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例谈 口金 萌 自新课改以来,拓展课外阅读材料在课堂教学 中常常可以看到。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让学 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能跳出教材的局限,让教材这 个例子由特性走向共性,实现“学一课带一片”的目 的,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例子”所蕴藏的丰厚的课 程价值。但当前的课内拓展,有很大部分只重视形 式,而忽视实效。一节课4O分钟,应最大限度地追求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盲目拓展会削弱课堂教学和拓 法来送别李白的呢?学生从“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 上踏歌声”一句中得出,汪伦对李白是以“歌”送别。此 时,教师引入《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三 首诗,提问这三首送别诗分别是以什么送别的?学生 兴趣盎然,纷纷斟酌、推敲,得出《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以“目”送别,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中看出。《另 董大》是以“话”送别,“莫愁前路无知 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送别友人时的赠语。《渭城 曲》是以“酒”送别,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中得出。上到这儿,学生们的喜悦与兴奋溢于 展的实效。笔者认为,选择合适的拓展时机是非常重 要的,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与拓展教学的实施。 一、于课文学法的迁移处进行拓展 言表,念起诗来也格外有韵味。一节课下来,虽然增 加了三首课外古诗,但是学生学得轻松,悟得透彻。 上述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弓l入同主题但送别形 式各不相同的三首古诗,让学生充分历练,掌握学 法,更把古人的送别文化带进课堂,开拓了学生的阅 读视野,使教学与拓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处进行拓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 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阅读理解,而是培养学生的阅 读能力及习惯。课文只是提供训练语言的情境,培养 能力、掌握学法的实例。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赠 汪伦》时,指导学生凭借教材领会了学法后,再拓展 课外阅读材料加以训练巩固,收效甚佳。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学习古诗《赠汪伦》,在讨 论理解了诗意后,教师问:这首诗中汪伦是用什么方 娃在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融化了;《小熊住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 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特 境中,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将语言形象 提升为自我感受,并逐渐升华为一种健康阳光的审 山洞》中的小熊一家舍不得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 洞里……在学生丰富的生活中,或许出现过类似的 画面、情境。教师应及时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 将生活与文本自然融合,用心创设各种语文活动,让 美情操。这样的感受过程,是教师讲解无法达成的。 “没有情感就没有了语文,没有生活就没有了语 文。”生活是解读课文内容的钥匙,是诱发学生情感 的基础。教师要根据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巧妙地把生 活的活水引进阅读,帮助学生构建现实生活与语言 学生有运用语言、升华感情的平台。如记住父母的生 日,在母亲节、父亲节中用自己的方式用一两句话感 恩;在体验关爱的情感的同时,让学生重温杭,Jl、l的 “最美妈妈”的故事,对身边的小伙伴表达力所能及 的关爱:在体会小熊的“舍不得”时,想想自己的“舍 不得”用水、用电等节约资源的低碳行动。在生活情 阅读的联系,让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基础去感悟语 言、体验情感。 (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310016)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4语文 31懑 有任务。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适当地引入课外阅 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读资料让学生实践,有助于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梯 《卖木雕的少年》一文中,卖木雕的非洲少年在 度,创设训练的情境。 晚饭后,到宾馆来找作者,送给作者一个木雕小象 《晏子使楚》一文,最吸引人的是晏子以自己的 墩,作者要给钱时,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 聪明才智巧妙地反驳了楚王的侮辱。文中晏子的三 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学生不 段式思维方式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这个故事时, 了解中国和赞比亚两国的友谊,仅仅凭借这么一句 笔者先组织学生讨论了楚王与晏子的两种不同思维 话,学生是很难真正感悟的,这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 方式(如下)。 个空白处,教师课件出示了关于中国在赞比亚共和 楚王的思维方式 晏子的思维方式 国成立时,给赞比亚修建铁路、提供无息巨额贷款等 这是狗洞(大前提) 这是狗洞 帮助的阅读材料来提升学生的认识。 . 晏子钻洞进城(小前提 访问狗国才钻狗洞 学生通过课外材料的拓展阅读,填补了认知空 所以晏子是狗(结论) 所以楚国是狗国 白,知道了中赞两国的深情厚谊,体会了赞比亚人民 通过比较两个人的思维方式,学生们发现晏子 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有了以上的认知和情感基础,文 之所以能驳倒楚王,是因为他巧妙地运用了楚王的 中少年的行为也就更容易为学生所感悟理解了。 大前提,改变了小前提,从而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又如《水妈妈的孩子》一课的教学,风伯伯让他的 在学生惊叹晏子过人的机智时,笔者引入了故事《徐 孩子们去找水妈妈的孩子,孩子们找到了“浓雾”“冰 童护树》让学生阅读。故事讲了徐童去一位老伯伯 山”“彩虹”“雪花”“白霜”“乌云”“露珠”七位水妈妈的 家,看见老伯正在四四方方的院子中砍一棵大树,原 孩子。学生们总结出风伯伯让孩子们找的水妈妈的孩 因是听别人说“木”在“口”中成“困”字,太不吉利。徐 子,不能是流动的水。教师问:地球上的水有哪些类 童想了想对老伯说,房子四四方方像一个“口”字,人 型?学生纷纷回答,最后教师点击课件出示一篇短文 在口中成了“囚”字,不是更不吉利吗?从而劝阻了老 《地球上的水》,文章介绍了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的 伯砍树。笔者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饶有兴趣地归纳 形成与循环,请学生阅读,之后同桌交流有什么新的 了两人的思维方式(如下)。 知识。有的同学说知道了什么是水的气态、固态、液态 老人的思维方式 徐童的思维方式 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下一部分课文的学习。在 庭院四方口字状(大前提) 房子四方口字状 语言文字的训练中相机让学生认识了“雾”“雪花”“彩 木在口中不吉祥(小前提) 人在口中不吉祥 虹”“云”“露珠”“霜”“冰山”等水的不同形态。 所以要砍树(结论) 那该怎么办? 在这堂课中,通过《地球上的水》这篇课外阅读 该案例中课外阅读材料的拓展,既训练了语言 材料的引入,把自然科学知识融入语文教学当中,增 文字,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享受到了阅读的 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做到了语文 快乐。 与自然科学的整合,可谓一举多得。 ‘ 三、于学生知识经验的空白处进行拓展 综上所述,选择合适的拓展时机,能使拓展的阅 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 读材料与教材文本紧密结合,让课堂教学和拓展都 文本是一种“召唤结构”,存在许多意义空白。新教材 实现了高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围绕每个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文学作品,涵盖面 新时期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 宽泛'}畏多课文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形成了教材 要学习新的理念,而且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认真研 的“空白处”。另外,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知识面 究,仔细推敲,通过实践,寻求高效的操作方法。课堂 窄等各种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许多疑难困 教学中合适的拓展时机定然还有许多,有待我们在 惑,在语文书中又没现成答案。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 实践中去探索,去追寻。 拓展课外阅读资料的方式来填补这些“空白处”,让 (浙江省义乌市江东第一小学322000) 32 教 刊小学版2012,4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