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教案设计
【篇一: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教学设计.doc】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要认识和了解祖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意义。我国特定的空间位置,影响着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经济活动。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是学习中国地理其他各章节的基础;以《新课程标准》和《2015年全区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地理学科)命题说明》(以下简称中考说明)为依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方面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和地球仪上。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正反映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例如,跨热带至寒温带的纬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经过七年级学段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的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生的能力基础:具备一定搜集和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初步掌握了阅读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
【教学重点】
认识我国的位置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
课时计划:1课时
【学习目标】
(1)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描述我国的半球位置;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说出我国领土所跨的经纬度范围。
(2)根据我国领土的范围,描述我国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3)学会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习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描述我国的半球位置;在“中国政区图”上分别查找出我国领土东西、南北四个端点的具体位置和名称,并大致计算我国领土东西所跨经度、南北所跨纬度的范围。达成目标(1)。
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
)
(
n附近) 活动二: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根据我国领土的纬度范围,分别说明我国领土在高、中、低纬度地带和热带、温带、寒带中所处的位置。教师出示“亚洲地形图”,根据我国领土的经度范围,让学生在图上指出我国东部濒临的海洋和西部所在的大洲或大陆,并分析其产生的差异。达成目标(2)。
活动三: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并学会分析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达成目标(3)。
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可通过与内陆国家、岛国、高纬度国家、低纬度国家进行对比。最后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说明其优越性。
【达标测评】
1.请将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我国疆域辽阔,下列关于我国领土四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领土最北端有极昼现象 b.我国领土最东端在台湾省的钓鱼岛
c.我国领土最南端气候长夏无冬d.我国领土最西端号称“世界屋脊”
(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
a.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b.东临太平洋、西靠欧亚大陆
c.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少部分在低纬度d.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3)关于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错误的是()
a.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为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量。
b.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c.东临太平洋,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交流。
d.面临大洋,背靠大陆,有利于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海洋温暖
气流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形成较厚的冰川。
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中的a处是我国领土最端,它位于;b处是最端,它位于;c处是最端,它位于;
d处是最端;它位于。我国南北跨纬度;东西跨经度。
(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东部、西岸,是一个
兼备的国家;就热量带(五带)而言,我国大部分位于带、小部分地处带,没有带。
(3)为什么我国东西昼夜差异明显?南北季节差异显著?
【篇二:2014学年度 八年级地理下册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2.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课型 综合课
※教具准备 地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会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跟家里人出去旅游,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
学生: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
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 [讲授新课]
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课堂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板书: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板书: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阅读:阅读第三页文字与“阅读材料”,归纳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 学生归纳:
人口、城市、交通:东密西疏 经济:东部高、西部低
活动:同桌间演示图5.2,并思考作息差异的原因: 学生:发表意见
师生总结: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展示:展示节日、农业生产、饮食等图片,进一步体现地理差异的显著。
总结并过渡: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使得我国地理差异很显著;有些地然地理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尤其是山脉;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板书:
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课堂活动:
活动一: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四页图5.3、5.4,并完成第五页活动题1 。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 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
活动二:让同学们做活动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分方面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让同学们做活动3,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师生小结:活动中,了解到秦岭—淮河重要的地理意义,通过对主导因素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的地理
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更加具体。下面来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真是多媒体练习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中国的地理差异很大而且类型多样,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一部分,今后我们 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我们能带着激情、好奇心去认识大中国。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增城根据发展方向的不同划分了各个区域:南部的新塘、永宁地区是经济区,中部的荔城中心为文化、行政区,北部的派潭、正果、小楼主要为自然生态区。我们学校在增城的中心区,请一位新塘的同学说一下新塘跟增城中心区的差异
学生: [讲授新课]
师生归纳: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板书: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展示:多媒体展示四大区域的分界线、具体位置、范围、名称。
活动: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我国四大区域,同学们也可以观察书本p6图5.5,下面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活动1、2、3。 学生:观察、讨论并汇报小组成果。
师生归纳:通过我们的观察,了解到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主要有:降水、气温、地势等。 过渡:既然四大区域的划分跟降水、气温、地形地势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究竟各个区域有哪些地形和气候类型呢? 板书: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图5.5,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把表格完成。
提问:东部主要是季风气候,那么南方跟北方的气候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的?
学生:纬度因素。
提问:北方跟西北地区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为什么北方是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是大陆性气候呢? 学生:海陆因素影响造成的。
提问:青藏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主要是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地形因素影响的。
总结: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以及回答,我们基本能掌握影响中国地理差异的因素。
拓展学习:下面看看大家对四大区域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呢完成《区域地理导学》p4综合
题2,并思考原因。
学生:完成练习并汇报答案以及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给予引导。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今天您的收获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教学反思: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形图,找出北方与南方、青藏、西北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子让景观等自然特征;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于和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的农作物; 4. 理解北方地区自然
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北方地区的范围与自然特征; 2.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条件以及农作物。 ※教学难点
1.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分析; 2.北方地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课型 综合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b c 、。 2、其中b、c两地区的分界线①是,②是
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四大地理区域划分,通过练习看来同学们掌握情况也不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方,了解北方。
[讲授新课]
展示:多媒体展示北方的景观图,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阅读:阅读第8页第一段的文字,归纳北方地区冬季的特点。 学生: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过渡: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
【篇三:地理优质课《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附件1:板书设计
附件2:各阶梯的地形及分界山脉表
附件3:课堂积分表(大组套小组中的小组积分表)
“中国地理”课堂小组积分表
积分说明:
为了创设地理学习情境,科学有效的进行小组讨论,本班同学根据中国地理上册教材章节共分为4个大组:疆域人口组;自然环境组;自然资源组和主要产业组。分为12个小组:疆域区划组、人口民族组、地形组、气候组、河流组、资源概况组、土地资源组、水资源组、海洋资源组、农业组、工业组组、交通运输组。每组6名学生,负责本章节的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