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懂的地方就放过它不理会了,而是暂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 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删掉后对句意表达的准确性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A.一般人常常以为 B.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C.其实也不尽然 D.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陶渊明对读书的独到见解是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两个字回答)
3.作者在第④段认为“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体现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4.《英雄记钞》和陆象山语录中的哪句话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基本一致?(用原文回答) 《英雄记钞》:□□□□
陆象山语录: □□□□□□ 5.第⑥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6.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4个原因。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阅读理解 第 1 页 共 4 页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
有人说,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它使人眼花缭乱。
有人说:生活是一条河,它有时平静如镜—有时急湍奔腾;它有径流,也有洲漩涡;它有时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有时浊浪排空,暗礁四伏。
生活确实是复杂的,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是,不管它多么纷纭复杂,瞬息万变,在人类生活中,又总是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可寻的。纵观人类生活的长河,我们可以透过错综复杂的万千现象,拨开层层历史迷雾,捉住这样一个基本的真实和事实的脉络:走向真善美。 在生活中,真善美总是与假恶丑并存,而且前者总是在不断战胜后者中发展的。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追求真理和美好事物的仁人志士,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在风雨如晦的年代,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解救祖国的理论和方法,慷慨辞国,东渡日本,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他是要到邻国去精心探、求真理来改造社会,并且下了最大的决心,即使壮志难酬也要为理想献身。这种志向和追求真理途程中的喜悦,在他到日本后所写的《雨中岚山》这首诗中又抒发出来:“„„潇潇雨,雾雾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华罗庚则是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表现了一个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1950年,他抛弃了在美国的洋房和汽车,毅然回国。在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在美国的留学生的公开信,其中写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奋斗。”在十几年的岁月中,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为祖国的美好未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我们赞美为真理献身的英雄,赞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不已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我们还要赞美各条战线上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思想,旗帜鲜明地同精神污染作斗争的战士。生活中确实还有一些藏污纳垢的角落,有旧社会的沉渣泛起,也有乘对外开放之机偷运进来的精神垃圾。这就构成了我们社会中某些丑恶现象存在的原因。有的以讲卫生为宗旨的读物,却刊了一些并不“卫生”的、宣扬色情、恐怖的文章;有的标明讲科学的刊物,却发表阴森可怕的闹鬼故事;还有的杂志竟宣传所谓“性”。这类用离奇怪诞的情节和感官刺激手段以招徕顾客,攫取钱财的做法,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本来,从粗野到文明,从迷信到科学,从动物的本能到高尚的情感,这是历史的进步。而搞精神污染那一套,却正好相反,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返祖”现象。其中散布黄色下流货色的,则简直是“兽性的复归”,害处极大。
然则,生活的主流,还是走向真善美。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向来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美德。在有些人顶不住“一切向钱看”的诱惑,向赵公元帅虔诚顶礼的时候,有的同志大声疾呼“宁为清贫,不为浊富”,坚持了正确的方向,这八个字,铿锵有力,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我们是要富的,这就是靠勤劳和智慧使生活富裕起来,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让真善美之花在祖国的大地上越开越灿烂。
1.文中画线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英雄一战士”分别指什么人?
2.“生活的主流,还是走向真善美。”这句话与上文中哪一句相呼应?
3.“宁为清贫,不为浊富”中的“清一浊”各指什么?
八年级阅读理解 第 2 页 共 4 页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 。 6.依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写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甲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处: [乙]处: 2.选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3.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4.作者在第③选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5.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
八年级阅读理解 第 3 页 共 4 页
;又要 。 6.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平和是一种美德
宋森
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宽容是平和的外现。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客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原谅失败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得宜。
冷静是平和的内涵。平和的人,其玄机在一个“静”字,“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冷静处人,理智处事,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平和的人,眼界极高。表面平凡,实则内聚,心中有坚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其心,青天白日;其才,玉韫珠藏。居轩冕之中,不忘山林之味;处林泉之下,须怀廊庙之经纶。
平和的人,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内不见己,外不见人,施恩于人是出于真诚,而不是利用别人来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 平和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平和的人,从不被忙碌所萦绕,闲时吃紧,忙里偷闲。待人不严,教人勿高。宽严得宜,分寸得体。身心自在,能享受生活之乐趣。
平和的人生,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
(选自《智慧背囊》B卷)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内涵( ) 萦绕( ) 玉韫珠藏( ) ...2.作者对“平和”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3.读“居轩冕之中,不忘山林之味;处林泉之下,须怀廊庙之经纶”,你能写出学过的古诗文中的一句吗?
4.“平和的人”最本质的内心是什么?
5.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平和的人”的典型事例。
6.作者说“平和是一种美德”,行文却论述了“平和的人”的特点,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矛盾吗?请说出理由。
八年级阅读理解 第 4 页 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