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

来源:意榕旅游网
58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CM(EducationalScienceEdition)2005年6月第7卷第1期Jun.2005,Vol.7,No.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

刘鲁蓉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关 键 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干预  职业倦怠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热情降低、对人冷淡、工作成就感降低等。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面临着日益加重的的心理压力。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包含三个维度:①情绪耗竭。其特征是缺乏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即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情感压抑。情绪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标;②去人性化。即对工作、生命、他人的负性态度,尤指工作对象为人的职业,其特征是视其工作对象为“物”而非当成“人”看待,即指对服务对象麻木、冷淡、激惹的态度;③个人成就感低下。即个体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感到工作能力衰退,应付能力降低,职业动机和热情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常出现职业退缩行为(缺勤、离职等)。

职业倦怠通常还伴随有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头痛、眩晕、睡眠不好、肠胃失调等生理症状以及滥用药物、过度饮酒或吸烟、饮食过度或食欲不振、情感爆发等行为表现。

职业倦怠除了给个体造成伤害外,还会导致不良的组织效应,如缺勤、高事故率、高离职率,较差的组织气氛、低士气、工作中的敌对情绪等。

一般来说,职业倦怠的发生要经历四个阶段:①狂热阶段:个体有很强的职业动机,觉得自己有充足的精力和热情,对自己的工作满意;②滞留阶段:个体开始焦虑,感到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变得越来越困难,对工作的满意度减少,疲劳现象开始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严重;③挫折阶段: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和能力,疲劳症状、疾病、愤怒、抑郁持续出

作者简介:刘鲁蓉(1968-),女,讲师。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现,工作效率下降;④淡漠阶段:症状严重到导致个体感到生活没有希望,职业的衰退已达到极限。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与一般的职业倦怠表现类似。对教学工作感到厌倦,对学生态度淡漠,常发生不按时上课等教学事故,缺勤,与周围人群疏远,与领导有对抗情绪,有离职倾向或行为,这些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明显征象。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特点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主要出现在从事人际工作的人员身上,如医疗、教育、商业服务、公安司法机构。因为这些职业经常与人打交道,属于情绪性工作,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长年精力耗损,工作热忱容易逐渐消退,进而产生对人漠不关心以及对工作抱持负面态度的症候。职业倦怠多发生在脑力劳动者身上,表明职业倦怠与职业特点关系密切。高校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复杂脑力劳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其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是一个需要高度投入、奉献的职业,同时,教师的工作又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进行。这种职业特点极有可能使教师的心理能量在长期的奉献过程中消耗过多,出现情绪耗竭,继而出现职业倦怠。

2.组织因素(1)工作负荷

工作负荷过重———体验到工作过量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间不足与职业倦怠有高相关。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的不足,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不断加重。一方面,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延长到八小时之外;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新建校区都远离市区,教师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在交通上。这些都使得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多,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没

2005年第7卷第1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9

有界限,工作上的压力得不到缓解。

同时,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更加看重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还需要应用更新的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当教师自己对高要求、新技术的变化感到压力驾驭时,容易诱发职业倦怠。

(2)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是,人格特质对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力远低于组织因素,从更深层次挖掘,职业倦怠的根源应归咎于职业群体的组织和直接管理者的行动。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

基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指向个体的干预和指向组织的干预。

个体的干预:①认识的改变:要求教师更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会因为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而产生职业倦怠;②用积极、有建设性的行动来对待问题,而不是逃避;③归因训练:使个体成为更加内控的人,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④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⑤发展一些工作以外的爱好和创造性活动;⑥合理的饮食和锻炼。

组织的干预:①明确教师任务分配、阐明角色和责任,向教师提供建设性的反馈;②更多的接纳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意见;③工作业绩评定时,教师的优点、贡献、失误、缺点都要放在重要位置,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而不要只看到不足;④提供与教师工作相关的培训和信息;⑤尽可能解决教师的个体问题,如交通等,使教师感受到关怀;⑥提供教师帮助项目。虽然教师有着社会的期待,但教师也有脆弱的一面,也需要有情绪宣泄的地方。教师帮助项目,包括个人心理健康指导,压力管理和应对,职业改变咨询等,协助教师处理自身的情绪。教师帮助项目内容还可延伸到工作以外,包括儿童照顾项目、营养保健项目等。

对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表明,指向个体的干预,职业倦怠的核心———情感耗竭被证实的确有减少,但另外两个维度却没有什么变化。因此,目前对职业倦怠的干预重心从个体转向组织,这也表明应该从职业倦怠的本质上控制其发生。职业倦怠可以说是一种“职业病”,它的发生发展更大程度上是由职业特点、组织因素决定的,当然最有效的干预是把组织的改变和个人的改变结合在一起。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组织和个人共同解决。

职业倦怠不仅造成个体职业的和社会功能的损害、降低个体生命质量,而且给组织带来破坏性的影响。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认识、评估、干预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保障高校教师人群的健康幸福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才的培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收稿日期:2004209212)

当个体不得不面临冲突性的工作要求时,角色冲突就产生了,当个体缺乏足够的信息去完成任务时,角色模糊就会出现。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学习、为人师表等对同一个体的工作有不同要求时,极易造成人体的无所适从,产生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从而导致工作目标模糊,效率低下,教师忠诚感和工作满意度降低。

(3)人际支持

人际交往也是教师的职业活动之一,主要包括与学生的交往,与学校领导、同事的交往。研究表明,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对工作满意程度很重要,工作上的社会支持可以减少应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生活日益复杂,人的心理、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人们由于工作负荷加重,人际交往时间缩短,这些都使得人际交往的阻碍不断增多,有效沟通减少,导致人际支持缺乏。研究认为,在所有的人际支持下,领导的支持和信任更为重要。

(4)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呆板、不健全、缺乏监督机制,教师不能参与决策,包括个人创新不受支持等会降低工作满意感。缺少工作上的反馈也与职业倦怠有关。

3.人格因素

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也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高校教师的成就动机一般比较高,而研究表明,那些带着较高目标和期望,满怀热情进入职业领域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A型人格个体的职业倦怠发生率偏高,往往在多年高质量、热情、大量工作后,突然对工作不感兴趣,出现明显症状,甚至不能继续工作。对大五人格维度的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与神经症维度(人格特质之一)关系密切。研究表明人格的坚韧越高,则工作应激反应越低,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也越低。外控者因倾向于将事件和成就归因于他人或机遇,故而比内控的人更多的体验到倦怠。以被动、防御的方式应对应激事件的个体比积极应对的个体较多的体验到倦怠。

关于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