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现代大学教育 2006年第6期 意义的阐释与追寻 ——后现代话语中的大学传统与大学精神 左高山 摘要:在当代中国,大学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本身就具有浓重的现代性意识。作为大学“灵魂”的大学 精神,也是现代性精神的组成部分。大学精神藏匿于大学传统之中,是大学从近代向现代转变过程中所积 淀的具有稳定生命力的内涵,大学传统的积淀所造就的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和普遍性,形成了具有普 遍意义的大学精神。要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需要实现从外在工具理性向内在的价值理性回归,要 追求大学学人的存在状态和生成过程,通过人的实然状态臻至人的应然境界。在后现代语境中来探讨大学 传统和大学精神,实际上仍然是对现代性这一未完成的谋划之反思。 关键词:后现代;话语;大学传统;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o6)06—0010—06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ursuit of the Signiifcance of University ——on the Tradition and Spirit of University in the Post-Modern Discourse Zuo Gaoshan Abstract:In modern China,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itself has a strong modernity awareness.The spiirt of university,as hte soul of hte university,is also part of hte modernity spiirt.This spirit,hiding in the university traditions,is hte connotation of the U- niversity which has a stable vitality accumulated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transforming from recent times to modern times.The common— ness and universality of multi—cultures produced by the forming of the university traditions brought up the universal university spiirt. With the purpose of holding the real spiirt of the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should revive from the instrumental reasoning to the axiologi— cal reasoning.pursue the existing condition and developing course of the literates and mak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to be”to“ought to be”.In fact,to probe the tradition and spirit of university in the post—modern times discourse is still a reflection on atelic moderni一 . Key words:post—modern times;discourse;the tradition of university;spiirt of university 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西方后 中。尽管可能有人认为,我们经历的各种变化正在 现代主义思潮几乎辐射到了所有的学术领域,对我 把我们置于一种“后现代的现代性”的境地。l】 在 国高等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中国,大 后现代语境中来探讨大学传统和大学精神,实际上 学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本身就具有浓重的现代性意 仍然是对现代性这一未完成的谋划之反思。在现代 识。作为大学“灵魂”的大学精神,也是现代性 主义的视野中,人们往往过多地强调大学的科学主 精神的组成部分。而现代性本身是在后现代的话语 义、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取向,人文精神则悄然退 中凸显的,无论我们是否理解或认同后现代性,我 居幕后。当然,作为现代性反思的后现代话语并不 们都已经毫无选择地生活在了后现代的文化境况之 意味着对启蒙理念的彻底颠覆和现代性的迷失,它 收稿日期:2006—10一o9 作者简介:左高山(1971一),男,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政 治伦理、政治哲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长沙,41008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意义的阐释与追寻 所表征的实际上是现代性反思从理论到后现代物质 层面上的模式转换。本文认为,要理解真正意义上 的大学精神,需要实现从外在工具理陛向内在的价 值理性回归,要追寻大学学人的存在状态和生成过 程,通过人的实然状态臻至人的应然境界。后现代 话语的实质与其说是对现代性的反动,不如说是对 现代性的反思甚至重构。毋庸置疑,在后现代的语 境中反思大学传统和大学精神,阐释并追寻大学的 意义。对于当代中国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 当代中国也为这种反思提供了独特的政治和伦理的 语境。 、意义的阐释:大学传统与大 学精神 要理解后现代话语中大学传统和大学精神的内 在意蕴,就不能不追问“大学”意义之所在。古 代意义上的“大学”,西方有古希腊的“学园”, 中国则有“稷下学宫”、“太学”、“国子监”以及 “书院”等等。无论是古希腊的学园,还是中国历 史上的稷下学宫,都是当时寄存精神的寓所,人们 在此可以自由地交流和思想。从词源学上来说, “大学(university)”一词是由拉丁词universe的前 身universus派生而来。Universus是由表示“一” 的unus和表示“沿着某一特定的方向”的VersUS 构成的。Universus字面上的意思因此就是“沿着 一个特定的方向”,但它实际的意思却是“整个、 全部”和“被视为一个整体的,被视为一个群体 的”。同样,派生词univesritas也指“一群个人的 联合体,社团”或“行会”。在中世纪,universitas 这个词被用来指由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新联合体。 这类联合体即今天大学的最初形式,它超越了具体 行业技术的传授,承担着终极意义的阐释和社会教 化等重大使命。大学的产生不仅打破了中世纪教会 对意义阐释和知识传播的垄断,而且开创了文化变 革和理性批判的时代。大学在中世纪已经拥有相对 于国家政权和社会管理体制的独立的自治权了。_2 J 在德里达看来,“大学不光相对于国家是独立的, 而且相对于市场、公民社会、国家的或国际的市场 也是独立的。”_3 这样,大学的独立性和自治权为 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提供了可能,大学逐渐演变成 了一个传授普遍知识和创造思想的地方。 大学传统的形成,既是造就多样性的过程,也 是积聚普遍性的过程。大学作为保存、继承和传播 文化的机构,其传统有着内在的发展逻辑。传统 (tradition)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词tradere,意指交 出、递送。就其现代普遍的意涵而言,有如下四个 方面:(1)递送、交付;(2)传递知识;(3)传 达学说、教义;(4)让与或背叛。但其主要的词 义演变偏重在传递知识、传达学说或教义两个方 面 J。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传统之成 为传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代代相传的事物”、 “相传事物的同一性”和“传统的持续性”。 而任 何一种传统的连续生长需要三个基本的要素,即知 识教育和知识传播的制度化、思想创造的持久活力 以及健全完备的教育体制,三者互为表里、缺一不 可。 大学传统作为大学在发展演进中选择、继承 和创新的结果,具有成为范型从而同一文化主体的 意识、观念和价值的力量。 世界上的名校无不有着自己优秀的传统。德国 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的创立,不仅体现了 洪堡所倡导的大学独立和学术自由的精神,也体现 了费希特、谢林和施莱尔马赫对学者与大学使命的 思考。“大学自主”、“教与学的自由”、“教学与科 研相结合”的原则,表征着德国大学试图将传承 文明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的伟大理想,对世界各国 大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美国大学通过学习 德国大学、吸收英国的学院模式以及服务社会的美 国观念共同创造并形成了“新”的大学传统,其 最初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美国自己的思想家和科学 家。西方大学的发展史表明,只有建立了独立自主 的大学传统,才能使大学免受各种政治压力和经济 利益的摆布,从而在探求知识、接续文化传统、培 养国民性格等方面为国家奠立不可或缺的精神基 础。 自治传统和学术传统构成大学传统的核心内 容。其中,大学自治是根本性的前提。大学自治可 分为实质性自治和程序性自治两种类型。所谓实质 性自治是指大学拥有自己确定组织目标和拟定计划 的权力,而程序性自治则指实现目标和落实计划的 权力。大学自治主要指实质性自治,包括:大学管 理免受非学术人员介入的自由;大学自主分配资金 的自由;教师聘用及其工作条件落实的自由;课程 设计和授课自由;遴选学生的自由;制定评价标准 和方法的自由等等。例如,牛津、剑桥、耶鲁、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2 意义的阐释与追寻 发展。如何从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视野去开掘理 性精神、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的价值内涵,这是大 学精神的根本问题。 总之,大学传统表现的是大学的历史积淀,而 佛、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大学,至今在学术领域 各领风骚,就是因为这些大学的自治权保证了它们 的独立性和思想自由,从而可以形成优秀的学术传 统。 学术传统体现的是一所大学独特的学术研究范 式,同时也保存了某种恒久的文化价值。一种真正 优良的大学制度,必定能保障本国学术的自主成 大学精神强调的是大学价值理念的普遍性。蔡元培 先生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 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其中,“依各国大学通 长,而围绕这种学术传统所形成的基本理念和价值 例”反映的正是近代大学所积淀的优秀传统,即 就是大学的内在灵魂,即形而上的大学精神。一所 成功的大学,往往都具有独特、连贯而有效的教育 传统和学术传统,可以谓之“学统”。万俊人教授 认为,学统通常具有如下特征:“独特的学者群体 或学术共同体;独特的学术风格;独特的理论学派 的思想范式;甚至于独特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如此 等等。” 例如,在北京大学的百年学术史中,从 蔡元培到胡适,逐步在形式上建立了学术自由的原 则,而在实质上则通过会通中西思想的精髓建立现 代中国思想自主发展的传统,从而促进了北大乃至 整个中国学术的发展。当然,一种学统的成功生成 并不能保证其未来的连贯发展,甚至会由于社会转 型、政府干预等因素而出现某种程度的断裂。 大学传统的积淀所造就的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共 通性和普遍性,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藏匿于传统之中,是大学从近代向现代转 变过程中所积淀的具有稳定生命力的内涵。黑格尔 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中曾说:“精神的世界就是自 由的世界。…一・一切维系人类生活的,有价值的, 行得通的,都是精神性的。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对 真理和正义的意识,通过对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 实际存在。” 大学精神既是国家意志、社会趋势 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又是大学理想的追求、学 术传统的承传,更是大学学人人格气质的张扬。就 普遍意义而言,大学精神包括理性精神、人文精神 和批判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理性精 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同时也是现代性精神的内在 品质。惟有理性,人们才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与 自由。人文精神作为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内在 精神,它体现了该时代文化主体的精神品格,表达 了该时代文化生活的价值理想。“唯有人文,才可 化成天下;唯有人文,才可出大智慧。”-9 也唯有 人文,才有终极关怀,才有浪漫主义情怀。批判精 神则体现了大学学人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唯 有批判传统、针砭时弊,才能促进大学改革与社会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传统。而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则是指具有普遍性价值的 大学精神。如果把大学精神看作是一种“意义阐 释”,那么这种意义阐释在价值层面应当是普遍主 义的。 . 二、意义的迷失:大学传统的断 裂与大学精神的失落 我国的现代大学是否和古代大学以及西方大学 之间存在某种传承关系,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 例如,蔡元培认为,我国古代大学和现代大学在 “用意”与“组织”上相类似,但体制上并无太多 传承关系,是仿欧洲大学之制而成。他说:“吾国 历史上本有一种大学,通称太学;最早谓之上庠, 谓之辟雍,最后谓之国子监。其用意与今之大学相 类;有学生,有教官,有学科,有积分之法,有入 学资格,有学位,其组织亦颇似今之大学。然最近 时期,所谓国子监者,早已有名无实,故吾国今日 之大学,乃直取欧洲大学之制而模仿之,并不自古 代太学演化而成也。”_l 梅贻琦则认为中国大学教 育虽与西方的大学制度不同,却精神相通。他说: “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 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 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精 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 者。”_l 不可否认,中国现代大学经历了泛西、学 日、学德、学美、学苏的过程,带有明显的中国传 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移植的双重烙印。这种移植是伴 随着现代性的凸显而进行的,表明了我国现代大学 对理性精神的追求。 众所周知,西方所固有的理性精神对推动现代 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理性精神恰恰是现 代性精神的核心内涵。在后现代社会,现代性被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意义的阐释与追寻 多现象撕裂了,取而代之的是“后现代性”这一 尴尬、模糊和不确定的术语。这样,现代性与后现 也受到了威胁。 13 代性之间的延续与断裂,造成了现代社会与后现代 社会之间的紧张。在中国的语境中,大学自治、思 想自由和教授治校的传统是随着现代性问题的出现 而移植的,也是随着现代性的凸 而断裂的。这不 能不说是一个令人疑惑的悖论。社会转型、政府干 现代化涉及到价值观念、态度和期望方面的根 本性转变,U13]也涉及到人们对传统的“理解”。人 们往往认为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意味着要告别传统,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是保守、落后,甚至愚昧 的代名词。尤其在现代化理论中,传统通常被视为 贬义词,“具有负面意涵并且缺乏特殊性”。_l 其 预以及主体的理解力等三个方面对大学传统的形成 与大学精神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转型是非常重要的宏观背景。从传统社会 向现代社会的变迁,涉及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有 领域的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中国现代 大学是在变法图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背景下 产生的,其建制和体制基本上沿袭了西方大学的传 统。但是,我们在成功地移植西方教育制度的同 时,却失落了中国传统的“大学之道”。¨ 』1952年 的“院校调整”是学苏的产物,对于现代中国教 育却是一个重大事件,人为的因素导致了业已存在 的大学传统的断裂。一些具有优秀传统的综合性大 学,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培养“工匠”和“官僚” 的场所。“文革”期间,现代中国大学系统被严重 破坏。改革开放后,有识之士意识到我国高等教育 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和制订了一些有利于大学改革 与发展的政策,力求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系统。 而新一轮的大学合并、更名在某种程度上又带来了 新的问题。总之,大学的改革是随着社会的转型而 进行的,在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从而引 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政府是左右大学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阿什比曾认为,至少有三种力量在影响着大学发展 的方向:政府、大学拨款委员会与专业研究会以及 大学的内在逻辑。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政府 垄断,政府集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于一体,将 大学行政化,比附为相应的行政级别,处于不同等 级的大学所拥有的权力、影响力和获得的资源各不 相同。从现代性的角度看,大学的行政化反映了官 僚制(bureaucracy)或科层制的要求,而官僚制又 是对现代工业生产中分工协作关系及其效率偏好的 模拟。政府在经费、招生、人事等方面通过各种方 式全面控制大学,操纵项目、评奖、评职称等属于 学术机构的事务等等。大学被当作工具、附庸,大 学为现实服务的功能被过分地强调,大学作为学术 机构的独立性基本丧失,教师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 实,保守的往往并非传统,而是接受和利用传统的 主体。任何文化要成为文明进程中的有意义的结 构,就必须积淀为传统。而且,人们都生活在来自 过去的事物之中,人们在与传统“决裂”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落入了“传统的掌心”。因为既没有人 完全受传统支配而生活,也没有人完全不受传统支 配而生活。传统之所以能成为某种“道统”,本质 上不是因为它不变,而是因为它顺应和适应了这些 变化,从而获得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实现了自己的 创造性转化。任何传统,即使最深层的传统,一旦 失去自我变革的能力就不具有生命力。由于功利主 义的价值态度和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在大学生活中 的盛行,造成了人的生活意义的扭曲、变形和失 落;导致了人心不稳、学术衰败,学风败坏;教师 和学生的角色意识紊乱,大批教师、学生下海经 商。真正的教授应该是曾钊新教授所描述的:“学 富五车、痴书成嗜,这是教授的学问;立论镌著、 学似江流,这是教授的本领;桀骜不驯、献身真 理,这是教授的品格;桃李飘香、芬芳天下,这是 教授的功业。”_l 5_一些大学甚至变成了贩卖文凭的 工厂,大学的声誉也因此严重受损。 大学传统的断裂,同时表征着大学精神的失 落。大学精神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人文精神的危机, 生活意义的失落,其实质乃是人本身的迷失。这一 方面与价值理性的意识形态化有关,另一方面更与 社会生活的功利化、实用化及所谓“祛魅”的理 性化趋向有关。科学技术知识一旦游离了人文精神 的约束,摆脱了价值坐标的有效范导,就难免导致 悲剧性后果。既然科学号称是一项价值中立的工 作,那么科学所造成的各种恶果,就很难用科学本 身来根治。单一意识形态的宰制导致了理性精神的 缺失、思想自由的失落。大学似乎已经无法很好地 为人类提供开阔的思想空间、活跃的思想情景和发 达的思想理路,我们似乎真的“无家可归”了。 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在现代性所塑造的存在方 式中,“人本身及其事物都面临一种日益增长的危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4 意义的阐释与追寻 险,就是要变成单纯的材料以及变成对象化的功 能。” 尽管海德格尔并不是一位后现代主义者, 但他对现代性的古典批判,已经为后现代主义者留 下了遗产。 生了变化,由传统所规定的行为就会变得不合时 宜,就需要创新,“即使人们认为传统神圣不可侵 犯,即使创新者问心无愧地说,他遵循的是保持原 貌的传统,对继承物进行修改仍然是不可避免 的。”_l 对创新者来说,“传统不仅仅是沿袭物,而 且是新行为的出发点,是这些新行为的组成部 三、意义的追寻:大学传统的延 续与大学精神的重塑 在后现代的中国语境中,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具 有紧迫性与复杂性。因为现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学 术发展、经济与法律环境的形成,都跟大学有着千 丝万缕的关系,大学对于社会进程的发展也有着重 要的影响。如何延续大学的优秀传统,特别是大学 的自治传统和学术传统尤为重要。历史证明,拥有 自主与自治权力是各大学形成自己特色,避免千篇 一律的前提条件。惟其如此,大学才能避免外界的 非正常干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求更广阔的 发展空间。正是大学的自治传统,才为大学营造了 思想自由的精神,并培育出一代代有责任心和使命 感的英才。当然,绝对的大学自治并不存在。因为 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大学都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制 约,尤其是资源条件的限制。大学作为知识和知识 分子活动的基本舞台,民族国家自身文化传统的守 护应是大学的第一使命。因为“凡有办理大学经 验的人都知道,大学的进化很像有机体的进化,是 通过继续不断的小改革来完成的。大规模的突变往 往会导致毁灭。大学的变革必须以固有的传统为基 础”。 因此,大学改革的目标应在于延续自治传 统,形成学术传统。 当代大学试图打破官僚制的组织管理模式,全 面消解现代性的绝对权威观念。但是,传统本身就 包含有“现代性”的内涵。而且由于大学对效率 的追求,它根本无法摆脱现代性的影子。显然,后 现代主义仅仅是对现代性的有限否定,绝不是彻底 的反现代,而是试图解除现代性的遮蔽而彰显其本 来面目,仍然是启蒙谋划的继续。因此,从后现代 的语境中审视现代中国大学系统中存在的困境和矛 盾,目的仍在于凸显现代大学精神,重新认识中国 大学所应具有的现代性。而不是要彻底解构中国大 学所积淀下来的传统与精神。在向最顽固的传统挑 战的同时,对传统要存有必要的“敬意”和“责 任”。_1 任何传统,一旦它赖以存活的生态环境发 分。” 只注重眼前利益、偏重知识传授与专业训 练、忽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缺乏一以贯 之的学术传统的大学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 只有以成熟自主的现代中国学术传统为基础的大学 制度,才能包容和吸纳来自世界各国的学术营养。 否则,中国的学术,就只能成为西方学术亦步亦趋 的追随者,中国大学就无法走上独立成长的道路。 中国大学的“后现代”处境,注定其传统不仅包 含了中国文化的思想脉络,也要求我们能够在 “形而上”的观念层面上,而不是在简单的“器 物”或工具层面上来理解整个西方的传统及其现 代性的生成。在此意义上,中国自主的学术传统的 塑造,恰恰要求对所谓“西学”的根源和脉络进 行整体把握,使其能够成为中国思想自身的可能 性。因此,中国大学学术传统的“后现代”意涵 需要我们对中西两个传统都能“温故知新”,并反 思这两个传统中的根本问题。 大学精神的重塑,必须以承认人的理性自觉为 前提。依照福柯的说法,对理性的正当反思不是所 谓的反理性,而是“为一个更丰富的理性恢复名 誉”。-2 关键是如何在不影响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对 某些特定外部特征加以限制和剥离,从而达成理l生 精神与多元品质问必要的平衡。具体而言,教育目 的要注重陶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强调理性原则,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创造性能力培养。教 育内容应以培养知识面宽的博学家而不是某一领域 的专门人才为标准。课程和专业设置应强调教育的 内在目的,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反对教育外在的 功利目的,重视学术性的专业与课程。既要强调大 学在精神上的独立性,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同 时要求大学管理的民主化,扩大师生的参与程度, 保障民主程序的公正。总之,在后现代语境中,大 学的当务之急仍然在于培育自治传统和学术传统。 大学应适当地超越功利目的,有独立意识和批判精 神,自觉地承担起人类文化保留、发掘、传承和创 造的伟大使命。口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意义的阐释与追寻 l5 [9][15]曾钊新.伦理十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2006:123;149. [10]蔡元培.中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A].高平叔编.蔡元培 [1]斯蒂芬・怀特.政治理论与后现代主义[M].张曙光译. 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98.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4. [11]梅贻琦.大学一解[A].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 [2]赵敦华.中西大学传统和现代大学的理念[J].北京社会 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9. 科学,2002(2):100. [12]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3]杜小真整理.大学、人文科学与民主[J].读书,2001 [13]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 (12):4. 京:三联书店,1989:30. [4][14][18]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16]洪谦主编.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z].北京: [M].刘建基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491;493;492. 商务印书馆,1964:380. [5][19][20]E・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 [17]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5—20;60;62. 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0. [6][7]万俊人.学统,知识谱系和思想创造——“清华哲学 [21]米歇尔・福柯。福柯集[M].杜小真编选.上海:上海远 研究系列”总序《清华哲学研究系列丛书》[M].保定:河 东出版社,1998:495. 北大学出版社,2001. [8]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责任编辑刘 鸿见习编辑张芊) 35. (上接封二) 直接引述超过三行或超过60字,另起小段;小段不加引号,缩进两字,字体较正文小一号;出处标示,放置正文中, 冒号前。如: ……口口口口[编号]: 口口口 …… 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口口口口; …… 口口口口口。 …… 口口口口, ……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三、同一文献多次引用,按GB/T 7714—2005和cAJ—CD B/T 1—2006规定方式标注与叙录。正文中只标注一个文献 序号,即首次引用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叙录文献引用页码;文末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不重复注明页码。 示例(采自GB/T 7714—2005和cAJ—CD/T 1—20o6): 主编靠编辑思想指挥全局已是编辑界的共识¨】,然而对编辑思想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故不妨提出一个构架…… 参与讨论。由于“思想”的内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2]1Ⅲ,所以“编辑思想”的 内涵就是编辑实践反映在编辑工作者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中国青年》杂志创办人追求的高格 调——理性的成熟与热点的凝聚口],表明其读者群的文化的品位的高层次……。……“方针”指“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 目标”[ ]瑚。…… 参考文献: [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四、正文中同一文句可以有多处引述或注释,并有相应文献序号标示,如上文第-/b节所示;同一标示处不标示两个 或两个以上参考文献或注释。 五、外国文献中文译本叙录,主要责任者名用汉语,前面不标示国籍,以避免部分作者标示国籍而部分作者不标示国 籍的不一致情况;主要责任者后面不加“著”字,以避免时而有“著”字时而没有“著”字的不一致情况。 六、外语文献叙录,文献名首字母与各实词首字母大写,刊物名或书名用斜体字标示。根据CAJ—CD B/T 1—2006要求,外文期刊在刊名后用“(ISSN XXXX—XXXX)”格式标明ISSN序号。 七、报纸文献叙录,除责任者者名、文献名、报纸名与刊载时间等项外,要求明确标示文章所载版(下转第2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