜等国家后,成为其国家内部人人所了解的重要文学典籍,因此这一方面也应是目前中古史学史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四、东亚视野下中国史学史的传播
从历史较早的年代开始,中国的文学典籍最先传播到朝鲜半岛,之后再传播到日本以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周边各个国家对中国文学典籍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朝鲜外交人员在进入中国后经常费尽心思的收集中国的文学典籍。并且朝鲜半岛的历代王朝都希望中国可以对其赏赐大量的文学典籍,朝鲜半岛通过购买以及朝廷赐书的方式将大量的中国典籍流传到了朝鲜半岛,从而为其学习中国文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朝鲜半岛都将汉字多为官方文字,同时连同考试制度一起模仿中国,并将儒家文学典籍作为其考试的主要内容,从而推动了朝鲜认识学习中国典籍的潮流,进而促进了中国文学典籍在朝鲜半岛的传播速度以及影响力。与此同时,历史中日本也对中国的文学典籍极为重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中
4页)国与日本之间的海上航线也可被称为“书籍(下转第7
72祖国
2018.9下
|文化艺术|年,创造性思维不能得到发展等问题,但它弥补了国家教育中儿童教育缺失的问题,促进了儿童教育的发展。
童子科的出现让世人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正如《通典》所载“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唐代兴起的佛寺和私学更是为幼童读书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场所。家境贫寒或是无父无母的孩子也能够获得学习的机会。在另一方面,随着寺学和私学的不断发展、合流,大规模的讲学组织———书院也随之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儿童教学,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
四、唐代童子科设立的意义(一)童子科的设立让人们看到了除科举以外的入仕的另一途径,人们愈发重视对孩童的才学的培养,从而使儿童教育受到了重视,而部分“神童”的才能也因童子科的设立得到相应的展示、发展空间。
(二)童子科的设立使儿童教育得到重视,而这些儿童长大成人则必然拥有着远胜先辈的才学和德行,这就使得唐代百姓整体的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而长成的这代人也就更为重视后代的教育,从而进一步带动了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
(三)童子科的设立弥补了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年纪较大、思维较为固执、行事较为古板等的缺点,使年纪尚小的人才也有了用武之地,从而为唐朝选拔出来更多的有用之才,朝廷中也能够注入更多鲜活的“血液”。
(四)唐朝重视儒学,为了统一百姓的思想、稳定社会的秩序,唐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政策措施,如童子科考校儒学经典等。引导百姓学习儒学,崇尚儒学思想,从而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五)童子科的设立补充了科举制度的不足之处,完善了教育制度。它的设立不仅深刻影响了唐朝的选官方式和教育
方式,对后世的选官制度的设立和教育学生的方法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六)童子科的设立还解决了一部分以读书为业的落榜考生的就业问题,使这些不事农商的读书人能够靠做私学先生维持生计。这样既又有利于儿童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减少流民对社会安定带来的危害。
(七)童子科的设立使唐朝人极为重视儿童教育,而这样的文化代代传承至今,也为现在的儿童教育提供了相当多思路和方法。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通过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优良的师资条件来促进儿童的全面成长。
五、结语
童子科作为唐朝常举的子科目之一,虽不及明经、进士等主要科目出现的次数多、起到的作用大,甚至经过了多次的停复,但童子科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尚学风气、使更多的儿童有读书的机会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童子科的设立不仅促进了儒家学说的发展,推动国家的思想统一,还有利于国家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完善,为后世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参考文献:[1]周邵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梁克家.三山志[A].宋元方志丛刊[C].北京:中华书局,1990.[3]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6.[6]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
(上接第72页)之路”,一些中国文学典籍例如经、史、
子、集等相继传播到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十
分重要的影响。而在历史的发展中几乎每一部较为重要的中国文学典籍都传播到了日本,对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对于越南以及琉球等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相似的影响与经历。
五、东亚视野下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相关问题
现如今,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可以帮助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扩大,从而促进一些史学问题的研究工作,具体可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对中国史书在东亚地区历史中的传播以及影响程度进行系统性的考察。韩国的历史发展中以“慕华”作为其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且将中国文化作为其根本文化,进行学习以及模仿,这种现象称为朝鲜半岛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特点。而对于越南以及日本而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对中华文化进行了长时间的模仿,具史学记载,几乎每一部较为重要的中国文学典籍都在东亚区域的各个国家造成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春秋》,《资治通鉴》到清代的《明史》等,都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不仅在于文化的传承中,还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对于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工作,可以从对东亚地区各个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学典籍入手,例如《春秋》、《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文学典籍,可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从而揭示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力。与此同时还可根据日本列岛、越南以及朝鲜半岛等地区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以及变革等现象进行研修,从而对中国史学史中的各项知识给予新的解释。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东亚视野下进行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东亚地区中各个国家拥有相似的背景文化,并有具有丰富的汉籍史料作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文学基础。但目前对于其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而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工作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研究领域,可以起到深化以及扩宽中国史学史研究工作的作用。而东亚区域中各个国家的文献以及汉籍弥补了目前中国史学史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推动中国学术以及中国历史研究迈向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1]乔治忠.东亚视野下的历史研究———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东亚视域[J].史学理论研究,2016,(02):4-9.[2]黄俊杰.从东亚视域论中国历史思维的几个关键词[J].史学理论研究,2016,(02):16-21.[3]陈黄蕊.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论彭慕兰(KennethPomer-anz)的史学思想研究[J].浙江学刊,2016,(06).[4]李伯重.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全球史视野中的明朝灭亡[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02):6-15.[5]葛兆光.在“一国史”与“东亚史”之间———以13—16世纪东亚三个历史事件为例[J].中国文化研究,2016,(04):2-8.[6]孔苏颜,刘小新.1920年代台湾左翼思想的兴起及与东亚左翼知识圈的互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26-32.
(作者简介:郑湘凝,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在读。)
74祖国
2018.9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