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研究 Q 曼…………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美感体验 陈家春苏珊 柳宗元是一位贡献卓著的文学家,他的山水散文更是 以其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并对 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永州八记》尽显山水游记的特 色,对山水之美的展现,借对自然的慨叹抒发郁结于心却无 法向人诉说的苦闷、彷徨,无不是对柳宗元散文以自然之景 抒内心真情的最好诠释。文坛中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研究已 是众说纷纭,这些研究普遍抓住游记中情景的结合,以及柳 宗元在游历中寻求心灵解脱的心理历程,或者是对其文章的 选评。而本文重在突出柳氏山水游记的两大亮点:写自然之 美,抒真我之情。 一、写自然之美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文摹山范水,极力营造诗化的意 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一大因素就是自然之美。动与静的自然 结合,虚与实的巧妙幻化,形与色的无间构形,都通过他精 湛的笔墨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动静相宜 景物之美,在于一静一动之间自然显露的悠然之态,在 于动静结合之后既娴雅幽然,又集灵秀逸动于一身的张弛之 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给人以美感,给人以享受,就在欣赏 那奇山怪水的张弛之间获得了丰富的美感体验。《始得西山 宴游记》中有一段描写黄昏时分天色渐暗的话语: “苍然暮 色,自远而至”,区区八个字,生动地写出了黄昏降临给人 的具体印象。柳宗元捕捉住苍然暮色似由远向近处移动,人 的视野似乎也在逐渐缩小这一黄昏时分特有的转瞬即逝的动 态之美,十分形象地再现了作者眼前的景象,使读者的思维 也随着暮色渐近的时间移动而展开充分的想象,和柳宗元一 起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不舍离去。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绘形、绘声、绘色地描画了一幅 栩栩如生的画面,在众多的描写中更是将动与静结合之美表 现无遗。在工笔式的描画中,展现出的奇丘、水声、游鱼使 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优美的文笔,更似亲身体验了一番小丘 西小石潭的清丽明净、灵秀逸动。文中以洁净的文字刻画了 小石潭,突出了小石潭的水清和境幽。“全石以为底”证明 了之前所说的“水尤清冽”,潭中“为坻、为屿、为堪、为 岩”的怪石更是千姿百态。潭边“青树翠蔓,蒙路摇缀,参 差披拂”,优雅静谧,辉映成趣。简单几句,就把小石潭的 清幽、寂静的环境描写得引人入胜。小石潭的灵动则是通过 充满趣味的池中鱼表现出来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 游无所依。日光不彻,影布石上,恰然不动,倏尔远逝,往 来翕忽。”这一段对潭水和游鱼的描写都十分精彩,动静结 合得宜,致使妙趣横生,让人无比羡慕鱼儿的欢乐自得。 又如《钴铒潭西小丘记》中集中笔墨描写千姿百态的 奇石: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 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 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这一节描写小山丘上的岩石,有的 突起如怒,有的高仰似傲,都顶着泥土向上钻,争相呈现出 各种奇形异状,多得几乎难以尽数。那些高高地耸起,互相 重叠又倾斜着向下延伸的,宛如牛马探身在溪边饮水;那些 昂然突起像兽角一样排列向前的,犹如熊罴奋力向上攀登。 作者笔下的奇山异石,如雕如塑,形神俱在,有着鲜明的动 态性。柳宗元用“突起偃蹇”四字形容山石隆起,活现了 奇石高突而起的风姿:山石突起如怒,高仰似傲。用一个 “负”字、一个“争”字赋予了这些岩石以生命力,它们好 像有好胜心,顶着泥土向上钻,争相显示自己的奇姿异彩, 以引人注目。他用”嵌然”形容高峻的情状,用“冲然”形 容山石突起向前的姿态,还把“嵌然相累而下”的岩石, 比作“牛马之饮于溪”;把“冲然角列而上”的岩石,比作 “熊罴之登于山”。这种于生活形象中取譬的比喻,鲜明生 动,给人以栩栩如生的动态感,一下子把静物都写活了。这 一节文字,化静为动,极富创造性和感染力,是文中最精彩 的笔墨。动与静本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矛盾的事物也有对立 统一的一面,动与静的结合,使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具备了主观 的生命活力,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柳宗元也是抓住了这一点, 开拓了新的意境。 (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意境中较实的部分 称为实境,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柳宗元山水游记处理虚实 的方式十分特别。《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 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把小石潭中的鱼儿作 为描写对象主体,简单却清晰刻画出鱼儿的灵动迅速,从而 反衬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实写潭、鱼、日光、石,虚写水的 清冽空灵,虚实相生,手段十分高明。文章一开始写“水尤 清冽”,但后面却写到“皆若空游无所依”,为何潭中明明 有水,却“空游无所依”呢?原来是由于“日光下澈,影布 石上”的作用。由于水清澈透明,似乎无物,因此,当日光 照射下来时,穿过通透空明的水,只见鱼而不见水,于是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实写日光和鱼、虚写溪水这种虚 实交融的方法让人感受N4'石潭的美景,使人叹服。 (三)形色相谐 王维的山水诗是”文人画”的代表,他主张在山水艺术 境界中蕴涵精神的韵味,即诗人的感情状态和山水的气象相 互感应,这与柳宗元寄情山水的主张颇为一致。但两者又有 明显不同:王维要求简单而有韵致,自然景物有若隐若现、 迷离恍惚的效果;而柳宗元则是更多地强调形与色的组合关 系。形,即山水景色的空间构造;色,即柳宗元山水游记体 现出的绘画美,由色彩与线条组成最终形成妙不可言的自然 山水图。两者的关系是以色聚形。柳宗元通过对比永州山水 的色彩的明暗和深浅来刻画美景,比如青一白、青一红等对 比十分强烈的色彩描写景物,从而使画面平衡,呈现出丰富 的层次感和逼真的立体感,构成山水景色整个形上的美。如 《袁家渴记》: “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 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中“青丛”与“白砾”及后 句枫、槠、樟,“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 中的草和树对比鲜明,使画面十分明媚秀丽。再如《游黄溪 记》:“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写的虽然 只是一只小小的禽鸟,相对于黄溪的整体景物而言,也不过 是一个小小的点缀,但是作者却也进行了精巧的色彩配合, 便使这一“大鸟”形象栩栩如生,也将黄溪山水的峭拔传神 地表现出来。我国传统写意水墨画讲究色彩效果,柳宗元的 山水游记也是借助色彩来塑造事物的形体美。在描写中强调 色彩,引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性和立体感,完成最终的构形, 也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