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4讲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第4讲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专题二 中国近代史

第4讲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

阶段特征

1.总体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近代中国在屈辱中逐渐迈向近代化。 2.具体表现:

(1)政治上: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

(3)思想文化上: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早期维新派提出了维新思想。 (4)社会生活上: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考点解读

1.政治上:掌握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的时代背景、方式(手段)、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的表现和特征。

2.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的背景、表现和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和表现、特点、影响。 3.思想文化上: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背景、历程和评价。 4.社会生活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表现和特征、影响。

高考真题探究

考点探究一 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例题2】(2013·新课标全国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2013·中山市模拟题)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 ) 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 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 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

3.(2013·金考卷系列模拟题)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某通商口岸一个美国商人赤裸裸地对他的英国同行讲:“我们不反对你们,你们只管去捞取好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分享这个好处。”美国商人这么说的重要依据是

(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D.外舰进泊通商口岸

A.领事裁判权 C.关税则例

【例题4】(2013·大纲全国)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详细规定。这表明( ) 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考点知识探究 1.基础概念

(1)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实际上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事裁判权就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2.重点理解

(1)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随之发生变化。社会政治导致清政局的开始变化,出现洋务派。社会经济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阶级关系农民负担加重,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社会思想“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2)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 ①产生根源:

a.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受到双重压迫与剥削。

b.历史根源:历代农民起义反封建的升华——反封建土地私有制。 c.阶级根源:农民阶级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自然经济。 ②评价及认识:

a.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平均原则分配农民土地,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标志着太平天国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空想性: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后来太平天国被迫实行“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实现,也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3.易错提醒

(1)英国走私鸦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直接目的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扩张,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借口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2)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3)《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考点探究二 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例题1】 (2013·北京)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

结论是 (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例题2】 (2013.重庆)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 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考点知识探究 1.基础概念

(1)商品输出:是指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加工品到殖民地国家的市场倾销,获取高额利润。主要存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资本主义的自由资本阶段,对国外的经济掠夺主要表现就是掠夺殖民地的原材料和侵占殖民地的销售市场,把掠夺的原材料运到本国进行加工,然后出售到殖民地市场以获得高额的利润,这种侵略以坚船利炮为手段进行的。

(2)出超和入超:出超即贸易顺差,在对外贸易中,商品出口总额高于商品进口总额。入超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即“贸易逆差”,或叫“贸易赤字”。 2.重点理解

(1)自然经济解体:

①原因:资本主义侵略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首要原因。其次,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

②表现: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破产及其与农业分离,这是自然经济解体的重大标志;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③特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侵略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快一些,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比较慢;由于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2)从新史观的角度来解读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可做如下解读:

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是,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就是说,对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下,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也开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始了近代化历程。

②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可做如下解读:

中国近代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化的产物,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也体现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易错提醒

(1)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并没有在中国得到畅销,原因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强大抵制作用;人民的购买力低;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

(2)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整个近代史时期都存在自然经济。

(3)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4)近代民族工业包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

考点探究三 思想和社会领域的变迁

【例题1】 (2013·重庆)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 ( ) A.《四洲志》 C.《天演论》

B.《海国图志》 D.《资政新篇》

( )

【例题2】 (2013·天津)“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例题3】 (2013·海南)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例题4】 (2013·海南)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考点知识探究 1.基础概念

(1)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由清代著名思想家、新思潮倡导者魏源首先提出,该思想见于其著作《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完整解释即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从而抵抗西方列强入侵”。长技乃是确定并非万事皆从师于西方,仅仅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师夷便是向西方学习。这一观点与数千年来高高在上的天朝大国完全不同,在当时是要冒很大的政治危险。

(2)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

( )

( )

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2.重点理解

“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鸦片战争中,自视为“天朝上国”的大清大败于英国。一些进步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看到了清朝和英国在军事上的巨大差距。于是,他们不仅承认“师夷长技”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再败于西方列强,加之中国国内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统治者面临严重的内外危机。在此情况下,地主阶级洋务派继承林则徐等人“师夷长技”的思想,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不过,他们的主要出发点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即“中体西用”。 3.易错提醒

(1)“睁眼看世界”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放眼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习西方之先河,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2)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能因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就否定其历史功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