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期
在古典诗词中贯彻审美教育
李丹丹
(福建省仙游金石中学 福建 莆田 351200)
摘 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的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古典诗词教学也将面临着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问题。就目前的教学实际看,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有的教师把它当文言文教,将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词翻译成苍白无味的白话文;二是有的教师满堂分析,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生平,从思想内容讲到语言风格,做到面面俱到。其结果往往是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乏味,更谈不上获得审美愉悦了。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古典诗词的审美特性,忘记了古典诗词教学特有的审美教育功能造成的。那么古典诗词有哪些审美特性呢?我们又该怎样有针对性地挖掘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功能呢?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育;审美我们认为古典诗词的审美特性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的音乐美。我国的古典诗词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诗经》中有不少作品就属于劳动人民在劳作休息之余的创作,《伐檀》、《硕鼠》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明显带有歌曲的结构特点;到后来格律诗和词的出现,讲究押韵、平仄等,更显示出古典诗词结构匀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的音乐美。
其次,古典诗词的审美特性,还表现在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上,是为“意境美”。“意境”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审美范畴。所谓“意”,是指作者对生活的某种认识和见解。“境”就是对特定的环境和气氛的描写。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说得通俗点,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白居易《琵琶行》形容琵琶弹奏的一段,描写细微生动,比喻新颖精妙,使飘忽易逝的声音如在读者的耳际萦绕,这一段的末尾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更加烘托出琵琶女奏技的妙绝入神,反映出琵琶女的感情,也反映出作者的感情,融情入景,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针对古典诗词营造意境的这一审美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诗词,让他们进入诗的意境,领会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欣赏到诗的内在美。诗是用形象思维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再现诗中形象为突破口进行审美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借助联想想象再现诗词意境,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诗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不过,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读者;读者必须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再现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意境美的关键,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就用雄浑的笔触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壮阔景象。接着再由空间的广阔转入时间的久远,引出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赤壁活
动过的风流人物。
第二,抓住“诗眼”,挖掘深厚内涵,深入领会诗词的意蕴。
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即所谓“诗眼”。古人作诗,非常讲究锤炼字句,节骨眼处炼得好字,全句乃至全诗,便如被点晴之龙,飒然浮空,摇曳生姿。唐代大诗人杜甫堪称点睛圣手。他有《曲江对雨》一诗题于石壁,其中“林花着雨胭脂()”一句,末字模糊不清,令后辈名家颇费思量。苏轼填“润”字,黄庭坚填“老”字,秦少游填“嫩”字。后来找来杜甫诗集一查,却是一个“湿”字。众人皆钦佩老杜用字之准确生动。杜甫此诗写长安乱象,不宜用色彩明快的“润”“嫩”,花在雨中不一定“落”。故“湿”为一句诗之眼。因此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去发现那些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那一句精彩语句。
最后,古典诗词的审美特性还表现诗人的人性美、人格美上。
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结尾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矛盾。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像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远离现实的态度,是李白率真心情的自然流露,唯其如此,才更显李白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而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七情六欲的“神”,更显出诗人李白的“人性美”。另一方面,也许是更为强烈的方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怎能低头哈腰去侍奉那帮达官贵人,使自己不能欢心惬意呢?这种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表现了李白刚直不阿的性格,闪烁着傲然独立的高尚的人格美。
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是一个从语言入手由景入情入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语言美,领略其意境美,学习其人格美。但这只是审美教育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创造美。但真要着手创作,可能又会觉得难于下手,对此我们教师要热情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上接第154页)
工考核而言,加工的尺寸精度通常也要控制在毫米级,因此学生要对自己的下手有一定分寸。以锉削为例,学生需要了解当自己分别采用大板锉、中锉或细锉时,每次锉削的锉削量大概值。这就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检测、多思考、多观察,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出一定的感觉技能。一般情况下,熟练的学生在锯割后留下约0.2mm的余量,使用大板锉连锉十次左右,将余量减少到约0.1mm,然后使用中锉再锉削十余次,余量控制在0.05mm左右,最后用细锉修整。
结语
钳工技能实训作为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内容之一,熟练掌握钳工技能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甚至对今后的求职也有一定的帮助。当前技工院校在开展钳工技能实训教学中,因为实训条件、学生基础、课程安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钳工实训未能182
高质量的开展。这就要求学校方面加强对钳工技能实训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为钳工技能实训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例如要加强教师指导、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程等,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忠.基于工程实践项目的钳工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指尖陀螺制作为例[J].职业,2018,No.483(21):93-94.
[2]朱如华.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之才——以飞机铆装钳工专业为例[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3):23-25.
[3]程芬.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新形态一体化钳工实践教学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34):76-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