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五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时:两课时 《桂花雨》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台湾女作家琦君所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课文《桂花雨》以“桂花”为线索描写了桂花香和“摇花乐”,其中具体描写了“摇花乐”。全文语言清新质朴,情感真挚细腻,抒发了我对童年美好时光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怀念,而这种童年的快乐和思乡之情就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溢满了字里行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带给“我”带来的回忆。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摇桂花时的快乐。 2,难点:品味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是具象的,对抽象的情感难以充分理解。但他们在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抓住关键词,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在第四单元学习了“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对情感的理解有了一定的积累。《桂花雨》是一篇有关童年的回忆性散文,以孩童的视角看问题 ,更贴近五年级孩子的生活,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其中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策略选择 1,自主、合作、探究法。 2,朗读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 金灿灿,银闪闪,小小花儿真漂亮,秋风一吹喷喷香,你家我家万家香(打一植物)。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桂花作为我们身边平常可见的事物,却成为古往今来众多文学家、诗人笔尖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思考并回答“桂花” 设计意图 猜谜语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谜底“桂花”导入,用语言引起学生对桂花的回忆和想象,激发阅读兴趣,自然地进入课文。 1
下缓缓流动的文字。今天老师带着大家走近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笔下的桂花。 二、会读会写生字词 出示需要认识的生字词。 提示要求会写的字容易误写的笔画。 三、走近作者 请根据自己的预习,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找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四、初读课文,追忆童年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如果你要为课文插图你会画几幅画。相互交流并为每幅画取一个小标题。 2,同学们,刚刚你们已经将课文分为三个场景并拟好了小标题,分别是“识桂花”、“摇桂花”、“思桂花”(出示相关图片),其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哪个场景呢? 五、精读课文,感受“摇花乐” 1,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想象自己是小琦君,读一读,你能读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语和句子感受出来的。 2,理解“缠”、“怎么还”表现的小琦君
学生读 学生在堂写本上写 根据自己找到的资料回答问题 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相关问题并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 思考并回答“摇桂花”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有独立识字能力,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会写2500个字左右。楷书书写力求美观,书写姿势正确”。 检查预习效果,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培养乐于分享的品质。 养成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的学习习惯。 初读课文,帮助学生梳通文意,以便于更加深入学习课文。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叙事性作品能了解梗概”,自由朗读的设置可以让确保每个学生自己把课文的读音读准确了,在讨论交流中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归纳出主要内容。 同学们表达自己读到的感受,期待、渴望、高兴等 学生理解并表述出“缠”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作者当时的期待和渴望。(几个同学分别读) 2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通过学生的表演能够更加还原当时的的期待,表演并读一读。 3,终于小琦君可以摇桂花了,她来到桂花树下,抱着桂花树,( ),桂花像身着黄白衣服的小精灵般一朵又一朵地从树上落下来,落在了我们的头发上、肩膀上、手臂上、身上.......桂花越摇越多,香味越来越浓,我越摇越卖力,高兴地喊着( ) 4,小琦君多么开心啊!谁再来读一读(请同学读,男生女生分开读) 学生填空 学生读 场景,学生能更好感受小琦君当时的心情。 这种沉浸式的语言描述能让学生更好进入情境,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力,体会作者溢于言表的快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以诗入文,激发兴趣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从听觉、嗅觉、视觉等方面着手) 是啊!多么美好的一副画面啊,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桂花雨》 二、精读课文,感受“桂花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文本中描写桂花香的相关句子并用三角形标记哪个
读出示的诗并理解。根据老师的提问中进一步形成画面感并引出想到了“桂花雨”。 以诗入文,给学生呈现一种美感的形式,一个一个的小问题让学生形成画面感,回忆起上一节课学习的“桂花雨”,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学生找出五句并标记: (1) (2) (3) 3
培养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句子的能力,并能就关键词语理词语让你感受到桂花的香味。 三、联系上下文并用对比的方式理解关键词“浸” 1,请同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至少前后左右几十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中的“浸”的。 (预设学生回答得不够完整)以水这有形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为参照来理解“浸”,化无形的香味为有形,表现出了花香的浓郁。 3,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写了“浸”字,这两个“浸”是一样的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4,(预设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桂花在秋季才会盛开,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子”都能闻到桂花香,从哪里能找到答案。 5,用桂花做的糕饼闻起来是怎样的?吃起来的味道是?所以此处的“浸”不仅仅是表现桂花闻起来是香的,还表现了在人们心中是甜的,桂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6,小结:是啊,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我们要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4) (5) 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浸”的含义,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理解出“浸”在文中的完整意思。 学生回答不一样 学生回答第五自然段前半部分内容。 香、甜 解句子 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结合其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理解的支架。 新课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通过对特定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学会对文本质疑和思考,另外,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上文去寻找的,从而培养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能力。 4
四、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 1,对比第4和第7自然段中的两句话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的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2,“这里”指哪里?补充介绍杭州的”满觉陇“桂花。 学生通过对比回答“杭州的桂花才是香飘十里” 3,“故乡”指哪里? 补充介绍作者离开 故乡后直到写下这 篇文章时一直没有 回到过故乡的资料。 4,通过资料的补充 我们知道,难道这里学生回答“不是” 的桂花的香味真的 没有家乡的香味浓 吗? 5,因为在这里桂花 盛开的时候,再也听 不到全村乡亲的欢 声笑语,所以母亲说 ( ) 因为在这里桂花盛 开的时候,再也体会 不到摇桂花的快乐, 所以母亲说( ) 因为在这里桂花盛 开的时候,再也吃不学生回答“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到胡家老爷爷,毛家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能感受到文章不仅仅在写桂花。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文本中,作者借用母亲的话表达了自己对童年快乐的美好回忆,对家乡的思念。小学生对感情理解需要以具象的实物为依托,因此给他们创设了相关的情境,在反复回答“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中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5
老婆婆家做的甜甜的糕饼,所以母亲说( ) 因为在这里桂花盛开依旧,但人已经不是当初的人,所以母亲说( ) 6,是啊!母亲感受到的不是桂花香味的浓与淡,而是对家乡情感的浓与淡。作者也在这桂花的香味中将对家乡的思念化为了淡淡地乡愁。这不得不感叹“月是故乡明” 五、拓展 等我们长大,我们终会离开自己的家乡,或外出求学,或外出求职,或因为其他原因。到那时,故乡的什么又是最让你难忘的呢? 请以( )是故乡的( )的格式,写一写。 将同学写的内容投影到屏幕上,让同学自己读,感受这种对家乡深情的爱。 六、小结 以板书为依托,回忆全文以“桂花”为线索,全文使用了“借物抒情”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香”具体描写了“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
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并说出母亲说这句话的原因。 课标指出:“要正确运用祖国语言学生先发散自己的思维说出家乡文字”此环节以诗歌的体式设计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物,为什么既能让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让自己印象深刻,再按照黑板上出字,也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示的句式填写。 感受。 同时口语的表述能降低学生写作 的难度,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 口头出现的问题也能及时纠正。 此处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学生朗读 训练。也体现出布鲁姆教育目标 的认知过程中的创造过程。 学生回忆,形成框架 对知识进一步进行加工和小结,帮助学生进一步记忆和感受。 6
故乡的思念。 七、作业 除了琦君,还有许许多多的作家和诗人也写过对家乡的思念。自己查阅资料,找出1到2位看看他们是用什么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又是怎样表现对家乡的思念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和同学分享。 八,板书 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并完成作业。 新课标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这样能培养“1+N”的学习思维,让学生以课内文本为基础,拓展到更多的课外文本。 桂花雨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