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栋梁之才,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在不断的质疑、探索过程中发展的。因此,生物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学科,生物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一舞台。 一、鼓励学生质疑、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轻易对学生的新想法说“不”。如果总是循规蹈矩、因循守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有发展。孟德尔在种植豌豆,研究子二代为什么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时,大胆推测,提出了超越时代的假说: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顺着这个思路,孟德尔通过实验进行检验,最终得出了两大遗传定律。如果没有孟德尔的大胆推测和创新,就不会有两大遗传定律的诞生。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要开展创新教育,首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给学生创新的土壤,这样埋藏在学生头脑中的创新的种子才能发芽。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应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学生提出的想法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具备可行性或者实际意义的时候,我们仍然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同时,我们要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孟德尔注意到“3:1,9:3,3:1”;摩尔根注意到“一只白眼雄果蝇”;达尔文注意到“植物向光生长”。我们可以从课本中的实例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留意身边的特殊现象,并探个究竟。
如果学生没有新的想法,我们该怎么做呢?当学生没有新的想法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放开思维。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中的“神经调节”一节时,学习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后,笔者提出问题:“在临床上,动手术时病人很疼,如果让你研发一种起麻醉作用的药物,你的研发思路是怎样的?可以有几种方案?”这样,学生就得开动脑筋,大胆想象。 中学生年轻气盛,斗志昂扬,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中的“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一节时,笔者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论据,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随机应变,思维敏捷,另辟蹊径。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不是突然的一个想法或者一时的冲动,很多时候需要长期的探索、研究、实践。例如:孟德尔在研究遗传现象、总结遗传规律时,曾经用山柳菊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很多年,一无所获。孟德尔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又另选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历经八年,
孟德尔才研究出结果,整理成论文,但当时并不被人们接受,孟德尔依然坚持着真理。还有,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进行了长达5年的航海探险考察,在收集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后,才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学习类似的内容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创新树立坚定的恒心和毅力。创新的过程是打破已有的常规、开创新天地的过程。所以,创新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很多挫折,“千呼万唤始出来”,“踏破铁鞋无觅处”,只有坚持才有可能成功。如果半途而废,再新颖的想法也不会开花结果。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态度
创新不是随便的异想天开,创新需要实践的检验。例如:孟德尔在研究遗现象、总结遗传规律时,并不是停留在提出假说上,而是通过做测交实验进行了验证;摩尔根也并没有轻易接受萨顿的类比推理,而是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达尔文在注意到植物的向光性现象后,也不是简单猜测,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进行研究。前辈科学家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任何新理论都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都应该是经得起推敲的。 当今时代的发展异常迅速,为了我们祖国的明天,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只有让学生的创新意识生根发芽,创新能力才会开花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