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顾名思义,就是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在教育研究领域,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儿童视角”。关于儿童视角的研究成果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加拿大学者麦克唐纳等提出了“自然主义的实验教育”概念,认为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而非先天就有的本质。后来的研究又表明,教育活动中的很多现象与教育目标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近年来的教育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了“儿童视角”的概念。
美国人鲍威尔是一位神经科学家,他曾通过精密的测量发现:成人平均每秒钟眨眼睛约17次,但小孩却只眨眼睛3— 4次,且呈逐渐减少趋势。因此,鲍威尔提出了“儿童视角”的理论,认为成人的观察常会出现失误,因为成人由于生活经历、性别、阅历等方面的差异,看问题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他进一步指出,成人的视觉系统是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的,这种角度虽然可以给我们以准确的判断,但也同样会带来一些不便,如同看到了整个世界,却忽略了边边角角,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儿童的视角。儿童视角是一种特殊的“反射式视角”,它强调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观察世界,力图以儿童的思维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大量研究证明:“儿童视角”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老师了解和理解儿童的内心感受,有利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研究表明:“儿童视角”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儿童。
- 1 -
如教师在批评或指责学生时,如果能考虑到儿童的情绪,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能以儿童的角度观察他们的行为,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么,将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自己被重视的感觉,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能从中吸取教训。
总之,通过儿童视角,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儿童的内心感受,有利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当然,如果教师过分注重儿童的视角,而不顾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那么,教育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儿童视角”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应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所以,“儿童视角”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懂得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