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邓小平改革开放新政的理论来源探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东南学术))2015年第5期 邓小平改革开放新政的 理论来源探析 庄树宗庄锡福 摘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在社会形态更替问题上提出的著名论断,只有统一把握才能 完整体现唯物史观的要求。由于未能“统一把握”而出现偏离,社会主义国家有过惨痛教训,邓小平则在汲取 这些教训基础上推出改革开放。他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并 把它们统一于改革开放全过程,正是来源于他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辩证关系的统一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马克思;邓小平;改革开放;“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5)05—0032—06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 的。” 后人把这个论断归纳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必 然胜利。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则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 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 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②后人把这个论断简称为“两个决不会”。 马克思这两个论断,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得出的重要结论。“两个必 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两个特定社会形态更替的论断;“两个决不会”则是对人类全部 社会形态更替的论断。前者主要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方向性、必然性;后者则主要揭示这种更 替的条件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既然这两个论断是唯物史观在社会形态更替之不同侧面的展 现,那么,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就是逻辑的、内在的。马克思的两个论断及其统一性的论说,构成 了他的社会形态更替理论。因此,我们在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时,不但要关注两个论断的内 容,尤其要注意把它们为什么能够统一起来、如何统一起来而不发生偏离。 可惜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许多领导者未能这样做。起初的主要倾向是偏离“两个决不 会”,表现为执政者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背离生产力的现实结构和水平,结果越来越 严重地抑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执政者又不能对此进行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时,人 民群众就越来越不能忍受了;而反映人民群众变革要求的各级领导人又往往被最高领导人当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方略研究”(项 目编号:11YJA710079)。 作者简介:庄树宗,法学博士,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庄锡福,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南学术)2015年第5期 成“右倾机会主义”或“修正主义”加以批判甚至“清洗”。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改革越来越困 难,最终导致某些执政者干脆抛弃“两个必然”,把改革引向邪路。正像邓小平总结的,“右可 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④无视“两个决不会”,是‘左’的执政者罔顾国 情教条化理解“两个必然”的结果;“两个必然”被某些右的执政者抛弃,则是对长期忽视、无视 “两个决不会”的惩罚。 邓小平就是在系统总结这些教训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新政的。他关于改革的两个基本命 题,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深深植根于他对“两 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统一理解和把握。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基于对“两个决不会”的深刻理解 1.邓小平从战后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看到“两个决不会” 二战以后,世界的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顺应了这 一趋势,抓住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契机,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时刻关注世局变化的邓小平,屡屡感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之快之大:“现在的世界,人类 进步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面更是这样,落后一年,赶都难赶上。”④他看到,资本主义有很强的 自我调节能力,至今仍是现代科技经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资本主义容纳了转型的社会民主主 义,而正是后者的福利政策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非政府 组织发育等方面也有诸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还远未“垂 死”。这正是马克思“两个决不会”论断之科学性的确证。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唯一的出路 就是义无反顾地改革开放,一方面打破全盘公有制格局以创造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发展空间、激 发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并相应地以市场机制取代计划机制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 面向世界开放,引进技术、管理、资本,甚至借鉴国家治理经验。非如此不能走出困局,更遑论 赶上世界现代化步伐。 邓小平对现代资本主义能够快速发展并长期稳定的内在机理有深刻的观察,认为最重要 的就是两条:市场机制和法治国家。让市场配置经济资源,让法律配置政治和社会资源,效率 高而成本低,刺激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显著而社会也较易稳定。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说:“说市 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 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⑨这种思路,完全打破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 会主义国家、无论政界还是学界的成说,可谓石破天惊。在《南方谈话》中,他又强调:“计划多 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 一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作为一位因法制遭破坏而多次遭罪的老革命家,gl;sJ,平对民主法制建设十分重视,1980年他 在被誉为政治体制改革纲领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 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 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 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 是由于没有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 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④1986年他在考虑政治体制改革时又说:“要通过改革,处理好 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在《南方谈话》中他又强调:“还是要靠法制, 搞法制靠得住些。” 他对我们在民主法制建设上的缺失、对应该向发达国家借鉴相关经验、对 《东南学术}2015年第5期 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人治关系都是十分清楚也非常明确的。 本来,社会主义是应该建立于发达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之上,只是因为落后国家的工人阶 级革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取得胜利,才产生“社会主义制度先进却暂时弱小,资本主义 制度落后却力量强大”的历史图景。 这是历史交给落后国家工人阶级的新使命。必须像列宁那样勇于直面现实,探索“利用 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而不应不加分析地与资本主义对立。邓小平说:“无产阶 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肯定弱于资本 主义” 。又说:“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 与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 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他赞赏列宁“新经济政策”的 勇敢探索,两人在对“两个决不会”的理解上可谓难得的知音。 2.邓小平从社会主义遭遇的困境中看到“两个决不会” 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二战后并陆续推广到其它社会主 义国家。其基本特征是:理论上,高估社会发展阶段,在生产力仍很低下的情况下,误认为通过 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就可直接进入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列宁改称的社会主义阶 段。经济上,罔顾生产力低下的实际,实行全盘公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 上,党政不分,党及其领袖过度集权,实行领导职务终身制;人为制造阶级斗争,不断搞政治运 动和“清洗”。文化上,钳制舆论,禁绝不同声音,实行文化管制。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这样一 种困境:生产关系严重背离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和现实结构,严重抑制生产力的发展;而上层建 筑又千方百计维护这种错误的生产关系,打击对此有不同意见的干部群众。结果是,人民群众 创造新生活的主体性积极性无从发挥,作为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尊重和保障。邓小平在 总结这种情况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搞革命的人最 容易犯急性病。……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的反思从根本上都指向一点,就是一定不能背离“两个决不会”的客观法则,不能违背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的基本原理。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基于对“两个必然”的深刻理解 比较而言,在资本主义一派繁荣、社会主义却陷于困窘的情况下,坚持“两个必然”不比坚 持“两个决不会”容易。道理很简单,只要放弃全盘公有制,放开对民营经济和外资进入的限 制,经济肯定可以发展起来。但这样一来,坚持社会主义还有可能吗?还有必要吗?这无疑是 更尖锐的问题。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既要求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更需要有对两种制 度内在运作机理的洞察。 1.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国家展现的优越性看到“两个必然” 其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首先表现在它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按照唯物史观的原理,判断一种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应看其是否反映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能否促进经济社会进步。邓小平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 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 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 先要表现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 基于此,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 《东南学术}2015年第5期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界定的深刻之处, 就是抛弃从马恩的本本,从公有制、计划经济等实体性范畴出发的传统方法,转而采用从实际 出发,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功能性范畴出发的界定方法,其优越性和真理性是十分显 著的。在邓小平看来,只要我们的制度设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肯定能取得比资本主义 更高的发展速度,更能实现共同富裕。 从实践上看,“斯大林模式”虽然暴露出严重弊端,但在建国初期经济规模尚小、又面临帝 国主义巨大压力亟需建立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情况下,国有经济主导和实行计划机制,对于在 较短时间内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大幅度提高国家实力是有很大作用的,其优越性也是明 显的。邓小平坚信,只要我们对传统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社会主义定将激发出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的巨大能量,定将创造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业绩。 其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更有优势。 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优越得多。1987年他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 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关于民主,我们大陆讲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的民主的 概念不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 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 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 发达,避免很多牵扯。”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邓小平认为:“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 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邓小平认为:“中国采取的不是 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 况。”∞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邓小平直接把它与政治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进行政治体制 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与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在《关 于政治体制改革》中又进一步论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 民”,“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实质上 就是希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民主的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另外,邓小平十分强调民 主集中制的重大作用。他说:“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这种制度更有利于团结人民, 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以上的论述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势。 其三,社会主义制度更能够凝聚社会共识。 邓小平十分看重理想、纪律在凝聚社会共识上的巨大作用。他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 家,怎么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 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 功?” ‘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 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邓小平指出:“社会 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 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们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 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 在他看来,这就是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 义的重要优势,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精神条件。 2.邓小平从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克服其弊端中看到“两个必然” 邓小平对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其痼疾洞若观火。他说:“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 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 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最终只能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但为什么当 《东南学术)2015年第5期 下资本主义仍然比社会主义发达繁荣?邓小平指出,那是它们几百年的发展成果,而且很大程 度上是靠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得来的。“如果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资本主义制 度,它们的经济文化肯定还会有更大的进步,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中一切要求社会进步的政治力 量也在努力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努力为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不公道、不合理现象直至实 现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因此,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更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 主义道路。邓小平反复警告说:“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 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 主义。”⑤ 对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剥削阶级本质及各种弊端, ̄l;tb平也有诸多鞭辟人里的揭露: “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 权鼎立、两院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 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人们没有也不 可能有共同的理想,许多人都没有理想。”“这使他们每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很 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牵制和抵消。”@所以“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 鼎立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 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固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 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其为垄断资本服务的阶级本质。在多党竞争的幌子下表面 上似乎很热闹很民主,其实那不过是其内部不同利益互相倾轧的表现,这些政党谁都不会代表 劳动大众的利益,而只会为垄断资本服务。二是由于“三权分立”,各个部分都有牵制对方的 一定权力,结果造成国家力量的分散和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邓小平对“两个必然”的坚定信念和执著坚持绝不是空洞的信仰,而是建立在 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作机理的深刻洞察基础上的。这就是他在以 超越前人的勇气和胆略推出改革开放的新政,引进外资、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同时,要 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缘故。 三、邓小平从对“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 相统一的理解中确立改革的基本思路 1.邓小平从两种制度的消长中找到改革“苏联模式”的基本思路 从十月革命到苏东剧变,在长达74年的制度博弈中,大体上可以说是资本主义衰而复振、 社会主义却从高潮走向低潮。而其关键,就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未能建立一个很好体现社 会主义优越性的制度体系。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却至今未得到充分重 视的方法论创新,就是把制度分为基本制度和体制机制两个层次。基本制度体现制度的本质, 旦改变就会动摇根本,因此这个层面的改革只能做改良性的调整、完善;体制机制则不同,它 般属于资源配置手段,体现社会管理规律,不同的制度都可以把它与基本制度配套运用。这 打破了原来把社会主义制度凝固化而不分析其结构和层次的局限。这样,在推行改革时,就可 以在基本制度和体制机制两个层次上采取不同的措施,达到既克服弊病又不致动摇社会主义 一一性质的目的。以基本经济制度为例,只需把全盘公有制调整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其它所有制 共同发展”,把全盘按劳分配调整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形式并存”就可以大幅度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种调整是改进,是量变, ̄l;Jb平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主要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至于传统的体制机制则不同,它是原来严重束缚生产力之基 《东南学术}2o15年第5期 本制度的产物,为了跟调整后的基本制度相适应,完全可以把现代资本主义行之有效的市场经 济体制、市场机制拿来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匹配,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把 计划机制转轨为市场机制。这种变革是改弦易辙,是质变,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 命”主要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因此,改革就是基本制度调整、体制转型、机制转轨三位一体, 量变与质变结合。为了保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致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邓 小平提出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了保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而不致陷于 修修补补的改良,邓小平极力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改革开放碰到 巨大阻力时,他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 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 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这一切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 为纲”是天经地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者合起 来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改革“苏联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他对中 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根据这个回答走出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邓小平坚信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奋斗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 这条道路的开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走 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其经济结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差距甚大。在这样的基础上 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差距可以使人失望以至于绝望,差距也可以使人看到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邓小平显然属于后者。基于对“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统一的理解,邓小平认为,这个 差距是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靠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优越性来缩短甚至消 除的。这个差距形成巨大的张力,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正道,就是在此力场中寻找一个合适 的结合点,寻找一个既能满足“两个必然”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又能遵循“两个决不 会”的法则,最大限度地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文明,加快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发展才能把最美好的价值理想融人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并最终取 代资本主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得好:“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 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 势,但是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 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完全可以说,已经创造了世界 奇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对此的最好诠释,它同时也是对“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 会”相统一思想真理性的最好诠释。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180、373、332—333、 177、379、365、137—138、373、220、180、257、111、190、168、240、195、372、382—383页。 ⑤⑥⑩⑩⑩⑩③⑤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167—168、128、205、257、l77、167、167、368 —369、267页。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7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