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以主体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机制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还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表现为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规定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二重特点:教育心理学研究既应符合心理科学的规范和要求,又有教育科学的特点,教育心理学既研究教育及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更要关注与教育教学情境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以便为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提供具体原则和操作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理论探索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
学习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专业发展,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益。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的四个阶段:创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迷茫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选择阶段(20世纪60——90年代)整合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发展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学习动机理论
教育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自己已有的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被称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他将人格发展分化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重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 学习是情境和反应的联结,遵循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论;学习具有获得与消退、泛化和强化等规律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论;提出强化、惩罚、循序渐进法等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或榜样学习理论(社会认知论、交互作用论、观察学习论、自我效能论)
认知派学习观:
布鲁纳发现学习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提出了结构教学观和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提出了意义学习和接受教学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和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观
库姆斯的思想:知觉、信念与思想,全人教育思想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即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维果茨基提出社会文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等。新知识观、新学生观、新学习观、新教学观
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和新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体系、以计算机运用为基础的教学)
认知观的教学论:加涅的信息指导学习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奥苏贝尔的同化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点: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提供包含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对你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的能力进行多元评价,主要教学形式有支架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情境教学
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强化论(桑代克、斯金纳)自我效能论(班杜拉)
人本主义: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
认知派:成就动机理论(默里、麦克莱兰、阿特金森)归因理论(韦纳)自我价值论(科温顿)目标定向论(尼克尔斯、德韦克)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的人格特点三方面
教学效能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属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教育行为和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括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
教学能力涉及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的概括能力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学策略的能力,即教师如何组织管理课堂、引导学生测评教学效果、组织教材、选择教学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着教育过程,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的行为、情绪以及心理健康水
平,而且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二是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发展。
优秀教师的典型人格特征: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富有事业心、责任心
情感成熟而稳定、情绪控制力强
耐心、自制、有恒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获得成功或表现俱佳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关键,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人本主义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知觉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训练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具有连续性、目标的全面性、过程的主动构建性、互动性等特点。如果按照学习的性质来对学习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或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如果按照学习结果分类,可以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
态度;同时还可以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以及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