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04 中国稻米2013,19(5):18—21 西南地区水稻产业技术需求与发展对策研究 张鸿樊红柱任光俊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水稻是我国西南地区各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对西南地区水稻产业技术需求进行专题调查的基础上, 凝练出了20项重大技术需求,最后提出了西南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西南地区;水稻;技术需求;对策 中图分类号:¥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082(2013)05—0018—04 产业经济(IE) 5.4% 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 省等省(市),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水稻是西南 地区各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近467万 hmz,水稻平均单产居全国中上水平,但是地区间生产 水平差异大,年度间产量受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大。水 稻一直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在人口、资源、环 境和市场的四重压力下,如何提高水稻产量、质量和效 益,促进西南地区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稻米的有 效供给,已经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4I1.1% 产后处理与加工 15.6% 设施与设备(FE 9.0% 病虫害防控( 9.0% 1 西南地区水稻产业技术需求调查分析 在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近年来,笔者 就西南地区水稻产业技术需求开展了专题调查。本次 图1西南地区水稻产业技术需求分布 与设备技术15项,占9.0%;产业经济研9项,占5.4%。 1.2技术需求用户分析 调查的时间较长,仅集中调查时问就接近2个月;调查 的方式多样,包括座谈、走访、电话调查、书面调查、电 本次调查包含西南地区四个省(市)不重复技术用 户76个。在调查的八类用户中,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 子邮件调查等;调查的区域广泛,涵盖了西南地区4个 省(市)的主要稻区;调查的用户广泛,包括省、市、县、 业科研教学单位和农民各12个,农业企业、种子企业、 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均为8个。 从不同类型用户来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需 镇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业企 业、种子企业、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 求26项,占15.6%,需求技术主要以栽培、育种、设施 设备技术为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技术需求44项,占 26.3%,主要以栽培土肥、育种繁育、产后加工、设施设 备和产业经济技术为主;农业企业技术需求14项,占 户、农民等;调查的内容全面,包括水稻育种、栽培、植 保、土肥、加工、设施设备以及产业经济等水稻产业的 各个环节。 1.1技术需求内容分析 8.4%,主要以栽培和产业经济技术为主;种子企业技术 需求14项,占8.4%,主要以育种和产后处理技术为 参考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设置分 类,将需求技术分为六类,即育种与繁育技术、病虫害 防控技术、栽培与土肥技术、产后处理与加工技术、设 施与设备技术和产业经济研究。 在调查的技术需求信息中,归纳了167项技术需 求,由于同一技术用户有多项技术需求,因此有重复计 算。由图1可知,育种与繁育技术35项,占21.0%;病 虫害防控技术15项,占9.0%;栽培与土肥技术67项, 占40.1%;产后处理与加工技术26项,占15.6%;设施 ・收稿日期:2012—12—02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育种岗位专 家项目(nycytx一01);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南方早籼稻品质改良与抗逆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西 南片区)”(nyhyzx07—001—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 盆地单季籼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2006BAD02A05) 1 8・ 张鸿等:西南地区水稻产业技术需求与发展对策研究 主;加工企业技术需求24项,占14.4%,主要以产后处 理与加工技术为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技术需求12 项,占7.2%,主要以栽培、加工技术为主;种植大户技 术需求19项,占11.4%,主要以育种和栽培技术为主; 农民技术需求14项,占18.4%,主要以栽培和病虫害 防控技术为主。 1-3技术需求区域分析 本次调查,四川省技术用户提出了66项技术需 求,占39.5%;重庆市提出了35项,占21.0%;贵州省提 出了40项,占24.O%;云南省提出了26项,占15.6%。 从各省提出的技术需求类别看,大体趋势相似。最 多的技术需求是栽培土肥技术,其次是育种繁育、产后 处理与加工技术,再其次是病虫害防控和机械化技术, 最后是产业经济研究。 2西南地区水稻产业主要技术需求 笔者对76个技术用户提出的167项技术需求进 行归纳,提炼了20项技术需求。 2.1育种与繁育技术 2.1.1超级稻新品种选育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通过选育出具有成穗率 高、耐肥、抗倒等特性的超级稻,创造攻关田高产纪录, 一季中稻单产13 500 kg/hm ,中稻和再生稻单产18 000 kg/hm ;实现大面积高产一季中稻单产9 000 kg/hm 以 上,中稻和再生稻单产12 000 kg/hm 以上。 2.1.2高档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 以改善籼稻稻米品质为目标,通过优异基因发掘、 聚合和有效利用,提高优质稻覆盖率,生产上50%以上 主推品种米质达到国颁标准三级,10%以上主推品种 米质达到国颁标准二级。 2.1.3 水稻品种耐旱和耐高温能力检测与筛选 利用自然与模拟相结合,建立有效的品种耐干旱 和高温能力检测体系,筛选出耐旱和耐高温品种,这是 提高大面积水稻稳产性的重要措施。 2.1.4水稻简化高产制种技术 通过机械化制种、父母本花期配套等技术,减少制 种劳动强度和药剂施用量,提高制种产量和效益。 2.2栽培与土肥技术 2.2.1稻田丰产高效种植新模式 以大春抓粮、小春抓钱为目标,通过选育早熟高产 水稻品种和耐迟播小麦品种,在秋季增种蔬菜、中药 材、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大力构建“千斤粮万元钱” 中国弗米2013,19(5):18-21 或(‘吨粮田伍仟元”粮经复合模式,实现粮食增产,农民 增收。 2.2.2“超级稻+再生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适合超级稻生理特点的“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栽 培技术,确保头季高产的前提下,保证再生稻高产稳 产,实现两季产量超吨粮的目标。 2.2_3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 通过水稻产地环境监控、播种到收获、储运到加工 等各个环节的无公害规范栽培和管理,实现水稻无公 害生产,稻米质量达到无公害、绿色或有机标准,确保 稻米安全。 2.2.4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 以选育耐低N、P、K和节水抗旱新品种为核心,组 装平衡配方施肥、缓释高效施肥、节水丰产栽培等相关 配套技术,提高肥水利用率20%以上。 2.2.5水稻大面积平衡增产综合技术 通过对优质高产、简化高效、节水减灾、无公害生 产和光温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的集成示范,充分发 挥区域资源利用潜力和优良品种的产量潜力,实现大 面积均衡增产和节本增效,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2.3设施和设备技术 2.3.1 水稻机直播技术 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从事耕作农民素质偏 低的现状,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机械化程度为目标,通过 不同规格直播机械研制、低分蘖品种培育、高效安全除 草剂研制等技术,大力发展水稻机直播技术。 2.3.2丘陵山区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 丘陵山区田间道路不完善,田块小,要求小型或微 型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以及配套技术。 2.3.3稻谷低温低成本大量烘干设备与技术 稻谷或种子在收获季节经常遇到连续阴雨,或规 模化经营缺乏劳动力和晾晒场,需要研制和开发保证 种子活力或稻米品质的烘干设备和技术。 2.4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以降低防治成本和减少危害损失为目标,从品种 培育、栽培技术、生物防治、高效低毒药剂研制等方面 加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特别是免耕、连作、直播稻、 超高产栽培等条件下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2.5产后处理与Jju'r"技术 2.5.1 高附着力水稻种子包衣技术 目前使用的水稻种衣剂由于在浸种过程中,表面 药剂的溶解,药效容易散失。以培育壮秧为目标,通过 ・19・ 张鸿等:西南地区水稻产业技术需求与发展对策研究 低毒高效药剂、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一体化高 附着力包衣,提高种子质量。 2.5.2稻谷精深加工技术 以提高稻米加工品质和产值为目标,开展提高整 精米率的加工技术、色选技术、抛光技术、混配技术、微 量元素或营养物质添加技术、充氮或其他气体的储藏 技术、营养米配方技术、稻米多功能食品开发技术等的 研发。 2.5.3胚芽米加工技术与加工机械研制 以提高稻米营养为目标,通过加工机械的引进、研 制和加工工艺的改进,尽可能多地保留胚芽。 2.5.4米糠深加工技术 米糠的成分以糖类、油脂和蛋白质为主,还含有较 多的灰分和维生素。米糠可以成为一种膳食纤维源,制 成米糠纤维、米糠多糖等产品,也可提出米糠油。目前 对米糠深加工技术还很低级。 2.a产业经济研究 2.6.1水稻产业信息采集与服务体系建设 广泛收集国内外历年水稻科技、生产、加工、流通、 消费、市场等有关信息,开展产业评估和信息咨询,为 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6.2水稻高效规模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目前土地规模流转的新形势,总结国内外经 验,分析发展趋势;解析影响水稻可持续发展关键环节 和主要问题,深刻剖析内因和外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2.6.3 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快速转化应用模式与机制 以提高成果转化率为目标,建立不同科技成果快 速转化新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机制,破解水稻科技入 户最后一道“坎”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3西南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实行新型水稻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07年l2月,农业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现代农 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批启动【l】。 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开创了我国21世纪水稻科技 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将有力地增强我国水 稻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水稻产业的发展。一是在立 项机制上,更加注重以技术需求、生产需求和市场需求 为导向,需求调查成为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二是在任务 执行上,彻底解决了“重申报,轻执行”的顽疾,通过经 费的稳定支持,科技专家能够把主要精力用于项目的 实施和管理;三是在协作配合上,贯彻了“产业为主线, ・20・ 中国弗米2013,19(5):18—21 全国一盘棋”的思路,能够通过大协作培育大成果、促 进产业的大发展;四是在农科教结合上,通过管理制度 和内在机制的设计,把产业需求和成果应用作为纽带, 农科教结合更加紧密。 3.2大力依靠科技提高水稻单产 西南地区人多地少,稻田面积减少的趋势难以逆 转;同时,肥料、灌水、劳力等主要生产资源成本增长和 环境制约将阻碍高投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依靠科 技将成为现代水稻产业增产增收的根本动力,也才能 实现水稻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翻。因此,在实行最严格 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467万hmz的稻田保护红线的 基础上,高度重视依靠科技实现水稻增产增收的重要 意义,坚持“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希望在科技,潜力在 科技,出路也在科技”的基本思想,充分挖掘水稻高产 品种潜力和栽培技术潜力,缩小大面积生产与小面积 攻关、高产地区与低产地区的产量差异,实现大面积平 衡增产。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着力培育超高产新品 种,实现品种潜力新突破;二是着力配套技术的集成, 充分挖掘品种的潜力。 3.3大力发展优质专用水稻生产 长期以来,水稻生产以高产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 稻米品质,因稻米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弱,“种粮不赚 钱”,影响了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国内市 场分析,稻米的品质对价格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被国 内消费者普遍认可的泰国香米,凭借其优良品质,价格 是普通大米的2~3倍【5J。因此,在提高水稻单产的同时, 必须注重稻米品质的提高,这也是目前西南地区杂交 稻育种的首要攻关问题。应根据市场的需求,统筹兼顾 食用、饲用、食品加工、工业用稻等的生产,重点培育胚 芽米、米粉、酿酒、功能稻米等专用品种和开发中高端 米,充分发挥标准化在优质稻米品质中的引导作用,大 力打造“一稻一名”、“一米一牌”的品牌战略嘲。 3.4构建完整的水稻技术链和产业链 充分利用西南地区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平台,加 大研究开发力度,攻克水稻产业主要环节共性关键技 术,通过国、省、市、县联动和农科教结合,着力构建西 南地区现代水稻产业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优异 基因挖掘与利用一优质高产新品种繁育一标准化种植一 产后减损与精深加工一副产物综合利用一废弃物循环利 用一机械化生产”,建立从产地到餐桌、生产到消费、研 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耦合的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 系,提升西南地区水稻产量、品质、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张鸿等:西南地区水稻产业技术需求与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 米2013,19(5):18-2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5创新有效的成果转化模式与机制 洪、吕世华等专家的鼎力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感谢被调查用户的积极支持。 立足西南地区现代水稻产业发展,依托科研院所、 参考文献 。以创新平台为技术源: 兰 以综合试验站和试验示范基地 £竖.: …张鸿,任光俊,郑林用.履行岗位科学家职责为农业产业提供技 ,, (等为中试基地,以水稻科技人户到田为要求,以市场信 息网络体系为载体旧,以水稻科技人户512程、粮食丰产 【2]程式华 胡培松.; ………~ 中国水稻科技发展战略[J】.中国水稻科学, 2008.22(3):223—226. 工程等重大项目为支撑,采用“专家+协会+农户”、“科 【3】青先国,杨光立,肖小平,等.论我国中部崛起中的水稻产业发展 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等新型转化 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81—86. 模式和传统的技术推广模式,构建科技人员、推广人 [41邓华凤'朱英国,肖承和,等・强优势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fJ1.杂 墨:稻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 、 竺 耋 合的利益共同体,提高水 阁 嚣等.中国泰米的育种策略㈣.北京:。 ~ :菇 牟 青; 辜 t ̄,2040中: 致谢:本技术需求调查得到了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36—4o. 刘剑飞、李贤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黄宗洪、向关伦,G- 【6]韩玉珍,张志刚,王桂杰.浅谈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前景与策略【JJ. 南省农业科学院戴陆园、赵国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熊 垦殖与稻作,2004(4):3-5. 云南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