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1课*师 说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郯子(tán) B.句读(dú)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不屑一提(xiè)
渎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椟还珠(dú)
传宗接代(chuán) 甘之如饴(yí)
C.传记(zhuàn) D.贻之(yí) 【答案】A
传说(chuán) 春风骀荡(yí)
六艺经传(chuán) 心旷神怡(yí)
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百工:指各种工匠。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和骈文相对的文体。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有关的人物传记。
【答案】D
【解析】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师不必贤于弟子 ..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闻道有先后 ..【答案】D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而耻学于师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其下圣人也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⑥吾妻之美我者 .
A.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④/③/⑤ 【答案】D
【解析】①⑥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为名词作状语,③为名词作动词,④⑤为形容词作名词。 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术业有专攻 .
②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③吾从而师之 .
④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A.两个“攻”相同,两个“师”相同 B.两个“攻”相同,两个“师”不同 C.两个“攻”不同,两个“师”相同 D.两个“攻”不同,两个“师”不同 【答案】C
【解析】①学习,研究;②攻打;③以……为师;④以……为师。 6.下列各句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客为何者
D.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B项,介宾短语后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判断句。
7.默写。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 , , 。 (
3
)
韩
愈
眼
中
的
师
生
关
系
是
怎
样
的: , , , , 。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 。 (5)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
(6)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 。
(7)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6)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7)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请你为那些“恐慌”的老师提几条建议(至少两条)。
第2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某学校举行了30年教龄教师座谈会。会上,几位女教师谈起当初“头上扎着小辫子,看上去像学生的小姐姐”时就走上了讲台,现在回头一看,居然在教坛上执教鞭30年了。在感叹时间如同白驹过隙的同时,老师们也谈起,如今的大学教师实在不好当。上课的时候,面对着坐在下面的年轻学生时不时地追问,她们也常常觉得底气不足。尤其是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方面,如今的“80后”“90后”学生往往走在了老师的前面。由此,一向对“传道”“受业”“解惑”这三大使命颇为自信的老师们有点“恐慌”起来。诸如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职业生存方式恐慌、角色恐慌乃至于对教师事业发展空间的未知情绪在一部分老师中渐渐地弥漫着。
【答案】(示例一)作为教师,要去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示例二)作为教师,要意识到年龄的增长并不与知识的增长成正比,权威的树立也不再和年龄密切相关;
要想重新树立在学生心里的形象,就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学习充电、充实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本文段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恐慌”,可根据内容概括出“恐慌”的原因,比如:知识恐慌、角色恐慌、生存方式恐慌等,针对这些“恐慌”的问题,对教师提出建议。 9.下面是关于教师指导方式与学生反应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就“指导态度和敌对情绪的关系”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M型相当于慈祥、亲切的教师,P型相当于严格要求的教师,PM型相当于教学热心又严格要求的教师,Pm型相当于近乎放任自流的教师。请就上图情况用两句话作出结论。
【答案】教师的态度越慈祥亲切则引起的学生的敌对情绪越少,教师近乎放任自流的态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敌对情绪。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答案】C
【解析】惑:糊涂。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蟹六跪而二螯 ..B.圣人之所以为圣 句读之不知 ..
C.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A
固:本来 庸:岂、哪 惑:疑惑 耻:以……为耻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带有讽刺意味。
【答案】C
【解析】C项,“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说法错误。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也真是奇怪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注意
字字落实。在翻译时要重点注意实词、句式的正确翻译。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学 校 黄宗羲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
③
②
①
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摘以为非。薄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挺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④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⑤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1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阎之细 闾阎:民间 C.大狱讼则期吏民 期:限期 【答案】C
【解析】期:召集。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⑤
④
B.则群摘以为非 摘:指摘 D.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咎:责备
A.①公卿避其贬议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C.①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 D.①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 【答案】D 16.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都是黄宗羲认为学校应有功能与职责的一项是 ①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②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③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 ④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 ⑤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 ⑥危言深论,不隐豪强 A.①③⑤ 【答案】B
【解析】在这篇文章中,黄宗羲认为,学校应该是养士的地方,要具有独立的评议是非的权利,不应受朝廷的干预。汉代、宋代还具有这种特点。基于此观点,可以采用排除法,③④⑤是当时人们对学校的错误认识。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
B.在“学校”篇中,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使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显示了其思想的“革命性”。
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事例的目的,既论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
D.黄宗羲关于学校的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答案】B
【解析】文中的“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见出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2)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
【答案】(1)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2)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
【参考译文】
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于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等,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辟雍举行。而且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
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期会、赋税、司法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责之地,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人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 \"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人才,反而成了迫害人才的场所,这样的话, 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
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官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但是很多人却把东汉、宋代太学生做的这些事情看成是亡国的表现,
却不知道国之所以灭亡,正是由于收捕党人、打压言论、拘禁异议人士、破坏学校追求真知真理造成的,怎么能责备学校的学生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