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对比研究
作者:谢凌江 何晓波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10期
[摘要]本文基于国内外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现状,从教育理念,知识受众和传授方式三方面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了描述和剖析,向时针对我国存在的弱点,提出了见解和建议,期望科普教育在防震减灾事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减轻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关键词]防震减灾 科普教育 国内外 对比 引言
中国属于灾害频发的国度之一,自然灾害具有跨度大、种类多、损失严重等特点,1990-2008年,平均每年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在此严峻现实前,做好灾前预防、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三项工作十分重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能够使国民加深对灾害的认识和理解、掌握自救互救相关知识,从而增强对抗灾害的意识和生存能力。本文从知识受众、传授媒介和方式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国内外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行对比,从而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我国科普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国外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现状
与我国一水相邻的日本历来是深受自然灾害烦扰的国家,地震、海啸、台风、滑坡等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相当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然而相比之下,我国1950-2000年间灾害损失占GDP5%-7%,日本仅为005%。根据日本的经验,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减少相当一部分归功于灾前科普教育。首先从教育的受众来看,从幼稚园儿童到耄耋老人都有不同形式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相应对。如在中小学教材和课程设置中专门开设防灾教育课,其内容根据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规划,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但在理论上了解特定灾害发生的原理、过程和后果,还在各种实训活动中学会躲避、逃离、自救与互救等方式方法。成年人中的教育则是成立社区团体,以聚会的形式进行集体讨论、学习和宣传,指导人们做好以家庭为单位的防灾减灾工作。日本的家庭通常会准备一个甚至多个应急包,里面包括维持生命必须的水和食物,照明用的电筒及保暖用的防寒毯等,这种方法在灾难发生时延续了很多人的性命。其次,从传授方式看,日本采用了全方位多种类的媒介向公众传递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除了传统的科普讲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展览、出版物、电子音像,最新的方式包括网络和手机。相关机构会在灾害短临时将信息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提供最新灾情和逃生的最佳路线等,没开机的手机甚至可以在软件控制下自动开机。同时日本政府还建造了包括本所防灾馆、横滨市民防灾馆、大阪市生野防灾馆和东京消防博物馆在内的多个防灾教育综合设施,采用高科技在馆内搭建了地震、暴雨、火灾等的模拟及训练设施,结合立体影视设备,通过现场体验、实地演练和防灾减灾游戏等方式,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再看美国,与日本相似,他们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也从儿童抓起。美国红十字会从1999年起在5-14岁儿童中推广“灾难演习”课程,“6年间覆盖了520多万儿童,并获得了4个杰出奖项”。该课程实际是穿插在正常教学中的一种培训活动,所涉及的灾害多种多样且各部分内容针对不同年龄儿童量身定做。该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可分割性,因美国地域广大,灾害呈分散分布状态,因此,科普教育的内容可以分解出适应某一地区频发灾害的章节,从而更具针对性和效率。同时美国采用了网络下载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资源获得的成本,增强了教育的互动性。除此之外,美国还采取实地观摩的教育方式,在学校设立“消防周”,组织学生到消防队亲自体验实际生活,从而掌握一手材料与经验。同时制订有“应急疏散”演练计划,其中各项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身上,并且设有后备人选,保障就算地震中出现责任人牺牲,也有人后继指挥。除此之外,美国国家地震机构的专家编写有防震救灾知识的手册,并适时更新其中一些内容,分发到民众手上。
2、我国防震减灾教育现状及发展设想
反观我国,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认识和开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首先在灾害科普的态度上,一直存在一个“两难”问题:“如果搞科普,担心引起社会情绪波动;如果不搞科普,在中国这样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是很危险,同时也是对公众不负责任的”。但从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科普教育应首先认识到它的必须性,然后通过正确的方式解除民众的忧虑。国外从娃娃做起的教育方式很有作用,孩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成年人强,防震减灾教育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果这种教育贯穿他们一生,不但他们自己,而且他们的下一代也能潜移默化的受益。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需要探讨的是科普知识的“因地制宜”问题,即我国当前的教育中存在“一把抓”的现象,一提防灾知识就全面讨论各种災难,这在某些灾害较少发生的地区不但无法令人感同身受,而且带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借鉴美国的做法,我们可以针对地域灾害的不同,制订相应的学习内容。
科普教育的另外一个重点是传授途径。传统的讲座、海报和出版物等由于成本较小、范围广,依然可以继续采用,只是需要实现对象化、趣味化和多样化的调整。我院在汶川地震后专门召集专家编制了“突发事件公众应急手册”,在教师和大学生中实践运用后效果不错,但仍收到不少有效反馈认为图片应该再丰富和生动一些,文字再有趣一些,便于记忆和操作。成年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尚且如此反应,针对儿童和少年的出版物更应注意修正。除此之外,相对于传统方式的呆板和说教等缺点,以网络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强互动和趣味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日本任天堂游戏公司于2008年开发出一款大型电子游戏《天灾:危机之日》,其主要内容是要求玩家在大自然的灾害中生存下来。撇开其中虚构和夸张的因素不言,其优良的3D场景模拟和仿真的抗灾方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在当前我国经济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大规模建设防震减灾模拟场馆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开发相关软件,将声光电等音频视频技术融合在一起,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法。 在静态和模拟教育之外,第三种有效传授科普知识的方式就是体验教育。学校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穿插防灾教育内容,如规定学生在楼道里上下行走的方向,并将这种线路明显标志出来。同时定期或突发式的进行避震抗灾演习,以强化师生应对灾害的意识、增强敏感性及锻炼临场反应和行为的能力。 3、结论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是关系个人生命,降低灾后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家自然灾难频发、损失巨大的当前形势下,参考国外已有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树立正确理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是防震减灾事业在今后一段时间里的首要任务。学校应该和社会联动,精心规划,用心实践,以确保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东,日本的灾害对策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州学刊,2008(5):95 [2]杨华,日本防震减灾经验借鉴[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4):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