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4) 一、我会填。
1. 1米=( )厘米 7厘米+8厘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厘米-7厘米=( )厘米 1米-20厘米=( )厘米 43米-40米=( )米 40厘米+60厘米=( )厘米=( )米 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 )和( )。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2( ) 新华字典厚3( ) 操场跑道长300( ) 黄瓜长22 ( ) 红领巾最长边是50( ) 床长2 ( ) 你的身高1( )30( ) 4. 图有( )条线段。 5.
铅笔长( )厘米
二、我会选。选择合适的序号填在( )里。
1.要量物体的长度,要把尺的( )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①1 ② 0 ③ 10
2.生活中( )的高度最接近于1米。
①写字台的高度 ②电视机的高度 ③台灯的高度 3.1米减去1厘米,等于( )。 ①0米 ②99厘米 ③99米
4.量一枝铅笔的长度,一样用( )作单位。 ①米 ②厘米
5.你的数学课本长( )。 ①1米 ②18厘米 ③21厘米 6.下面( )是线段。
7.小明身高85厘米,小亮身高比小明矮5厘米,小亮身高是(。
)①90厘米 ②80厘米 ③85厘米 三、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一枝粉笔长90厘米。 ( ) 2.一枚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 ) 3.一间教室长9厘米。 ( ) 4.一根旗杆高10厘米。 ( ) 5.量黑板的长度能够用米作单位。 ( ) 6. 5厘米比2米长。 ( ) 7.谁量的对?对的画√。
四、在○里填上“>”“<”或“=”。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差不多上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许多名家名篇。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杰出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干洁净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确实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打算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能够在读中自然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能够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制造和进展。3米○30厘米 2米10厘米○2米 5米○500厘米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98厘米○1米 15米+8米○23厘米 42厘米○24厘米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
夙性,说字惊老师。”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后,教师与其他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