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水产饵料生物的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来源:意榕旅游网
午一钓 饵 、 料 、 孑勿、 f 第l 卷第1期 吉#农业大学学报 V口L14 No.1 】992年2月 Jo .1/lin A矗嘻柚删Un/ ̄n/ty № 1992 试论水产饵料生物的利用现状 及其发展前景。 赵文孙兆和 5 弓 — 产 ■一 在水产增养殖上.天然饵料一直在发挥着作用。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人工配合饲料、 微粒饲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渔业生产,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伴随 人口爆炸.人类的粮食生产渐趋供不应求,水产人工饵料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原料来源的限 制.因此天然饵料的开发和利用不容忽视。 水产饵料生物是天然饵料中的昂主要部分,是在各种水域中生长、繁殖的可供水产动 物食用的水生生物[1],其中的一些种类营养丰富,适应性强,适于大规模培养或栽培,除能 解决水产经济动物的饵料外,还可用于其它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 文试从水产养殖的角度出发,对我国水产饵料生物的利用 忧及前景加以探讨。 l水产饵料生物的自然利用 与陆地生态系一样,水生态系中生物晟基本的关系之一就是食物关系脚。食物关系不 仅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动物之间联系起来.而且还与非生物困索发生联系。由此构 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同。目前,人们对此已有了较探刻的了解,同时也在水产增养殖上 得到了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经济水产动物的放养和移植驯化 大水面养殖经济鱼虾蟹贝等,无疑是对水中饵料生物资源的直接或问接利用,这也是 传统的养殖法。而穆植驯化和合理放养可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有效地提高了 能量的转化效率,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鱼产量,这同样能充分利用水中的饵料生物,如青 草链鳙四大家鱼在世界范围内的移植,以及公鱼、银鱼、河蟹等的穆植驯化,都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此外,在饵料生物移植方面,苏联做了一些工作。一般说来,移植底栖动物比移植 浮游动物易于成功。 ~ 1.2池塘混养和轮捕轮放 / 各种水产经济动物的食性多少都有些整异,并且同一种类在发育的不同阶段食性也 不同,而养殖水体中饵料生物往往多种多样。因此,适当比例的不同鱼类混养,其优点之一 -收稿日期;l99】一09一。9 第3.4卷第1期 赵支尊 前量 是可充分利用饵料资源。如我国家鱼、鲤、罗非鱼等不同食性、不同生活空闯鱼类的混养早 已闻名世界,亩产鱼lO00kg的实例已不罕见.此外,轮捕转放、鱼虾混养 鱼蟹混养、虾Pl 混养等也是充分利用饵料资源的良好途径。 1.3稻田养鱼 我国稻田养鱼正在迅速扩晨开来,主要养殖鲤鱼种,或搭配养殖鲢、鳙和罗非鱼等。稻 田水生态系中存在一些杂草、水蚯蚓,藻类和浮游动物等饵料生物,放鱼后就能被充分利 用,能使稻鱼双丰收 ̄s3。由此可见,稻田养鱼也是衬用水产饵料生物资源的良好途径。 2水产饵料生物的培养利用 目前,水产饵料生物中的一些种类,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特性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2.I细菌和真菌 养殖水体中细菌的生物量也相当可观,具有一定的饵料意义 细菌经絮凝后可被鱼类 直接利用,或经浮游动物摄食而被鱼类间接利用,此外还可附着在腐屑、水草上而被鱼同 接利用[2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光合细菌,它可用于改善养殖水体水质,防治鱼病,改善养 殖鱼体色,还可用作饲料的良好添加剂。在此方面,日本已有实际应用[5],我国正处在研究 开发阶段[‘]。此外,光合细菌可作为刚孵出尚无摄食能力的仔鱼活饵料。甲烷单胞苗、海洋 酵母等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可用之培养轮虫、卤虫等饵科浮游动物,并可作为鱼虾早期饵 料。 2.2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的主要初级生产者,除固定太阳能把无机质转变为有机质外,还 是养殖水体中氧气的主要来源.因此,浮游植物的饵料意义非常重大,特别是单细胞藻类, 现在已得到广 的培养和应用研究。 藻类是水产动物直接或问接的优质饵料,其中的不少种类都进行了培养研究,并已用 于渔业生产。主要的种类有小球藻(CMore ̄a s )、盐藻( ∞ s )、塔胞藻(毋,ami- m棚4 印.)、亚心形扁藻(Pla ̄nas巩 。唧埘 m )、小新月菱形藻( 拼抽 8 )、三角褐指藻(珊 吐 c 对 m )、湛江 嘶抽m打 目山m)、中肋骨条藻( 弛掰脚∞蝴夏鞭金藻(肺 4 咖 ∞ )、钙质角剌藻(西 。8删b Ⅷ )、斜生栅藻 ( 础 胁 。脚 ¥)、螺旋藻(却打 加印.)和环沟藻(嘶脚 m印.)等[ -。 ”]。这些藻 类在对虾、贻贝、海参、海胆、牡蛎和鲍鱼等海产动物的人工育苗上已得到应用,并取得良 好效果。这些藻类同样也可成为许多养殖品种幼鱼的上等饵料。例如Meske et a1.(1978) 用斜生栅藻对鲤鱼做了广 试验,发现它是鱼粉的良好代用品m]。目前,世界各国对螺旋 藻的开发利用特别重视∞n“ ],我国在对其渔业利用方面也傲了很多工作。顾天青等发现 钝顶螺旋藻不但可作为对虾苗的适口饵料,而且还能提高虾苗成活率[ ;王启伦等发现 该藻易被家鱼苗摄食利用,是一种较好的鱼苗开IZl饵料【竹 f周爱堂发现5盼该藻的颗粒饵 料对鲤鱼、蝙鱼等有促长作用。并将之用于制造清凉饮料和禽畜饲料[1I];石志中利用少量 螺旋藻粉加入配合饵料,喂养尼罗罗非鱼和鲤鱼,既可节省部分鱼精,叉可加快鱼种生 长m]。此外,采用螺旋藻培育泥蚶亲贝、海湾扇贝、遮目鱼等也有所尝试.可见螺旋藻的用 途广泛,大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必要.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2矗 ’ 另一方面,各国学者对藻类消化性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并做了大量研究,给藻类的渔 业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㈨。藻类的其它应用也很重要。例如,藻类可用于冰下增氧,提高 越冬鱼种的成活率[z・];固氮蓝藻用于稻田培养可增加氮肥,使水稻增产I利用藻类做为色 素来源,并添加到饵料中,可改善鱼类体色.增加售价或提高观赏价值{微藻类可产生诸如 抗生素、藻朊酸、毒紊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次级代谢产物,因此是新药和其它特殊化台 物的经济来源}自然水体的藻类种属组成变化可用于评价水质的好坏. 2.3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一级消费者或二级消费者,即有植食性和肉食性之分。它是鳙、太湖短吻 银鱼等的终生饵料,杂食性鱼类也食之.它又是几乎所有经济鱼类幼鱼的开口饵料。 2.3.1原生动物养殖水体中原生动物的生物量较小,而且其数量多时,往往是水质变 坏的标志。所以在天然水体中,其饵料意义不大。但它在水生态系的食物网中占有重要位 置,井可用于污水处理和生物监测。游仆虫( 咖 卵.)和 ̄ ̄-ea。 等纤毛虫在国外已 大量培养,做为多种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良好饵料,并已成功地代替轮虫作为加吉鱼和尖 吻鲈仔鱼初期的饵料[嚣]。用草屉虫做为鱼苗饵料已提到日程。 2—3.2轮虫轮虫是一类较重要的浮游动物。因其运动疑慢、大小适中(100 ̄50 m)、 发育时间短、营养价值高和易于培养等砸被广 培养应用,是多数鱼虾幼体的最初开口饵 料。轮虫被认为是刚孵出幼鱼的最好的食物源。在海水养殖中,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 )常被大量培养用于海水鱼和甲壳动物幼体的饵料生物[ _2‘.‰拍]。在日本,该种轮 虫的培养方法进晨较大,一般用藻类、酵母和配合饵料培养.用于真鲷、日本对虾的苗种生 产;近年来,我国很多单位都用之做为中国对虾、长毛对虾、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幼体的 开lJ-饵料。在淡水葬殖中,目前只限于自然利用和实验性培养,研究较多的种类有落花臂 尾轮虫(B.calyciflorus)、红臂尾轮虫(口 rubens)和壶状臂尾轮虫(口.uvc,e ̄)等。如李永函等 对池塘轮虫体眠卵的分布和萌发进行了详细研究E2 ],并指出了池塘鱼苗下塘时轮虫的生 物量指标和延续轮虫高峰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已成功地用于淡水鱼 苗的生产。 2・3.3枝角类杖角类营养丰富、适应性强和生殖率高.是饵料价值较高的浮游动物。目 前,杖角类的利用主要是自然利用和捞取岳用于饲养金鱼、热带鱼等观赏鱼类及其它珍贵 鱼类;此外是培养和甩。培养的种类有大型蚤( rhnla n ̄gna)、裸腹蚤(Moi ̄a s )等,如G. Dave(1989)用废水培养大型蚤馓为虹鳟幼鱼的开口饵料,最高密度达1.9kg/ms(湿重), 能维持虹鳟幼鱼的成活与生长嘀 ;又如何志辉等对蒙古裸腹蚤( . ̄oagoZ,:ca)进行了大量 研究,并成功她驯养于海水中,弥补了海水杖角类不易培养的不足,可做为海产动物的活 饵料r ,现在工作正在进展中。 2・3.d橇足娄在淡水养殖中,桡足类的饵料价值次于轮虫和枝角类,主要是因为其生 殖率相对较低,游动迅速等。桡足类是海产鱼虾的饵料.尤其是鱼类苗种中期阶段的合适 饵料,可提高鱼类幼体的成活率,还可弥补卤虫缺乏海产鱼虾必需脂肪酸的缺陷。培养较 多的有虎斑猛水蚤(啪 邓.)、汤氏纺锤水蚤(加舶 口)等ES0 m]. 2・3・5齿虫卤虫( m “再a)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以及休眠卵可长期保存、 随时孵化等优点,因此,它已成为大多数鱼虾幼体理想的活饵料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广瑟 ・ 。 ‘ 第¨卷第l期 赵文辱 景 利用卤虫幼体、成体和去壳卵作为海、淡水鱼类和虾蟹类幼体的饵料印】. 2.d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是一些底栖鱼类如鲤、青鱼等的主要天然饵料。其中播蚊幼虫分布广、数量 多、生长快、繁殖力强。有的种类如背摇蚊、细长摇蚊等易于培养,因此摇蚊幼虫对渔业生 产的意义重大。此外。水蚯蚓、原狭蚌虫(岛 跏如 卵.)、海蜂螂、沙蚕、糠虾、端足类和 一些软体动物也是较重要的底栖动物饵料c 嘲。底栖动物还可用于永质管理和污染指示 生物,用以指示其栖息水体的类型和污染程度,此项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c3 硼。 2.5水生大型植物 水生大型植物也是一类重要的水产资源,具有多方面的用途。在永生态系中。它可提 供有机质和氧气,同时也能转移水和污泥中营养物,起到净化水体和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 作用。常用的有风眼莲、菹草、浮萍、喜旱莲子草、伊乐藻(E ̄ea m)等,如NG(1990)指 出伊乐藻能去除养殖水体的氨氮。避免其积累危害鱼类口目.草食性鱼类可直接利用水草 为食,还可人为加工成草浆或翩成颗粒饵料喂养草鱼、圃头鲂、鳊鱼和罗非鱼等,效果较 好。除上述常用的种类外,苦草( 玩∞ 8 融)、黑藻(1l ̄rilla vertici ̄a)和野菰(Ziza ̄in 『d酊。妇)等也是草食性鱼类的优质饵料,如王业勤等用野菰叶粉饲养草食性鱼,发现该叶 粉可用傲草食性鱼的节粮饲料原料口 .此外。水草也是一些产粘性卵鱼类如鲤、鲫等的产 卵基质。近年发展起来的种青养鱼也值得重视. 3水产饵料生物的利用前景 鱼虾蟹贝等水产经济动物是人类食物构成的主要组成之一。因此,开发利用水产饵料 生物资源。发展渔业生产,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迄今为止,虽然水产饵料生物的培养利 用较广泛,但多数是小规模的尝试,且成本较高,很多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利用。除此之 外,我国还应加强下述工作。 3.1 努力选择新的水产饵料生物培养对象,进一步开发利用现有资源 前已述及,光合细菌、单胞藻类、螺旋藻、轮虫、浮游甲壳类、水蚯蚓和摇蚊幼虫等均有 着优良的生物特性,有必要深入研究,选择优良的培养对象。并开展大规模的培养利用。同 时,还要不断研究新的培养工艺。如可进行小球藻——轮虫——裸腹蚤的工厂化培养,与 经济鱼虾的生产相配套;也可在养鱼虾池中设置网箱培养浮游动物。即可保种。叉可不断 给鱼类提供饵料。此外。要加强生态渔业研究,发展种青养鱼,这在风沙大的地区显得尤为 重要。海藻动物饲料添加剂也令人瞩目. 3 2开发水产饵料生物的药用价值 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围对海洋药物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对淡水生物的药用价值 却很少研究。在药物学上,水生生物将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一种单歧藻( 囊舯 r菇s )可 产生抗癌剂。今后应深入研究小三毛金藻(丹 me m H m)、微囊藻(M/crocysti ̄)等有毒 藻类毒素及其应用。此外,在鱼病防治上。水产饵料生物也有特殊作用,如Kawai et a1. (1989)用裙皱臂尾轮虫和多刺裸腹蚤(MoinaⅢ Da, )做中介物,给幼番鱼接种鳗弧菌, 取得了对弧茵的保护性免疫[ 。这种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3.3完善用水产饵料生物进行污水处理和水质监测方法 吉林农业太学学报 1992矩 前已述及,水产饵料生物中很多种类可用于污水处理和永体净化t如藻类和漂浮植 物,还有很多种类可用作污染指标生物。今后,有必要完善处理和监测养殖用水的方法,以 "¨他”“坫 "便快速准确地判明水质的好坏,充分发挥水产饵料生物的作用。 0 0 0蛆珀{己虬船3.d努力开发水产饵料生物的新用途 藻类是人类未来有希望的食物来源,如最有希望的培养对象是小球藻和栅藻。若能解 决培养设备和降低成本等问题,人类利用这种食物将为期不远。藻类可用之提取蛋白质、 色素和维生紊等,如澳大利亚从盐藻中提取p--胡萝b索,适用于天然果汁饮料。利用浮 游植物作太阳能电池和释放氢气的研究,甚取得了一些肯定的结果。这就可能为我们提供 无公害的新能源,前景夸人乐观。水产饵料生物还有许多其它应用,随着科学的发展,水产 饵料生物的新用途必将被逐步揭示出来。 . 参考文献 陈明耀等.海洋饵料生物培养.农业出版祉,]980 何志辉.淡水生锚学(下册).农业出版社,]989 倪选书莓.水生生物学报,1988,l2(4):364 ̄375 陆廷.海洋瑚裙通报,]985.(4);78 ̄80 小林正泰.养殖(日),l981.(8):56 ̄59 李勤生举水生生均学报,]990.14(4);368 ̄371 华汝成.单细胞蕞类的培养与利用.农业出版杜,i986 代田昭彦水产饵料生蜘学.恒星社厚生阁,东京,l9 王渊源.海洋学报.1984,6(4),505 ̄511 王子贤.热带{卑洋.1990,9(3),95 ̄98 张福绥等.海洋科学.1983.(6); 9~50 M∞ked a1.In AnimalD andDcvelopr ̄nt,19 8.(7)i J】2 ̄】2】 a£qno.M 曲|d.Rev.19B3,47,S51~578 PⅡn乜sli∞J B 0t a1.The. ̄,aJan F h州略Forum.]986 SantlagocB cl扎^ql】ac.,1989. (4);307 ̄318 顾天青等.海洋科学.]989,(31:48 ̄51 王启伦菩.姨水煎业.]987.(1),39 ̄40 周爱堂菩.{卑洋潮沼通报,]999,(3):55 ̄58 石志中.陕西水产,l9g7.(1);22 ̄24 Rp。1.Tk Progresstw F址一Cu/tu ̄qt.J989,5】(】) 83 ̄86 李永函 乳水生生物学报,]985.9(2’:l17 ̄]28・ u 姬0.EurOpean ma ̄cutture society,Special pubIi血non,1981,(6);93~1]5 Lubzem e HydroNdog ̄,198 ,】 7l245 ̄255 L^Ib 膻Ed .} 曲.d咄.1989.]86/]97:387 ̄400 JamesCMd .H lr。l抽 B ,】987,l 47l2633~268 Yu JP畦吐M 岱址蛐.1989, (10),1799 ̄18o6 李永函等.水生生物学报.]985.9(】),20 ̄3] 何志辉等.大连亦产学院学报.1988.(2) 9~JJ Davea Aqt ̄ ̄.,1989.7。i337~343 刘单海洋科学,1989,(6),65 ̄66 ・ 第14卷第1期 赵主菩・试论永产饵辩 可4 … 31魏玉昌.大连水产学院学报。]98'7一(2){41~ 堵南山.水产科技情报.1984一(1)l1~4 33 Vanba ̄ke P n IL.Toumsl。f the world aqu棚nl ∞咄l,1990.21“){2.57 ̄262 34 L 惦D 嘶 崦岫.10甜,155t30口~310 35胡维兴苷.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1—21(1) 85~9O 36蔡晓明。应用生态学报.1gg1.2(1)・52"'57 3'7 岫删P F H r。b .]gSg,180{213 ̄227 38 N0wJ n“^qlw,1gO0—84;2b"7 ̄2"/6 3。王业勤等.水生生物学报.1990.14(3){247 ̄254 4O Kawai K n止Nippon s L曲m 0日址^扭hl,1989.550).35~‘o (上接第9l页) 由于1989年未能及时控制白花粉植株的开放授粉,所以1990年无法进行 测验以 最终确定显隐性关系和基因数目。这项工作将是下一步研究的中心环节。此外.白花粉性 状表现的生理、生化基础和基因定位及其与各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等都有待于进一 步研究乃至多学科协作。 参考文献 l弄睿贵.向日葬白花粉穿变体的发现切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0.12(3) 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