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0-05-25T16:15:25.013Z 来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供稿 作者: 王树刚a,张延辉b[导读] 蒙克以他的带有强烈主观性和悲伤压抑情调的绘画,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王树刚a,张延辉b
(合肥学院a.艺术设计系;b.教育系,合肥 230601)
摘要:蒙克以他的带有强烈主观性和悲伤压抑情调的绘画,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毕加索等艺术家曾吸收他的艺术营养,德国和法国的一些青年艺术家
也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得到启发。人们把蒙克看成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蒙克的绘画为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典范,而表现主义的绘画在运
动中演变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与特点。不仅如此,他的影响甚至超出了绘画范围,对鲁迅的影响是蒙克艺术影响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蒙克;表现主义;艺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C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3
伟大的挪威画家蒙克具有世界声誉,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等艺术家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不仅如此,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绘画范围。
1蒙克对表现主义的影响
简朴的描述变革比刻意去解释变革更值得采用。我们把现代派艺术看成是进步的表现,尽管它有时也是模糊的、带有幻想色彩的政治主张的表达。我们还是把它看成“接受进步”,甚至把它看成崇拜进步。但同时,为了保持精神平衡,现代派艺术倒退到表现的低级阶段,因此我们也把它看做是对稚拙、初级、天真、无邪的召唤,或者是对荒诞的召唤,因为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1]这种代价的付出源自多代人的努力。蒙克,这位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伟大艺术家为其同时代的与后来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们把爱德华·蒙克说成了德国表现主义真正的先驱之一,这是个相对客观事实。我们不但可以在表现艺术家的作品中见到蒙克曾经展现出来的表现的可能性,而且在一些艺术家的个人申明中甚至坦然的承认蒙克对他的思想启迪。我们可以说,蒙克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影响是直接的。正是他创造了德国表现主义能够崛起的精神支柱,在有些作品中,蒙克对当时艺术家的主题和技法的影响也是能过找到的。
“青骑士”纲领中写道:“艺术家除了从外界即自然获得印象外,还在不断地收集内在世界的感受,这就是我们思想的出发点······”[1]我们很容易在蒙克的言论中找到这句话的原来形式,蒙克是这么表达的:“我不画看到的,我画看到了的”[2]看与看到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经过心灵的沉淀物,它附加了艺术家本人在观照世界的过程中无意间添加上去或者激发出来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无疑等同于“青骑士”纲领中的“内在世界感受。”其实蒙克所说的“所谓艺术,就是对人生实体的冲击”这无疑更深入地将艺术与人生体验(从行动到情感)融合起来了。
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需求的是一种聚合力,蒙克的绘画为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范式与图景,只是在表现主义的运动中不断的演变出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与特征。克雷奇摩尔把表
现主义看做“一种彻头彻尾的精神分裂性艺术形式”。温克勒尔认为现人派艺术中的精神分裂的形式圈内以一种少有的明确性和片面性运动着,自我与外界的精神分裂矛盾在现代派艺术中得到解决。[1]
蒙克对柯柯希加的影响很大。由维也纳分离派组织的1904年的国际展览向公众展示了20多幅蒙克的绘画作品,在1904年以前,克里姆特任主席时的维也纳分离派也展出了蒙克的个别作品。奥地利对蒙克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认识。柯柯希加的早期肖像画如1907年的《圣父赫希》或1908年的《巫师》就超过了理想化的趋势和具有装饰性效果的“新艺术”派风格(如象谢勒和盖斯特)的艺术。柯柯希加与蒙克作品的联系时显而易见的。
马克思·得里是最早指出卡尔·施密特·鲁特鲁夫、爱弥尔·诺尔德、奥托·缪列尔、厄恩斯特·路德维格·凯尔希奈、马克思·贝克曼、柯柯希加、佩希斯坦因和路德维格·迈德奈尔以及一些非主流大师的作品风格最为接近蒙克。大约四十年后,约翰·兰加德和里德尔·雷华德讲的就更清楚。他们认识到了蒙克在施密特·鲁特鲁夫、佩希斯坦因的风景画,在凯尔希奈和诺尔德的人物构图中的影响;他们也提到了象乌基耶维茨和斯列文斯基(柯柯希加在巴黎时期的一个朋友)等这样一批波兰艺术家,和一些斯堪的纳维亚画家。甚至影响到法国野兽派画家,特别是罗奥也接受了蒙克的艺术思想,这样的分析还没有肯定。当时尚年轻的毕加索也许受到了蒙克的一些影响,但毕加索更热衷新事物及创造,因为毕加索的创作源泉很多而且变化不定,他在巴塞罗那的“表现主义”时期非常短暂。
在捷克绘画里,蒙克的影响在爱米尔·菲拉和安东尼·普罗夏兹卡的早期作品中,在扬·普莱斯勒、约瑟夫·卡皮克的作品和泽登列克·克拉托契维尔德素描中是非常明显的。柏林国立美术馆馆长路德维格·贾斯蒂在1917年写到表现主义时,将蒙克和梵·高说成是其作品必然联系到现代艺术及发展的大师。
德里赋予了蒙克在现代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位置——如塞尚在法国现在艺术所处的位置一样,他认为蒙克处在从客观的自然主义(印象主义)到表现主义的转折点上。通过蒙克在德国第一次使用的某些风格公式,他对莱茵河东部的艺术具有了惊人的重要性。历史地讲,蒙克可以被视为这个转折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画家。[3]
蒙克甚至对第三代艺术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对柯柯希卡的学生——来自北德的弗里德里希——卡尔·戈茨赫,布拉格出生的保罗·伯杰——伯格纳,以及斯图加特出生的埃里奇·卡恩和旅居英国的波兰画家卢兹科夫斯基等其他一些年轻画家,也显示出了对他们不同程度的影响。
自1944年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都相继举办了蒙克的回顾展,1948年奥斯陆国立美术馆,举办了蒙克赠遗展览,和由奥斯陆美术收藏家协会在遍及欧洲所有国家、美国、俄罗斯、甚至日本和中国举办地多次国际展览讲蒙克的艺术传播到了世界,博得了普遍的尊敬和赞誉。
被人们认为是表现主义的观点包括在以下诸方面:它是一个脱离真实性和模仿、趋于抽象化、趋于自立的色彩和隐喻的运动;它热烈要求表现和创造,无视种种形式法规;他关心典型的和本质的事物甚至关于纯粹个人的和个别的事物;表现主义偏好狂喜与绝望,因而也是一种趋于夸张和奇异风格的倾向;它带有一种神秘的甚至是宗教的因素,以及常常出现天启般的暗示······[4]这种多元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蒙克以及其表达方式的存在空间。表现主义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更丰富,视觉力量更强烈,手段更直接。但是其内在具有同一性,即对个人情感的重视与主观精神的强调。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将蒙克定为于此,并对他的艺术风格与影响进行探讨的起点与前提。
2对其他绘画流派 以及艺术家的影响
画家爱弥儿·菲拉于1938年写道:“在我们对自己的表现模式勇敢地进行探索的一开始,能遇到像蒙克这样的一个人是我们的万幸。对我们来说,蒙克成了我们不可避免的结局。这就正如多纳太罗来到帕都瓦,伦勃朗来到阿姆斯特丹,米开朗基罗出现在了佛罗伦萨或卡拉瓦乔出现在罗马。蒙克努力向同代人示范,人如何才能在他那环境中坚持自由,临然不惧。”[3]这是人格的力量对一批艺术家的巨大影响。从言词中我们能领略到菲拉对蒙克的敬佩与感激,因为他将蒙克与米开朗基罗或伦勃朗等人并列。除他之外,蒙克对“表现主义”之外的艺术家或艺术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
3在其他领域的影响
蒙克的艺术对鲁迅的影响是蒙克的艺术影响种不能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不仅对蒙克的朋友易卜生的戏剧兴趣浓厚,并写下了人们熟知的《娜拉走后怎样?》。对于蒙克,这种关注与引用更为广泛而深入。鲁迅对蒙克的艺术作品耳熟能详,他曾这样论过蒙克:“在幽暗的心绪,观察浊世的情形,将隐伏在人间生活得深处的惨淡的实相,用短刀直入地、简捷剜了出来······”[5]
这种影响在鲁迅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的非常明显。从一些作品的构思与创作中,鲁迅借用了蒙克的一些主题与思想。在鲁迅的作品中,《呐喊》《狂人日记》在标题上自认使我们联想到了蒙克的作品主题。在鲁迅的作品细节中,这种绘画艺术的视觉效果对鲁迅在作文学作品时的叙事与描写是一个恰当的参照:如在《呐喊》中,那个令人恐惧的骷髅正张大嘴在拼命呐喊。而在作为图像表情中的言辞我们自然无法耳闻,但是,这种竭斯底里的呐喊本身是无需语言修饰的。这给观者以想象的自由空间,同时给作品中的“呐喊”主题以视觉强度和凝聚力。在《颓废线的颤动》中,老妇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类所有的
言语。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孤独与绝望,一种任何人也拯救不了的存在意义上的孤独与绝望。他与这个异质环境格格不入。因此,这种呐喊的语言注定是无词的,蒙克的《呐喊》中,那由腥红、暗蓝、惨绿灯色彩组成的一个杂乱无逻辑的、颤动不安、令人无法挣脱的漩涡空间,象征人们无法挣脱的生存困境,而呐喊人由于剧烈的呐喊,以至于脸部和身体发生极度形变,全身的线条也好像随着声嘶力竭的呐喊而大幅度的颤动,象征人无法忍受的痛苦。《颓败线的颤动》中,在荒野的中央,头上只有高高的天空,没有一个虫鸟飞过,她的身体颤动,使空中的波涛立刻洄漩,如遭狂风,汹涌奔腾与无边无际的荒野。这种波涛的漩涡,强烈的映衬了人物无法抑制的孤独感、绝望感。而那崇高的石像,已经颓败的身躯的颤动亦如蒙克的呐喊人,痛苦是没有国度的。
蒙克的伟大的艺术成就不仅使他的祖国人民为之骄傲,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人们也未停止对他由衷的赞美。认识蒙克的艺术价值,进入其创作情境,把握其作品的真正内涵,等等这些需要人们更多的尝试,更持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曼·科·希勒布雷希特著 陈钰鹏译《现代派艺术心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56页
[2]约翰 ·波尔顿 ·史密斯著王琰译《蒙克:讲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的感受》世界美术 1998年2期。第47页[3]霍丁著 吕澎译《蒙克》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年4月。第103页
[4]R · S·弗内斯著 艾晓明译 《表现主义》昆仑出版社 1989年3月 第28页
[5]古大勇 《狂痛“呐喊”:在表现主义的潜规则下——画家蒙克与作家鲁迅比较论》,第65页
作者简介:王树刚(1969-),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张延辉(1972-),女,黑龙江伊春人,合肥学院教育系助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