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绮园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绮园位于杭州湾北岸的海盐县里,有一座江南名园,当代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称赞\"此园浙中数第一\"。它就是全国十大园林之一--绮园。

绮园原为“冯氏花园”,为江南典型私家园林风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园主冯缵斋于此建宅三进,次年冯缵斋综合其岳父黄燮清经营的明代故园拙宜园、砚园两废园之精华,在自己住宅“冯三乐堂”后辟地修建园林,建成了现在的绮园。

同治九年,冯缵斋在海盐县旧县城中央建宅三进,次年又于宅后建私家园林。抗战胜利后,冯攒斋后人整修宅园,定名绮园。绮园虽建于晚清,但它的成园历史可迫溯到明中叶。明嘉靖三十七年,文人彭绍贤在城南建造彭氏园,这是海盐县城武原镇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园林。到清代,彭氏园几度兴废,数易其主。至晚清至戏曲家、诗人黄燮清手中。他先买下西邻的砚园废址,再连同自家的拙宜园,重加修整,增补景点。但等他将此园给次女黄秀作陪嫁时,此园也已毁于战火之中。后来黄秀之夫冯缵斋操办策划重建此园,既保存了两座故园的风格,又采用了以自然山水景色为主的现代造园手法,遵循\"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这一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山水造景的布局原则,使园林具有独特的风貌。后来冯氏后犟定其名为绮园,就是寓\"妆奁绮丽\"之意,也许这是出于对黄秀的尊重和怀念吧!解放后,冯缵斋后人把宅园捐献给人民。

绮园占地一万平方米,水面约两千平方米,树木遮盖面积达七千平方米,整个园林几乎为绿树所覆盖,园内树木近千株。其中古树名木四十余株,均经数百年风雨。树木有耸立于山巅,有静障于山谷,有展翅于山崖,有俯仰于水畔。还有小竹丛丛,以及攀附高树的藤蔓,蒙络摇缀,翠盖如云。

整个园林的建造,妙用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叠山理水园论。其特点是以树木山池为主,略点缀建筑,与今日以风景为主的造园手法相近;园自成一区,不附属于住宅区;

用大面积水域,以聚为主,散为辅,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大假山前后皆有丘壑,与苏州园林因面积小而略其背面的做法不同。园从西侧入口,中建花厅,前架曲桥,隔池筑假山,水绕厅东流向北,布局与苏州拙政园相近,水穿洞至后部大池。园内有潭影九曲、蝶来滴翠、晨曦罨画、海月小隐、古藤盘云、幽谷听琴、风荷夕照、美人照镜、百鸟鸣春、泥香三乐等景点。其游径有山洞、岸道、飞梁、小船及低于地面的隧道等组成,构成了复杂的迷境,为江南园林所仅见。园内假山分成前、中、后三区,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境。园内建筑“潭影轩”、“小隐亭”、“滴翠亭”、“风荷轩”为建园点缀,更为游人提供休憩之处。园内小桥有九曲桥、四剑桥、罨画桥联结山水,更构成独立的景致。如四剑桥由三跨石板构成,为我国园林桥景的孤例,罨画桥为石拱桥,将园中湖水分为两界,拱旁有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与周边景物构成如诗画境。园南为住宅“三乐堂”,为白墙黑瓦七楼七底的典型江南民居,与园林相得益彰。

绮园可分为三部分:园南部以叠石假山为主,自南婉蜒至北,再折向西东,隔断园中、北部自成格局。下行则洞穴婉转,回环幽深,窄处竟须贴身而行,可渡过涧桥转入山道上登峰顶,也可出向园中北部。整个南区布置,酷似苏杭园林,紧凑精巧,而山秀水活,变化多姿,又较诸名园胜过一筹。南部厅舍建筑为潭影轩,是整个园中主厅,包藏于南北东三面假山之中,其前有山石名“美人照镜”。园北部为大土山,横亘北境,俯瞰全园,也甚具扬州园林风致,但山阴面又是精细建筑,有邱壑,有池潭,段段成景,自成境界,有亭名“依云”,使人仰之弥高。园中部为大面积的池潭,水面广阔,南迎假山区,北负大土山,是全园精神所系。池潭水南来自假山区的溪流,西有水口,脉络贯通,增其灵动,而池潭上连接南北两山的东堤,西至东的南堤,将池潭分割,使潭水一分为三,想见造园设计者极高的艺术构思。东堤有石拱桥置画桥高踞,石阶九级,桥联为“两水夹明境,双桥剪彩虹”,提携全园,为视觉焦点。而南堤与南部假山平行,在堤上缀以两平桥,但见峦光波影,使人如行山阴道上;其一名曰剑桥,所架桥墩为四座如剑尖的石柱,为建桥之孤例。潭东山脚是诸景所会处,有滴翠亭。潭西有“临虹水阁”等几座建筑。

绮园2/3以山为主,位于东南:1/3以水为主,位于西北。山成\"Z\"南低北高。全山童峦叠峰,逶迤连绵,有断有续,浑然一体。山下有洞,洞内山石多有大小孔隙,有的可望洞中洞,有的可赏洞外如画之景。游洞观赏,别有情趣。缚园的水,以聚为主,散为辅,面积约2000平方米,池沼面积占大部。西北大池有东堤,与靠北山西麓之小池相界。唯有独拱小石桥使两池相通。南堤与东堤呈直角,东西两端备有小石板桥一座。池沼溪涧之石岸,除大池西岸平整,东南堤岸较平整外,其余皆犬牙交错,不成规则。北山北崖下有一深谷,谷底有小潭,谭中有小岛,南北备架一小板桥,与石径相通。取势为曲隐,命意在自然,这是绮园山水的特点。绮园的桥和石径正是随山随水,给人以各种角度,使你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都能领咯到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绮园的桥,有十来座,其中除一座独拱小桥和一座九曲桥外,余皆为板桥。小石拱桥架于东堤,名罨画桥。桥侧面成半个六边形,桥栏左右的石柱上各有4只石狮子。桥顶栏下、拱圈两侧各有对联一副,其一引李白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园内东池西两池为\"两水\":桥之拱圈与其倒影合为\"圆镜\":\"双桥,,指实体之桥与侧影之侨,如彩虹降落水中。以堤侨分隔水面的做法在江南文人私家园林中是足不多见的,显然是当年设计者汲取了杭州西湖和扬州瘦西湖理水的经验而灵活应用于小园之中。成为绮园最具特色的景点。

绮园树木花草遮盖面积逾7000平方米,园内树木近千株。其中古树名木40余株,均经数百年风雨。树木有耸立于山巅,有静障于山谷,有展翅于山崖,有俯仰于水畔。还有小竹丛丛,以及攀附高树的藤蔓,蒙络摇缀,翠盖如云。最引游人逗留的是北山崖下之古藤,有碗口粗,如黄蟒蟠躯。根部离地尺许,可坐、可荡、可爬、可攀。树绿、水绿,在遍是绿色的视野中,岸边、草坪、路边、山上,一年四季均有时花,如春有迎春、玫瑰,夏有荷花、月季,秋有菊花、木犀,冬有水仙、腊梅。群芳争艳,灿烂如锦。游人信步园中,怎么不神清气爽!

一般的江南文人私家园林,往往园中厅堂馆舍较多,而绮园的布局构思却不落窠臼。全园的亭台榭轩只有四处。一是西南入口处的主厅潭影轩,较宽大敞亮,可容近百人。二是北山顶的依云享,居全园最高,又名望海亭。再是北山脚下、东池边的滴翠享,与东堤罨画桥及其北堍的合抱樟树隔池相映,又与周围山水翠木和谐配合,组成一片旖旎的风光。电视剧《红楼梦》宝钗扑蝶一戏就在这一带拍摄。最后就是大池西北的水阁小筑。憩歇阁中,凭栏眺望,全园景色尽收眼底。

绮园虽建于晚清,但它的成园历史可迫溯到明中叶。明嘉靖三十七年,文人彭绍贤在城南建造彭氏园,这是海盐县城武原镇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园林。到清代,彭氏园几度兴废,数易其主。至晚清至戏曲家、诗人黄燮清手中。他先买下西邻的砚园废址,再连同自家的拙宜园,重加修整,增补景点。但等他将此园给次女黄秀作陪嫁时,此园也已毁于战火之中。后来黄秀之夫冯缵斋操办策划重建此园,既保存了两座故园的风格,又采用了以自然山水景色为主的现代造园手法,遵循“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这一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山水造景的布局原则,使园林具有独特的风貌。后来冯氏后辈定其名为绮园,就是寓“妆奁绮丽”之意,也许这是出于对黄秀的尊重和怀念吧。

经过充分研究、论证,总投资近40万元的绮园保护(抢救)工程于日前正式启动,

该工程是海盐县近几年来对绮园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

绮园位于武原镇花园弄,占地面积约15亩,是浙江省现存文人私家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花园。绮园在2001年9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5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园中古藤、四剑桥和罨画桥是我国私家园林之最。

据介绍,按照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专门方案,绮园内部水泥道路根据古园道路铺设方式,采用冰纹式铺地;园内小路及水榭西侧小憩地段采用青砖镶边,中间卵石相夹

造型等铺路修缮;园内建筑小隐亭、滴翠亭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修补防漏为主加以修缮;并拟将滴翠亭北侧已有300年树龄的紫藤在专家现场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修剪、整治、支撑加固。

整项工程(除紫藤外)预计今年5月前完成,届时绮园的江南古典园林韵味将更加浓郁

海盐<绮园> 作者:王英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不仅艺术地再现了一个封建社.会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迁,而且真实地展现了大观园这座集古典园林精华之大成的文学名园的立体形象。那真山活水、亭台楼阁的景色吸引了不少观众。你可知道,剧中宝钗扑蝶这场戏是在哪里拍摄的呢?告诉你吧,它就是在浙中第一园海盐绮园拍摄的。那小桥流水、垂柳依依、花坛假山、亭榭掩映的旖旎风光,为烘托《红楼梦》的内涵加强了浓重的艺术效果。绮园,这座作为中国十大古典名园之一的园林,位于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是浙江现存私家园林中布局古雅、保存完好的精致小国。由于在造园设计上吸取了苏州园林的雅致、扬州园林的豪放等特点,又与传统的浙江古园建筑的风格相融合,显示了它独特的花木相倚、山水回转、亭阁错落有致的动人图画。1960年初,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至绮园考察,他认为:“能颉顽苏扬两地园林,山水兼两者之长,故变化多而气魄大。但又无苏州之纤巧,扬州之生硬,此亦浙中气候物质之天赋,文化艺术之能兼所致。因此,他称誉绮园“浙中数第一”。 绮园原为清代海盐富商冯瓒斋的宅园。咸丰九年(1859),他娶当时著名诗人、剧作家黄燮清的次女黄绣为妻。黄绣自幼年受父亲的艺术熏陶,知书达礼,才识过人,襄助冯瓒斋修建了园林,作为寄情游憩之处。绮园虽然建于晚清,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位于城南的彭氏园原为文人彭绍贤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所建,是武原镇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园林。园主曾著《水同居杂咏》,序中云:“戊午夏日,避暑家园,高树生荫,……花间竹下,啜茗清谈,琴韵悠悠,棋声落

确,欢游鱼出没,聆野禽相和。”记述了文人宅园的雅趣。清初彭氏园毁。康熙年间,海宁杨中纳在故址上重建拙宜园。杨是著名学者朱彝尊、黄宗羲的学生,曾任江南学政。园中建有撷芳轩、得树堂、晚砚斋、晴云图、剩舫巢经楼诸胜。乾隆年间,黄燮清的祖父黄耕山购得此园,加以修葺。到黄燮清手中,诗人又购入西邻康熙举人张皓的砚园,并将两园重新规划,精心修缮。道光二十七年间(1847),园中新筑倚晴楼三间。 两园景点,以倚晴楼为最胜,历代诗人来游,对景生情,曾有记之。拙宜园偏西,旧有晴云阁,后为风雨所圮,易楼三楹,取涪翁快阁诗意,额曰“倚晴”,丁未二月落成,黄赋诗志盛。诗中“苍苍三经松,解磷数石峰”、“性真寄闲适”等句,无不反映出诗人对此园的偏爱。美丽的景色似乎以诗人的创作赋予了一种灵感,激起了创作的热情。在园居间,诗人以倚晴楼作为自己的室名,著有《倚晴楼诗集》、《倚晴楼诗馀》、《倚晴楼七种曲》等。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海盐,诗人离故乡远赴武汉长安处暂住,次年两园及倚晴楼均毁于战火。诗人闻讯,悲愤不已,赋诗以志纪念:四时杂花铺隙地,两园乔木森苍天。楼下何所有,朱阑白石青琅轩。楼上何所有,琴尊卷轴书画全。闲云 入帘月窥案,方塘镜座风鸣泉。客来文酒互啸咏,客 在鱼鸟相流连。有时眷属共登眺,一家潇洒如神仙。 诗中倾注了诗人对故园佳景的深情怀恋。不久,黄燮清在武汉病逝,废园人女黄绣继承。同治十年(1871年),冯氏夫妇利用残存的古树和山石重新布局兴建,保存了原先的造园风姿。“地虽异而神犹存”,新园景色绮丽,遂取名“绮园”。绮园地处城中,一集苏、杭、扬三地园林之长,以林木山池为主。占地10000平方米,水面约2000平方米,树盖约7000平方米。园区几乎全被树木所覆盖,有朴树、榆树、榉树、黄杨、雀梅、香樟、枫槭、梧桐、银杏等千株,155种。古树名木40余株,均有数百年树龄,极富自然山林野趣。 进正门,有著名诗人南社社员高吹万和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原美院副院长海盐籍画家朱乃正分别所书“绮园”匾额,庭院旁侧,有仅存的第三进住宅“三乐堂”,由园林学家陈从周题额。三乐堂九开间两层,前后皆有天井,制作精致的砖雕门斗上饰飞椽斗棋、隐堂匾额,额曰“竹苞松茂”。所谓“三乐”,据传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人,一乐也;父母兄弟俱在,二乐也;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三乐也。”三乐堂底层常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楼层为“泥香室”,长期陈列中国

民间工艺美术学会副主任、海盐籍画家李寸松所捐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生前为泥香室题额,著名书法家启功为泥香室题字。1993年10月这里曾隆重举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第十届年会”,来自日本、香港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艺人140余人云集海盐,相互切磋,交流献艺,盛况空前,许多报纸作了报道。漫步进园,前面即是“潭印九曲”景区。“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潭印轩是绮园的主厅。厅前左右前侧各有一棵树龄数百年的香樟,挺拔耸立,直冲云霄。潭影轩原名“树百堂”,1937年商务印书馆元老张元济为之题额,后毁于抗日战争。现在的潭影轩匾额为陈从周1987年所题。轩内悬有著名书法家王蘧常撰写的一副对联:“两浙名园此称首,参天乔木更无俦。”另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所撰一联:“绮丽幽藏泉石,园林独辟湖山。”两副对联精辟地概括了绮园的独特景色。潭影轩由于建造时艺术家匠心独运,东、南、北三面以假山包绕,加上古树多而叶丛密,游人进园,往往走近才会发现。因此,很有点“深山藏古”的意境。轩南有一小水池,水清波静。一座九曲小桥横跨水面,桥栏低护,曲势自然,玲珑蜿蜒,犹为游龙卧波,仁立桥上,引人无限遐想。过桥便是上南山的登道。山石嶙峋,洞壑迂回,待走完巧妙相接的山径和洞壑便来到了南山之颠。在这里远眺,对岸的潭影轩,如在画中。这时的山石翠树和婀娜多姿的九曲桥都静静地倒卧池底,水面映出蓝天下白云移动的幻景,这一动一静的水中影印,衬托了潭影轩的诗情画意。轩东南角横卧一奇异巨石,石势起伏别致,石隙翠竹迎立,宛如一令人神往的山石盆景。池水到此忽然急转向北,窄而成溪,绕潭影,穿暗洞,过中山,漏漏汇人北边的大水池。站在架于暗洞前的断桥回首西望,那潭影曲桥早已隐约于丛林密石之间了。顺着溪水的流向,进入低于地面的中山山洞。洞约二米多高,宽一米左右,洞中很黑,幽暗中稍稍漏进几丝光亮。向西北行约十米,在一转弯处豁然开朗,开阔的水面呈现眼前,出山洞,有一条贴山临水的险道,顺路拾级登山顶,透过茂密枝叶缝隙,南北两区的景色隐约可见。中山是连接南北景区的要隘,由登山的游径、山上的飞梁、山中的曲洞以及低于地面的隧道组成,迂徊盘旋,组成幽谷山林中扑朔迷离的景观。陈从周教授赞为“江南园林所仅见”。沿西北丘壑石级下行,扶壁可达山腋小洞,再下至山底。隧道分南、西两路,从南踏上两台阶,洞尽天开,已到潭影轩北。绕山西行,一石拔地而起,

石壁上有陈从周所题“美人照镜”四字。“镜”,石颈项处有一圆孔,朝阳从孔中穿过,光耀四射,流霞如镜,游人观景犹如美人照镜。红学家邓云乡曾作诗赞赏此石:清阴美人石,旧家不计年。登楼多雅趣,博石任留连。难得几嘉会,题诗大有缘。名园微雨后,万绿照人妍。 转过中山西麓,就进入绮园的北部景区。这里水面开阔,颇有大山大水的磅礴气势。池中筑有两堤(东堤、南堤),架有三桥。将水面分隔成三块,以西北块水面最大。这种以堤、桥分隔水面的布局,奔江南私家花园中并不多见。显然,这种格局反倒增添了诗情画意,又使之更加多姿多彩。堤东的“四剑桥”东瑰是中、北两山相汇之处,堤北有“罨画桥”,可达北山脚。“踏板桥”,一堤向东折北蜿蜒而去,堤岸垂柳依依,飘吻湖面。三座石桥的造型结构、高矮跨度、建筑风格均各异趣。 “四剑桥”是一座三跨平桥;架于堤南水面折向东去的转弯处;由于跨度大,水中立有两个桥墩。设计者似乎为了让漫步岸边曲折的游人能看到南边水面的转曲延伸,因而桥南拾得很高。桥墩用根极薄的菱形石柱支撑,石柱也用青石制成,远远望去,整个桥身好似架在四把青石磨制剑刃上,似有“纵有利剑难分水”的景象。它的构思是我国园林建筑史上桥景的孤例。 “罨画桥”是园中唯一的一座拱桥,桥拱甚高,登九级方到桥顶。桥洞宽大,很像江南河网地区便于行舟的高拱桥。由于桥身较长,私家园林一般占地不多,这罨画桥卧于借大的湖面上,这自称是设计者大胆的艺术手笔。与北堍双人合抱的樟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是罨画桥上的一副对联。此联引自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中的诗句,以拱桥为界,湖东湖西为“两水”,桥拱和倒影成“镜”,实桥与虚桥合为“双桥”,如彩虹映落水中。其诗其桥其景均韵味无穷。当池西的红荷盛开时,罨画桥更被衬托得如诗如画、光彩照人。 “踏板桥”为了衬托主桥的风景,造得小巧简朴,仅一石板横跨水上,形成与主桥十分协调的反差。这三座各异的石桥,融合在山山水水中,显得自然雅致,增添了绣园的水上风光,漫步桥上,常使游人产生如人郊野水乡的感觉。著名诗人、画家钱定一游览后有诗吟咏:波光云影足徘徊,水雾轻扬绝点埃。我爱一堤清绝景,弥空烟翠扑人来。一中欣欣古木森,斑斓红翠望中深。最怜罨画桥边水,钩我诗心复画心。光有水景,还不足以留人。绮园的自然天趣还在于山容水态的结合。气势磅礴的大假山,层峰叠翠,曲径环绕,流泉淙淙,穿山越堑,难怪陈从周

教授因之悟出“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造园理论。 堤东湖滨有“滴翠亭”,背山面湖而筑。游人行于湖滨岸道,隔水望去,飘飘就犹如游仙。亭前野蔷薇香四溢,亭旁有一百年紫藤盘绕直于山石间,大有与石争勇之势。曾经风靡全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宝钗扑蝶一场戏,就是在思画桥与滴翠亭这一带拍摄的。红学家邓云乡几次到绮园,并留诗记其盛:此亭曾入红搂梦,拍蝶宝钗事有无。古木老藤依旧是,重来难觅美人图。 从滴翠亭后山拾级而上,满目树丛,浓绿欲滴,岩壑幽深,怪石林立,“曲径弯环石级高,满亭山石绿周绕。松风似嫌泉声小,自写云门百尺涛”,画出了这幅绚丽图景。后山是绮园的主峰,峰顶有一亭,名“小隐亭”,站在这全园最高点,似乎可以伸手揽到天上的闲云,所以也称“依云”亭。因其高,可俯瞰四周景色。山南,明镜似的池水被拱桥东堤一分为二,远处,四剑桥横卧水中。至此,方能领悟罨画桥联中所描绘的“两水明镜”,“双桥彩虹”的意味。在山北悬岩下,那片片竹林,和几株苍劲的榆树和朴树,都立于奇石间,风吹叶摇,似乎在向游人点头微笑。 从滴翠亭西下,有一条陡峭的小径,山势向西伸展,渐趋平缓,至卧虹水阁,山脉又向东急拐,势更低平,逐渐消失于亭北崖下。这一回环造就了亭西北的深谷。前行几步,眼前忽觉一亮,原来是谷底有一小岛,岛上有潭。游人在转过一弯之后,突然发现这片小水,会更增添游兴。忽而,有只小鸟从潭边灌木丛中飞出,掠水而过,充满了“一马掠溪镜,四山明画帘”的诗情画意。 岛的南北各置一石跳,以沟通陆地。四周山峦上杂树参差丛生,如在此处的石桌上置琴操弦,定会素音环绕,鸟飞鱼跃,勾画出一幅“世外桃源”的图景。亭北崖下的小岗上,有一棵紫藤,据传是南宋遗物。古藤盘根错节,攀树搭枝,犹如巨蟒缠树而上。邓云乡先生见到此藤,连声叫绝,感慨万分地说:“北京历史上有著名的吏部藤花,槐树斜街藤花,均数百年旧物,皆已不存。今在海盐绮园见此古藤,实为奇迹!”并吟诗一首:藤花故事总销魂,谁记红搂旧梦恨。吏部槐街凋零尽,海隅又见老云根。 这座隐处江南古镇的园林,它的艺术价值是陈从周教授首先发现的。他在六十年代调查研究江南古园时来到绮园,深为园林的布局和景色所打动,不久即在《文物》杂志上向学术界介绍了绮园的造景特点,并于1985年推荐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红楼梦》剧组来绮园拍摄外景。绮园随着电视剧的放映,走向全国。1990年,它被上海古籍

出版社列入该社出版的《十大名园》系列丛书。从此,名声大震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名人前来游览。如著名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著名画家钱定一、著名诗人富寿荪、戴盟、周退密等。著名学者苏渊雷教授来绮园游览,被绮园独特的江南山水所吸引,当时正值细雨绵绵,园内景物似隐时现,他感觉如入董其昌《云云小隐园》中,更认为自己是平生第一次得意的游历,竟情不自禁地撰联记之。联云:四大海水入于毛孔,一朵野花可见天国”。如今,绮园,这座“浙中数第一”的古园,正如老树开新花,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文化价值

绮园园主冯缵斋系清代诗人、剧作家黄燮清之次婿,黄家先后拥有拙宜园和砚园,黄燮清将两园作为次女黄秀陪奁。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两园均遭兵火毁坏,同治六年,冯缵斋集两园山石精粹,并添置一些太湖石,修筑此园,同治十年初具规模。后又续建了亭台楼阁等,增设景点,并将其命名为绮园,意为“妆奁绮丽”。解放后冯缵斋后人将园林献给了国家,1960年10日至1961年10月辟为嘉兴专署工人疗养院。1967年重修,更名为海盐人民公园。1980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6月复名绮园,1990年列为省重点文保单位

内部结构

绮园前为宅院,现存三乐堂等建筑。三乐堂为九开间二层楼,前后皆天井,在砖雕门斗上饰飞椽斗拱、隐堂匾额“竹苞松茂”等。所谓的“三乐”,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人,一乐也;父母兄弟俱在,二乐也;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三乐也。”陈从周教授为三乐堂题额。宅后为园林,占地10000平方米,水面约2000平方米,树木遮盖约7000平方米。园内以树木山池为主,古木参天,山、水、竹、木、厅、亭、阁、桥、隧道、飞梁等布局精美,错落有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各得其宜。进园为一座四面轩敞的花厅“树百堂”。

厅前一湾流水。绕厅围山东流,穿洞至山后大池,厅前池上架有曲桥,与隔水相望的堤岸、假山相映成趣,厅后障以小山,山上怪石嶙峋,厅西北面一奇石“美女照镜”,“镜”者,石颈项处有一圆孔,清晨,孔中光耀四射流光如镜;“美人”者,一喻石之美,二喻游人情绪之美。游人观景如美人照镜。山后池水明澈如镜,池东岸有“醉吟亭”;西北有“临波水榭”,过虹桥沿堤向北,路随山转,古藤匍匐,竹径蹬道,盘旋而上,山顶有“小隐亭”,为全园最高点。

2001年06月25日,绮园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特点

(一)以树木山池为主,略略点缀建筑,与今日以风景为主的造园手法相近;

(二)园虽为宅园,但因其面积较大,而自成一区,相对独立;

(三)用大面积水,以聚为主,散为辅,形成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布局。

(四)东北大假山前后皆有丘壑,不像苏州园林因面积小而略其背面的做法。总之,该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是不可多得的造园佳构。在浙江现有的私家古典园林中实属代表之作。

绮园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拥有多种园林特色的一座古园。在2001年的时候被评为了全国最大文保单位,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称之为“浙江数第一”。

绮园,主要以树木、假山为主,幽幽曲径,假山小道,游鱼细石,形成了一道道园林的

风景线,也形成了它独有的魅力。

绮园,主要分为南区和北区。它们拥有各自的特色,当把这种不同的特色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使得绮园变的更加的突出和富饶!

园的南区,主要是吸取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以树木山池为主,略略点缀建筑,使它薄富色彩。在这个区域内,“九曲桥”成了看鱼的好去处。当我们跟随那小小的锦鲤的踪迹在桥上赏鱼时,我们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九曲桥”的每个转弯处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弯弯曲曲,大大小小,但是却不显得杂乱无章,反而让人感到随意自然。

而在园的北区,主要是吸取了扬州园林的特点,用大面积的水流,以聚为主,散为辅,形成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布局,使人感到静中有动的一番风韵。南区的“九曲桥”让人心生快意,而北区的“四剑桥”的特点则是,它的四个桥墩像四把锋利的剑一样直刺河底。

园内林木森森,古木参天,枝叶扶疏,所以绮园既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园中花园,又是“小小植物园”,更是休闲、游览、避暑的好去处。

园内的“三乐堂”更是书香门第,陈列着中外民间美术品,现大量的藏品大多为邑人,我过著名民间美术收藏家、画家李寸松先生的捐赠,可说为我们广大爱好者提供了一份礼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