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7 Jul,16(20) ・2943・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崔春吉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延吉133000)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49(2007}20—2943—03 厚、腹腔内游离积液外…,可发现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影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发病率低、误诊率和 病死率高的危重急腹症…,占缺血性肠疾病的5%~15%_2 J。 临床上常因对此病缺乏认识而延误诊断与治疗,现就急性肠 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病因与临床表现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肠系膜血管阻 塞所引起的内脏瘀血性疾病,常与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 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3 J,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2种。 1.1原发性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原发性者原因不 明,可能与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如缺乏C蛋白、S蛋白、抗凝 血酶原Ⅲ因子及肝素辅助因子Ⅱ等有关,可有自发性凝血表 现,如患有游走性静脉炎等_4 J。原发性者常以慢性方式起病, 多有前驱症状,在数日至数周前即有腹部不适、食欲不振,大 便正常或有稀便,腹痛逐渐加重,继而发生腹胀与呕吐,呕吐 量常很多。一旦血栓发展,病变范围广,肠管发生坏死,则患 者很快进入衰竭状态_5 J。 1.2继发性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继发性者与获得 性凝血功能障碍有关,有门脉高压症、腹腔内感染、腹部损伤 或手术、肿瘤(侵犯或压迫静脉)、血液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 等诱因[ 。继发性者多影响到广泛小肠血液循环,发病 比较突然,急性起病,病情发展迅速,与动脉血栓难以鉴别_8 J。 主要表现为腹部剧痛、呕吐、腹泻、便血、进行性循环衰竭,肠 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出现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是小 肠坏死穿孔的征象,腹穿可有血性液体 J。 2诊 断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腹痛、恶心呕吐、腹泻 及消化道出血为常见症状。若起病较缓慢,有早期症状重体 征轻的特点,并有门静脉血流瘀滞、高凝或血管损伤的诱因 时,应高度怀疑本病,应仔细询问病史及查体,并做有关检查。 2.1实验室检查有显著的白细胞增多和血细胞比容增高, 可见到血清磷酸盐、淀粉酶及肌酸激酶的升高和代谢性酸中 毒l9],有时出现抗凝血酶原Ⅲ因子、C蛋白、S蛋白缺乏l5 J。 2.2诊断性腹腔穿刺常可抽出血性渗出液 J。 2.3 X线检查 腹部平片检查 有50%~70%显示异常, 表现为固定性肠襻,肠内积气、液平,并出现“僵襻征”。因肠 黏膜下局灶出血、水肿,可出现“拇指痕征”或“假瘤征”。胃肠 钡餐检查时可见钡剂通过病变段小肠明显延迟,而在其下方 却无狭窄或梗阻【5 J。 2.4 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可显示肠管扩张、肠壁增 像或肠系膜静脉内血流中断[ ,确诊率可达80%_6 J,但易受 肥胖、腹腔气体的干扰。本检查具有迅速、简便、非侵袭性及 费用低的特点,可作为初级筛选检查 2 J。 2.5 CT和MRI检查 可直接显示肠系膜静脉血栓,肠管异 常如肠壁增厚、积气、条索状肠系膜【l。I1 。其他特异表现为 受累肠壁增厚、肠腔积气少[121。本检查对本病诊断的敏感性 为90%~100%[4,11]。 2.6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对本病不如肠系膜上动脉 病敏感,但仍有较高诊断价值,还可留置导管行术中术后局部 溶栓,但因是创伤性检查且操作繁杂,很少用。可显示肠系膜 静脉及门静脉显影延迟、不规则显影甚至不显影…,肠系膜动 脉及其分支痉挛,弓型动脉排空障碍,造影剂向腹腔动脉反 流[ 。 2.7电视腹腔镜检查_1 对于诊断不能十分肯定的病例, 应用电视腹腔镜作腹腔探查不失为有价值的方法,它可避免 阴性剖腹探查。电视腹腔镜可清楚地显示肠管的缺血范围和 血栓的分布情况,具有直观的诊断价值,对局限性急性肠系膜 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更有明显的优势。 2.8剖腹探查对可疑病例及时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及时处 理。患者如有以下情况,应剖腹探查[¨]:①腹痛由阵发性变 为持续性,剧烈难忍,腹胀呕吐加剧,胃肠减压不能缓解;②出 现腹膜炎体征,肠鸣音消失或高亢等肠绞窄征象;③频频排血 性大便;④血压下降或腹穿抽出血性腹液。术中如发现下列 情况可确诊[ ]:①受累小肠段及系膜增厚,呈暗紫色梗阻性 改变;②小动脉痉挛但未闭塞,大的肠系膜动脉仍存在搏动; ③有病变的肠系膜静脉内有火柴棒样血栓存在,切开血管时 血栓可自静脉内溢出;④腹腔及肠腔内积液。 3鉴别诊断 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困难,应排除急性肠 系膜上动脉病、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肠梗阻 等[13,16]。 3.1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病本病临床表现与急性肠系膜上 动脉病相似,但进展较缓慢,早期表现为腹部不适、食欲不振 和排便规律改变,可持续数日或数周,接着出现突发的严重腹 痛、呕吐和循环状态不稳。血性腹泻较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病 多见。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进行鉴别。 3.2急性胰腺炎①常有暴饮暴食或饮酒史,胆管疾病史或 先前有胰腺炎史;②腹肌紧张、全腹触痛及反跳痛出现快且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7 Ju1.16(20) 明显;③血尿淀粉酶升高较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明显; ④腹腔穿刺液为血性,淀粉酶升高较明显;⑤超声检查可发现 应在严密监视下尽早给予抗凝治疗。如治疗过程中病情并未 缓解,需立即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继续抗凝治疗以防血栓复 发["J。常用肝素5 000~7 500 IU/次,7~10 d改服华法令, 每天0.25 mg,维持3个月。有高凝状态者则终生抗凝。在 胰腺肿大、腹腔积液等征象;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鉴别。 3.3消化性溃疡穿孔 ①多有溃疡病史,但青年患者可无明 确的溃疡史;②剧烈刀割样疼痛开始于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并 迅速扩散至全腹部,早期即可有腹肌呈板样强直,且腹部似舟 状内凹;③80%左右的病例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④X线检查 抗凝治疗期间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调整肝素的用量,使凝 血酶原时间维持在约20 S_3 J。 4.1.4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可作为替代外科手术的一种最 可见膈下游离气体;⑤如仍不能确诊,插胃管抽出胃内容物后 透视下注人气体或含碘造影剂,绝大多数可以见到空气或造 佳选择_1 ,溶栓药物可使未被清除的血栓部分溶解,但需预 防出血性并发症_1引。经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后,立 影剂溢人腹膜腔。 3.4急性肠梗阻 ①常有腹部疝、手术、肠蛔虫、先天性畸 形、肿瘤和结核等病史;②腹痛剧烈,多位于脐周,初呈阵发性 增强,后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③腹部检查 可见腹胀、肠型和肠蠕动波,肠鸣音增强呈高调金属音,如发 生绞窄性肠梗阻则可出现全腹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等腹膜 刺激征和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及触及有明显触痛的肿块;④X 线检查可见肠腔积气、多发性液平等肠梗阻征象。必要时可 进行血管造影鉴别。 3.5腹腔脏器扭转①小肠扭转:表现为频繁的呕吐、阵发 性脐周围绞痛、腹胀,有时可见肠型。早期肠鸣音亢进,晚期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呈闭襻型肠梗阻的特点,小肠 呈倒“U”字形排列。②卵巢囊肿扭转:患者多有腹部一侧肿 块史,多发生于猛烈改变体位或用力过度后,突发急剧疼痛开 始于下腹部患侧,并迅速扩散至全腹部,不向肩背部放射。腹 部检查可见触及疼痛而紧张的圆形肿块。 4治 疗 本病的临床诊治原则为_2 J:对可疑病例首先借助影像学 检查尽早做出诊断,一经确诊后,立即用扩管、抗凝、溶栓及对 症支持治疗。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如有急性腹膜炎发 生则随时中转手术。本病确诊后如尚未发生透壁性肠坏死和 肠穿孔时,非手术治疗是完全可行的,同时可避免手术探查治 疗时的可逆性肠缺血肠管(非透壁性肠坏死)不必要的切除。 4.1内科治疗 4.1.1一般处理应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防止血栓蔓延, 防止从缺血进展到梗死,且应设法缩小梗死范围l1 。若检查 证实无肠梗死,可行药物治疗,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及心律 变化,积极适当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酸碱平衡失调,充分营 养支持,保护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因肠缺血促进细菌繁 殖需早期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不宜应用缩血管药如加压素、 洋地黄,以免加剧肠缺血_1 。 4.1.2血管扩张治疗 血管扩张剂可迅速有效地改善肠管 缺血状态和避免肠坏死的发生El7]。常用药物有罂粟碱60 mg 加人液体中静注4~6 h/次,若6~8 h腹痛缓解,再应用5~7 d。若腹痛不缓解,腹膜炎体征出现,应及时手术治疗_3 J。 4.1.3抗凝治疗正确应用抗凝剂是本病保守治疗和术后 预防血栓复发、提高治愈率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_7],抗凝治疗 可降低本病的死亡率。本病一旦确诊且无抗凝禁忌证时,即 即经导管注人尿激酶30万IU溶栓,之后将导管留置于肠系 膜上动脉内并24 h持续给予尿激酶溶栓,用量为每天30~40 万IU,同时经外周给予抗感染、抗凝及对症治疗,并密切观察 患者腹痛及腹部体征变化。若6~8 h内症状及体征无缓解 反而加重,不能排除肠管出现坏死时,则立即剖腹探查,发现 并切除坏死肠管_1 J。 4.2外科治疗 4.2.1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切除术 少数早期发现肠系膜动 脉仍有搏动,肠管虽有缺血,但无明显坏死者,可考虑作血栓 切除术_1 。行血栓切除术可迅速改善或恢复肠管的静脉血 流,防止肠管出血坏死 。在胰十二指肠之间,横行切开后 腹膜,游离一段肠系膜上静脉,控制近、远两侧血流,在静脉上 作一横切1:1,从切1:1放人静脉用Fogarty导管向上达肝脏,清 除门静脉血栓,用手指按摩系膜静脉向近侧,使切口远侧静脉 血凝块排出,或用小号Fogarty导管伸向远侧清除血栓。待 静脉切口两端均有良好血流时暂时阻断,以肝素溶液冲洗切 口,用6/0号缝线间断缝合静脉切口[19]。区域抗凝、溶栓是 取栓术后更彻底、并发症更少的补充治疗_1 。 4.2.2肠切除术 由于多数病例手术时已发现肠坏死,故肠 切除仍属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l1 。手术目的是将已坏死的 肠管迅速切除,以减少毒素的吸收_1 。切除范围一般要距坏 死部位15~20 cm,应包括病变及邻近部分外观正常的肠襻 及系膜,不能残留血栓,以防术后继续发展而造成小肠继续坏 死或发生吻合口瘘_4.8 J。当肠坏死范围较小时,可将受累肠 管及其系膜全部切除,不保留生机可疑的肠段;而当受累小肠 广泛时,则要谨慎对待_1 ,准确地判断肠管生机,尽量保留可 能存活的肠管,以免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传统判断肠管生 机的方法是观察肠壁色泽、蠕动,温盐水湿敷,肠系膜根部普 鲁卡因封闭等。目前采用多普勒检查、同位素扫描、荧光素显 影及Typanblue染色等方法,对判断肠管生机更优_6 J。如未 切除肠管的活力可疑,可先关腹,于第1次手术后的24 h内 再行剖腹探查,对坏死的肠管及系膜作彻底切除_1 。术后血 栓复发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形成术后复发率为20%~25%,病死率60%~80%,因此术 后继续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复发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_4j。 [ 参考 文 献 ] [1] 周志强,汪忠镐,张小明,等.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分析(附19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7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7 Jul,16(20) 472 [11]宋明,王宇.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治进展[J] 国外医学外科 学分册,2001,28(5):280—283 [12]蒋正怀.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外科治疗探讨[J].腹部外科, 2003,16(2):115—116 [2] 张健,王玉波,张强,等.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非手术治 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220—221 [3]杨敖霖,王京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J].解 放军医学杂志,2001,26(2):144 [4]金德,孙玉成,金恩鸿,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治分析[J].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7(3):236—237 [5]王强.胃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65—369 [6] 李治国,李晓峰,陈小莉,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 疗[J].山东医药,2003,43(12):24—25 [13]李超英,任智,姜健,等.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 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40 [14]刘建伟,薛福龙.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手术时机探讨 [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1,1(3):140—142 [15]霍博,吴东升,季兵,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中华 胃肠外科杂志,2001,4(2):102 [7]伍松合,唐乾利,李峰,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2O例临床分析 [J].腹部外科,2001,14(2):104—105 [8]郑芝田.胃肠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50— 552 [16]池肇春.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J].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 志,2001,10(2):182—184 [17]杨春明.现代急诊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681—687 [9]石美鑫.实用外科学(上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40—741 [18]虞冠锋,姚建高,程骏,等.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术式探 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3):154—155 [19]皮执民.消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7 [收稿日期]2006—10—22 [1O]王荫槐,何三光,段志泉.现代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31(4):314—315 急性颅脑外伤与N,6综合征 徐伟华,孙勤 (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浙江慈溪315300) [关键词] 脑心综合征;急性颅脑外伤;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49(2007}20—2945—03 延髓和脊髓对心脏的调节作用有“偏侧化”现象,大脑右半球 在心率控制方面占优势,左半球在致心律失常方面起主要作用。 1.2神经一体液调节功能紊乱急性颅脑损伤时,肾素一血 脑心综合征(cerebral—cardiac syndrome,CCS)是指排除心 脏原发病变,由各种颅内疾患(包括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血 管病、颅内炎症、脑肿瘤及其他引起颅内压升高的疾病)引起 的继发性心脏损害l1j。临床上常见急性颅脑外伤后出现心律 失常、心肌缺血、假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心搏骤停等一 系列心脏并发症,以及相应的心电图、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 和心肌病理组织学的异常改变。脑心综合征的出现不仅使原 发颅脑外伤的病程延长,有时甚至成为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 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加重了心脏负荷及心肌损害。 郭彩霞等_3 在颅脑损伤大鼠模型中证实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Ⅱ)水平显著升高,局部心肌组织AⅡ和A I表达增强。 Bair等_4j报道一组颅脑损伤患者,血中肾上腺素水平与脑外 伤的严重程度成正比。Glascow评分愈低,血中的肾上腺素水 平愈高,对患者的影响愈明显,可以导致心肌自律性和异位起 搏点增加,造成心肌损伤及心律失常。颅脑损伤还引起血浆 内皮素(ET)水平增高,高浓度ET有强烈缩血管作用,加重 心脏负担,抑制心肌乳酸转运和能量代谢导致心肌损伤,并对 心脏组织有直接毒性。颅脑损伤还引起氧自由基、血栓素 A'、前列腺素2a、内源性阿片肽的增高及内源性镍释放增加。 氧自由基可使细胞膜产生脂质过氧化,使细胞膜的流动性降 低和通透性增加;血栓素A2是引起心肌损害的基础;前列腺 素2a可引起心室肌细胞肥大;内源性阿片肽直接作用于心脏 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过多的阿片肽释放导致心律失常,并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调节中枢引起心肌损害及心电图改 变;内源性镍使冠脉痉挛及心肌细胞去极化受限引起心肌损 伤_5。此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中精氨酸加压素、5_胰高血 笔者就其发病机制、主要表现及I临床意义作一综述,以提高临 床对颅脑外伤后脑心综合征的认识。 1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1心血管中枢直接受累 心血管中枢位于脑干,各种病因 的颅内压增高,早期出现血压升高和心率减慢,都是继发性沟 回疝压迫脑干心血管中枢,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结果。急 性颅脑损伤部位与心电图异常密切相关,病变越靠近脑干及 岛叶,心电图异常率越高,周边病变心电图异常率较低,呈同 心圆性改变。左额叶损伤多出现Q—T问期异常和T波异 常,颞顶叶损伤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和室性早搏,丘脑及基底 核出血多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脑干损伤多出现心室纤颤或多 发室性早搏,提示大脑额叶、颞叶、顶叶、岛叶、下丘脑对心脏 的支配均有着定位性及区域性。Da s等_2 报道,大脑半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