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关照下的美剧字幕翻译
影视剧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重视。本文以美剧《生活大爆炸》为案例,试图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之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分析该剧的字幕翻译,探讨译者如何利用流行语、应用汉语经典句式和加注、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进行“适应性选择”。此外,由于受到时空等因素的制约,译者在翻译幽默、术语等过程中,应该发挥译者主体性,进行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
一、引言
作为“翻译园地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影视翻译愈加到翻译界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字幕翻译。Gottlieb认为字幕翻译是“对瞬时性、多符号型文本的一种书面的、追加的、同步的翻译类型”[1]。本文旨在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通过研究网络字幕组采用的翻译方法,试图为美剧的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进而探讨如何更好的跨越语言障碍、弥合文化差异,使目的语观众更好地欣赏美剧。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
近年来,胡庚申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与选择”的学说引入翻译学研究,将翻译学与生态学研究结合起来。生态翻译学指出“译者(译品)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这里的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目的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该理论运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提出并论证了翻译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方法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集中于“三维”之间的转换,即语
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4]译文在“多维度”的适应性越高和“适应性选择”的程度越高,译文的质量就越高。
三、《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中的“三维”转换
1.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适应性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转换可以体现在词汇、语法、修辞风格和文体等多方面。影视剧作为“大众化的艺术”,其最基本的载体是语言。“除了极少数实验性的作品之外,绝大多数电影和电视剧是供人们观赏的。因此影视剧的语言必须符合广大观众的教育水平,要求能一听就懂。故弄玄虚,只能适得其反。”
例1:
Sheldon: May suggest you that your criticism is based on jealousy?
Lenard: Jealousy? What do I have to be jealous off?
译文:
Sheldon:羡慕嫉妒恨?
Lenard: 我干嘛要羡慕嫉妒恨?
例1中Sheldon认为Lenard的批评是出于一种嫉妒心理,Lenard反驳说自己没什
么好嫉妒的。原语用 “jealousy”这个词直接表现出了Lenard 的“嫉妒”,而并没有直接表达他的”不满”。译者挖掘出了这种情绪并将两种情绪合二为一,译成了时下很流行的“羡慕嫉妒恨”,讽刺意味十足。因为“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和心理现象。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集中地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利用流行语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例2:
Penny: Look, why don’t I play with you guys tomorrow?
Sheldon:But tonight is Halo night; it’s like talking to a wall.
译文:
Penny: 这样,我明天和你们玩怎么样?
Sheldon:今晚才是光晕之夜,怎么像对牛弹琴。
例2中 “talking to a wall”直译是“对着墙说”,而“墙”是不会有回应的。很明显,这里是Sheldon抱怨 Penny无法理解自己的意思。目的语中恰好有相同意思的表达方式,即“对牛弹琴”。译者直接将其借用过来,使译文更简练准确,成功地利用了目的语中的特有的句式,十分精炼,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使翻译出的语言更加地道。
2.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正如
Malinowski所言,“从根本上说,语言植根于文化现实,对语言的理解离不开参照更大的言语环境。”语言是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译者在翻译字面意思的同时也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王佐良先生对此曾大为感慨,“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
例3:
Howard: Sheldon lives in fear of the three-tied fork.
Sheldon: Three tines is not a fork, three tines is a trident. Forks are for eating, tridents are for ruling the seven seas.
译文:
Howard: 谢尔顿惧怕三尖叉子。
Sheldon: 三尖的不是叉子,三尖的是三叉戟。叉子可以用来吃饭,三叉戟只能用来治理七大洋。(海参波塞顿的象征物和武器)
例中提到的“三叉戟、海神波塞顿”源自希腊神话,这些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但对中国观众来说却比较陌生。相反,如果提到“金箍棒”或者“乾坤圈”,中国观众会很自然很容易地联想到“孙悟空”和“哪咤”。这种认知图式方面的不同,主要源于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对于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所以译者
必须将双语言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内涵考虑进去加以解释。例4:
Rajesh: It’s about to tell my parents that I’m riding an elephant down the aisle with Lalita Gupta.
Penny: Ok, come down.
译文:
Rajesh: 我要告诉我的父母,我是绝不会跟拉丽塔·古塔结婚的。
Penny: 好了,冷静点。
例4中骑大象是印度的传统婚俗,译者采用直译方法进行转换, 将“riding an elephant down the aisle”译为“结婚”从文化内涵到话语直接表达的意思,译者经历了一个思维转换过程。如果采用加注解释的方法,目的语观众也要经历与译者类似的思维转换过程,这种长时间的过程反而损耗了幽默的效果,况且文化内涵过于抽象、庞大,不易总结。此外,“字幕翻译最为重要的是在信息丢失为最小的前提下用两行文字简洁地将不同形式的会话内容表示出来,……主导原则就是清楚易懂,简明扼要。”直译方法进行文化维的选择性转换,达到了预期效果。
1.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强调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一般而言,出现交际障碍的情况有两种:一是人物除了字面意思还想表达另一层含
义进而达到告诫、讽刺等交际目的;另一种情况是话语内容较长、比较晦涩难懂,但理解难点并不包括文化内涵时,需要对原语进行简化,使其简洁明了,进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进行交际维转换时,译者选择了意译的方法。
例5:
Sheldon:Let me walk you through this. Our standard order is, the steamed dumpling appetizer, general toe’s chicken…… and vegetable lo-mein. Do you see the problem?
Lenard:I see a problem.
译文:
Sheldon:我来说给你听听。我们平时一直是这么点的,开胃菜是蒸饺,然后点左宗棠鸡……还有杂菜捞面。你发现问题了吗?
Lenard:我发现了一位问题。
例6:
Sheldon:Not to put too fine a point on it, but I was throwing you a bone. You are welcome.
Lenard:Excuse me! I designed the experiment that proved the hypothesis.
译文:
Sheldon:不是我有意要说得那么直白,但事实是我在可怜你。不用谢。
Lenard:慢着,这个假说的实验证明是我设计的。
例5的背景是Sheldon认为缺少了Howard他们三个没法点菜。然后列举了一大堆菜名问Lenard有没有看出什么问题,Lenard说“我看到了一位问题”。这里Lenard实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看你有问题”。“一位”这个量词在目的语中多指人,译者用一个词做了转换,不但保留了原句的格式而且巧妙的达到了交际的目。唯一不足之处是原语中Lenard特意重读了“a”,译者没有在译文中加以强调。若是给“一位”加上引号,则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得到强化效果。例6中“Excuse me!”显然不是礼貌用语,其交际目的是引起Sheldon的注意,表达不满情绪。这种转换既适应了人物当时的内心情绪,又解释了他要表达的意思,达到了清晰的交际目的。
五、结语
影视字幕翻译的目的是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外国影视作品,领略异国文化。通过对《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的分析,笔者发现译者选取了丰富、多样的翻译方法对原文进行了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应了目的语观众的要求。可见生态翻译学对于影视字幕的翻译具有很高的解释力和指导性。但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翻译学理论与其他理论在其发展阶段所经历的一样,还处于继续发展和完善阶段。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加强对生态翻译理论在其他文本应用研究方面的探讨,并对网络字幕翻译组的翻译活动和翻译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ottlieb, H. Quality Revisited; The Rendering of English Idioms in Danish Television Subtitles vs. Printed Translations [A].In Anna, T. (ed.).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 [C].Amsterdam/Philadephia: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 1997.309-338.
[2]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 [J]. 中国翻译, 2008(06).
[3]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J]. 上海科技翻译,2008(02).
[4]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 [J]. 中国翻译.1998(02).
[5]李和庆, 薄振杰,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 [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01).
[6]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愈来愈重要的领域 [J]. 中国翻译, 200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