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化学必记知识点和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一、记住下列化学反应的转化关系(注意向前走得通,倒退能否行) 1、Na → Na2O → Na2O2 → NaOH → Na2CO3 → NaHCO3 → NaCl → Na Na → NaOH → CaCO3 → CaCl2 → CaCO3 → CaO → Ca(OH)2 → NaOH 2、Mg → MgO → MgCl2 → Mg(OH)2 → MgSO4 → MgCl2 → Mg
3、Al → Al2O3 → AlCl3 → Al(OH)3 → Al2(SO4)3 → Al(OH)3 → Al2O3 → Al → NaAlO2 → Al(OH)3 → AlCl3 → NaAlO2 铝热反应:见教材
4、Fe → Fe3O4 → FeCl3 → Fe(NO3)3 → Fe(OH)3 → Fe2(SO4)3 → FeSO4 → Fe(OH)2 → Fe(OH)3 → FeCl3 → Fe(SCN)3
5、Cu → CuO → CuSO4 → Cu(OH)2 → CuO → Cu → CuSO4→ [Cu(NH3)4]SO4 6、C→ CO→ CO2 → CO → CO2 → CaCO3 → Ca(HCO3)2 → CO2 → Al(OH)3
7、Si → SiO2 → Na2SiO3 → H2SiO3 → SiO2 → Si(粗硅) → SiCl4 → Si ( 纯硅)→ SiO2 → SiF4
8、NH3 → N2 → NO→ NO2 → HNO3 → NO2 → N2O4
NH3 → NH4Cl → NH3 → NH3•H2O → (NH4)2SO4 → NH3 → NO → HNO3 → Cu(NO3)2 → NO2 → HNO3 9、H2S → S → SO2 → SO3 → H2SO4 → SO2 → H2SO4 → BaSO4 10、Cl2 → HCl → Cl2 → NaClO → Cl2 → Ca(ClO)2 → HClO → O2 金属+Cl2、 卤素间的置换、 H2S+Cl2 二、记住下列有关气体 11、生成气体
H2:Mg + H+、Fe + H+、Na+H2O、Na+乙醇、Na+丙三醇、Al + H+ 、Al + OH—、Fe + H2O 、H2O+C 、*Si+ HF 、*Si+ NaOH、
O2: Na2O2+H2O、Na2O2+CO2;分解H2O2、KMnO4、、KClO3、HNO3。 Cl2:MnO2+HCl(浓)、KMnO4+HCl;电解熔融NaCl、电解饱和食盐水; NO:N2+O2、Cu+HNO3、NH3 + O2 NO2:NO+O2、Cu+HNO3(浓)
CO2:CO32- + H+ ;NaHCO3、NH4HCO3、(NH4)2CO3、CaCO3、MgCO3分解;浓H2SO4+C、浓HNO3+C;有机物燃烧CxHyOz + O2;
NH3:NH4Cl+Ca(OH)2、NH4+ +OH-、NH4HCO3分解、N2+H2 CO:C+O2、CO2+C、H2O+C、SiO2+C
C2H4:CH3CH2OH与浓硫酸加热、CH3CH2Cl与NaOH醇溶液 C2H2:CaC2 + H2O
三、化学反应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12、生成水:(1)化合反应 :H2+O2
(2)分解反应:Mg(OH)2、Al(OH)3 、 Fe(OH)2、Fe(OH)3、H2CO3、 H2SiO3、CuSO4•5H2O 、NH3•H2O、HNO3、 FeSO4•7H2O
(3)复分解反应: 酸与CuO 、Al2O3、Fe2O3、Fe3O4;碱与CO2、SiO2、SO2 (4)置换反应: 金属氧化物(Fe2O3+H2、CuO+H2)
(5)重要氧化还原反应:强氧化性酸(浓硫酸H2SO4、HNO3)与金属、非金属的反应(Cu、C);KMnO4、MnO2与HCl(浓)反应;
(6)有机反应:乙醇脱水、醇+羧酸、HAc+NaOH、苯酚+NaOH、有机物燃烧CxHyOz + O2 13、与水反应:Na、K、Mg、Fe、Na2O、Na2O2、CaO、SO2、CO2、SO3、NO2、NH3; 水解反应:溴乙烷、乙酸乙酯、蔗糖、淀粉、蛋白质
四、物质的检验、除杂
14、检验物质的试剂:无机—紫色石蕊、无色酚酞、品红溶液、pH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KSCN溶液、
有机—银氨溶液、新制Cu(OH)2、FeCl3、KMnO4溶液、溴水、水、NaOH、碘水 15、气体实验室制法
12种气体:H2、O2、Cl2、NO、NO2、NH3、CO2、SO2、HCl、H2S、C2H4、C2H2
16、常见离子的检验:NH4+、Na+、K+、Al3+、Fe2+、Fe3+、Cu2+;Cl-、Br-、I-、SO42-、CO32-、SO32-.HCO3- 五、原电池、电解池反应
17、铜—锌(硫酸)电池、铅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氢氧化钾)、甲醇燃料电池(氢氧化钾)、锌—氧化银(氢氧化钾)电池;金属的电化腐蚀。
18、电解氯化铜溶液、电解饱和食盐水、精炼铜、电解氯化镁、电解氧化铝、电解硫酸钠溶液、电解氢氧化钠溶液、电解硝酸银溶液。 七、物质的制备
制金属:电解法—Na、Mg、Al ;热还原法;热分解法;见教材
粗盐提纯:粗盐—溶解—过量NaOH—过量BaCl2—过量Na2CO3—过滤—适量盐酸—蒸发结晶。
制胆矾(CuSO4•5H2O):粗铜粉—O2 +稀硫酸—过滤—蒸发制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 八、盐类水解
19、NH4Cl、CuSO4、FeCl3、AlCl3、Na2CO3、NaHCO3、醋酸钠、苯酚钠 九、有机反应类型和物质的转化 20、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CH4+Cl2 、CH3CH2Br与NaOH水溶液、CH3CH2OH与HBr、苯与液溴、苯酚与浓溴水、乙醇与醋酸
水解反应:溴乙烷、乙酸乙酯、庶糖、淀粉、蛋白质与水的反应
加成反应:乙烯与溴水、乙烯与氢气、乙烯与水、乙炔与溴水、丁二烯与溴水、乙醛与氢气、苯与氢气
消去反应: 乙醇与浓硫酸并加热、溴乙烷与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并加热 酯化反应:醇与酸反应生成酯和水 加聚反应:乙烯聚合、异戊二烯聚合
缩聚反应:乳酸(CH3CHOHCOOH)聚合、已二酸与乙二醇聚合、制酚醛树脂 氧化反应:CH3CH2OH → CH3CHO → CH3COOH
银镜反应:乙醛、葡萄糖;有机物燃烧
还原反应(有机反应又将加氢反应叫还原反应):不饱和键(双键、三键、苯环、-CHO)加氢 第二部分 常见物质的颜色、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式 一、颜色
1、红:Fe(SCN)3、品红、Fe2O3(红棕)、Fe(OH)3(红褐)、Cu2O[酚酞遇碱变红、石蕊遇酸变红、二氧化硫品红溶液加热变红] 2、淡黄:硫、Na2O2、AgBr、 黄: AgI、Fe3+(aq)、K2CrO4; [钠的焰色反应、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
3、蓝:Cu2+
(aq)、CuSO4•5H2O、[Cu(NH2+
3)4](aq)(深蓝色) [石蕊遇碱变蓝、氨气遇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淀粉遇碘变蓝] 4、绿:FeSO4•7H2O、Fe2+(aq(浅绿)、氯气(黄绿) 5、紫:KMnO4溶液、紫色石蕊溶液、碘的CCl4溶液; [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
6、黑:Fe3O4、MnO2、CuO、C、CuS、PbS
(砖红)、液溴(深红棕)
7、橙:K2Cr2O7、浓溴水、溴的CCl4溶液 8、红棕:NO2、
二、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式 9、单质:水银:Hg
10、氧化物:铁红(Fe2O3)(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磁性氧化铁(Fe3O4)(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干冰(固体CO2)、石英和水晶(SiO2)
11、酸:醋酸(CH3COOH)、草酸(H2C2O4)、蚁酸(HCOOH)、王水(1体积浓硝酸和3体积浓盐酸的混合物)
12、碱:烧碱(NaOH)、熟石灰(Ca(OH)2)、碱石灰(NaOH与CaO的混合物)
13、盐:纯碱(Na2CO3)、大理石(CaCO3)、胆矾(CuSO4•5H2O)、明矾[KAl(SO4)2•12H2O] 、漂白粉[Ca(ClO)2与CaCl2 的混合物] 、小苏打(NaHCO3) 水玻璃-Na2SiO3 水溶液
14、有机物:电木(酚醛塑料)、电石(CaC2)、电石气(乙炔)、氟里昂(氟氯烃)、福尔马林(HCHO水溶液)、甘油(丙三醇)、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甘氨酸(NH2-CH2-COOH)、氯仿(CHCl3)、硬脂酸(C17H35COOH ) 软脂酸(C15H31COOH)、 油酸(C17H33COOH) 三.20个重要的数据
(1)10电子粒子和18电子粒子 (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3.1~4.4(红 橙 黄) 酚酞:8.2~10(无 浅红 红) (3)1molSi晶体中有2molSi-Si键、1mol金刚石晶体中有2molC-C键 1mol SiO2晶体中有4molSi-O键 1molP4中6molP-P (4)胶体粒子直径:1nm~100nm即10~10m (5)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体积比3:1
(6)制乙烯: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1:3,温度170℃
(7)干冰晶胞中每个CO2分子距离最近且等距离CO2分子为12个 (9)同一周期ⅡA与ⅢA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11、25 (10)每一周期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2 第二周期:8 第三周期:8 第四周期:18
第五周期:18 第六周期:32 第七周期(未排满)(最后一种元素质子数118) (11)非金属元素种类:共23种(已发现22种,未发现元素在第七周期0族) 每一周期(m)非金属:8-m(m≠1)
-9
-7
每一主族(n)非金属:n-2(n≠1)
(12)共价键数:C-4 N-3 O-2 H或X-1 (13)正四面体键角109°28′ P4键角60° (14)离子或原子个数比
Na2O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 CaC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NaCl中Na+周围的Cl为6,Cl-周围的Na+也为6;CsCl中相应离子则为8 (15)通式:
烷烃CnH2n+2 烯烃CnH2n 炔烃CnH2n-2 苯的同系物CnH2n-6 饱和一元醇CnH2n+2O 饱和一元醛CnH2nO 饱和一元酸或酯(CnH2nO2) (16)各种烃基种类
甲基—1 乙基-1 丙基-2 丁基-4
(17)单烯烃中碳的质量分数为85.7%,有机化合物中H的质量分数最大为25% (18)重要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 Mg3N2 CaCO3 KHCO3 C7H16 98 H2SO4 H3PO4
-
78 Na2O2 Al(OH)3
化学选修4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一、焓变 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 △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 ② 酸碱中和反应 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④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v)
⑴ 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 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⑷ 影响因素:
①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② 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
2.※注意:(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二、化学平衡 (一)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例举反应 mA(g)+nB(g) pC(g)+qD(g) 混合物体系中
各成分的含量 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一定 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
④总体积、总压力、总物质的量一定 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A同时生成m molA,即V(正)=V(逆) 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B同时消耗了p molC,则V(正)=V(逆) 平衡 ③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平衡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B,同时消耗了q molD,因均指V(逆) 不一定平衡 压强 ①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衡 ②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 ①Mr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 平衡 ②Mr一定时,但m+n=p+q时 不一定平衡
温度 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不变) 平衡 体系的密度 密度一定 不一定平衡 其他 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 平衡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也减小, V正减小,V逆也减小,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大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 符号:K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平衡时浓度。
2、K只与温度(T)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相反。 一般地,K>10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
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四、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分类
5
(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
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