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课标要求】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
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难点重点】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问题引领】
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1、 原因:
2、表现: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资本总额增加
②由沿海向内地拓展。 3、影响:
二、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1、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2、主要表现:
3、特点:
三、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请归纳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①抗战前期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1927-1936) ②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残酷打击(1937-1945)
1(共4页)
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③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1945-1949) 2、出现各个阶段的原因是什么?
(1)抗战前期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1927-1936) 原因: 表现:
(2)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残酷打击(1937-1945)
原因:①在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②在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 表现:官僚资本主义发展 四大家族
(3)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1945-1949)
原因:①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②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③美国的经济掠夺。 总结归纳:
1、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地位: 作用:
2、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习题演练】
1、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2、表格是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2(共4页)
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表格反映 ( )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3、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 ) 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4、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
A. 面粉、棉纺、化工等行业发展迅猛 B.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 C.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D.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6、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 )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7、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抑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8.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9、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10、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其对华经济掠夺的总方针应该是 ( ) A.对矿业、钢铁工业等部门实行“统制” B.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C.控制中国的交通命脉 D.将沦陷区经济变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11、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 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材料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C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3(共4页)
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摘编自[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 1930—1937 日 3.0 9.9 英 1.7 2.7 美 4.3 0.7 法 9.4 —3.9 德 7.1 —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的走势。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汁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C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4(共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