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现代化}2012年第39卷第1期 5l 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鞍带石斑鱼生长特点研究 黄锦雄,杨宇晴,张海发,黄靖荃,张 磊,蔡秀娜 (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广东惠州,516081) 摘要:通过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期5个月的养殖监测试验,研究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鞍带 石斑鱼的生长特点。采用线性拟合、指数拟合、乘幂拟合的方法,分析了鞍带石王证鱼全长、体重生长与养殖时 间,以及全长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曲线。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全长生长与养殖时间以线性回归为佳(Y= 2.791x一15.716,R =O.951 2);体重生长与养殖时间以指数回归最佳(Y=2.432 3e。 ,R =0.996 5);全长 与体重以乘幂回归为最佳(Y=0.007 3x ,R =0.945 3)。对鞍带石斑鱼全长与体重的幂函数关系分析, 表明鞍带石斑鱼属正异速生长型(b=3.262 8),说明本研究条件下的循环水养殖模式适用于鞍带石斑鱼的 养殖。 关键词:鞍带石斑鱼;全长;体重;生长型 doi:10.3969/j.issn.1007—9580.2012.01.010 中图分类号:¥965.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80(2012)01-051-04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隶属鲈 形目(Perciformes),错科(Serranidae),石斑鱼属 (Epinephelus),俗名龙趸、龙胆石斑等,是石斑鱼 m /池,试验期间不换水,只补充水,24 h持续充 氧。试验期间,每天9:OO测量水温,9:30和 类中体型最大者,故也被称为“斑王”,具有生长 速度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是南方海 水养殖名贵品种之一,市场前景良好_1 。鉴于鞍 带石斑鱼与日俱增的经济价值,已有包括其体型 与生活习性 引、繁育 引、分子生物学 等方面 的研究报道。本文通过对鞍带石斑鱼为期5个月 的养殖监测试验,重点研究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 鞍带石斑鱼的生长特点。 15:o0投喂;饲料为石斑鱼专用配合饲料。其主要 成分:粗蛋白45.0%,粗脂肪8.0%,粗纤维 3.O%,灰分16.0%,水分10.0%。投喂量为鱼体 重的1.5%,投喂1 h后用虹吸法吸取残饵。试验 从2010年6月10日至2010年11月10日止,为 期5个月。6月10 13至9月9日,2 100尾试验鱼 苗放养于1个养殖池,养殖密度为l2.7 kg/m ;9 月10日将2 080尾试验鱼(20尾在分养前死亡) 平均分配到2个养殖池,分池时每个池养殖密度 为32.5 kg/m 。每个月9号随机抽样测量,抽样 量为30尾/池。测量方法:用精度为0.1 cm的量 鱼板测量鱼全长,用精度为0.1 g的电子天平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试验鱼为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采用循 量鱼体重。 1.3数据分析 环水人工繁育的健康无病、规格统一的1龄鞍带 石斑鱼苗种。数量为2 1130尾,均重(211.0± 35.6)g,均长(23.9±1.4)cm。 1.2试验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分析处理。 日均增长量:AGR =( -L )/(t2一£ ); 日均增重量:AGRw=( 一re,)/(t2一t ); 试验在工厂化养殖车问进行,有效水体35 相对增长率:RGR =[( 一 )/ 。]×100%; 收稿日期:2012-01-06修回日期:2012-02-02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1B020307009);广东省海洋渔业推广专项(A201000D03;A201100D01);大亚湾区科技计划项目 (20110123) 作者简介:黄锦雄(1967一),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斑鱼工厂化养殖。E-mail:hzgdfdc@163.con 通讯作者:张海发(1973一),男,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海水鱼类繁育研究。E-mail:zhhaifa812@hotmail.corn 52 相对增重率:RGRw=[( 一W1)/ ]×100%; 《渔业现代化}2012年第39卷第1期 检验来判断参数b与鱼类等速生长时(b=3)的 显著性差异。当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时,表示该 鱼类为异速生长;当b>3时为正异速生长,当b <3时为负异速生长Ⅲ]。 瞬时增长率:Ic RI_=(1n 一l 1)/(t2一t1) ̄100%; 饵料系数:F=G/W。 瞬时噌重率:IGRw=(In -lnW1)/(t2一t1) ̄1(1Y7o; 鱼类为等速生长;当检验有显著性差异时,表示该 式中: 。、 和£ 、 :分别为时间t 、t 时的体重 量(g)和全长(cm);G为总投饵量(g);W为鱼体 总增重量(g)¨ ” 。 2结果与分析 2.1全长与体重的增长 鞍带石斑鱼全长和体重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全长与体重的幂函数关系中,参数b采用最 小二乘法回归计算,即对W=aL 两边取自然对 数得ln =lna+b・lnL,以获得标准偏差。采用 表1鞍带石斑鱼全长和体重增长的测量数据 Tab.1 Data of the growth of total length and weight of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2.2全长、体重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400 380、 36 0- g 鞍带石斑鱼平均全长与生长时间回归分析如 图1所示。通过指数、乘幂和线性回归,显示鞍带 石斑鱼全长与生长时间回归分析的决定系数 (R )分别为0.965 5、0.957 9、0.951 2。从图中 340 320 剞30・0 霹280{ 260 24 0、 220 可以发现,指数回归和乘幂回归的曲线近似于直 线,3个拟合曲线几乎重合,无显著差别,其原因 是数据趋近于线性,因此建议以线性拟合对全长 与生长时间进行分析,相应的线性方程为:Y= 2.791x一15.716,R =0.951 2。 Ro=09579 20.0 l3 l4 l5 l6 l7 l8 l9 2O 生长时问/月 图1 鞍带石斑鱼全长与生长时间的回归分析 Fig.1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total length and breeding time of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鞍带石斑鱼体重与生长时间回归分析如图2 所示。其指数、乘幂和线性回归决定系数( )分 别为0.996 5、0.996 I、0.959 4。图2显示出线性 回归无法反映鞍带石斑鱼体重与生长时问的数据 趋势,指数回归与乘幂回归结果无显著差异,但乘 幂方程中系数几乎接近0(n=0.000 2),可能造 2.3体重与全长的关系 鞍带石斑鱼体重与全长回归分析如图3所示。 其指数、乘幂和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 )分别为 0.924 8、0.945 3、0.938 9,指数曲线和线性曲线在 成回归不准确,因此建议以指数拟合对全长与生 长时间进行分析,相应的指数回归方程为:Y= 2.432 3e。 h,两端的发展趋势上开始偏离体重与全长的关系点, 而乘幂曲线发展趋势则与点集合较好的吻合。 R =0.996 5。 《渔业现代化)2012年第39卷第1期 120o0 l00o0 8000 1:丑Il 萎 oo-o 4000 200 13 14 15 l6 I7 l8 19 20 生妖时间/月 图2鞍带石斑鱼体重与生长时间的回归分析 Fig.2 Regressi凳善 on analysis between weight and breeding time of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图3鞍带石斑鱼体重与全长的回归分析 Fig.3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total len ̄h and weight of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3讨论 鱼类的生长受遗传、环境及营养等方面的影 响,生长方式和规律存在种族差异 l 。探讨鱼类 生长过程中长度特征和体重特征及其相关系数, 对鱼类生态基础理论研究以及鱼类生长的表达有 重要意义。本试验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全长生 长与养殖时间之间呈指数回归(Y=6.609 4e ,R =0.965 5);体重生长与养殖时间之 间亦呈指数回归(Y=2.432 3e 、R =0.996 5);体重与体长之间呈幂回归(Y=0.007 3x。 , R =0.945 3)。以上方程式可以作为循环水养殖 条件下鞍带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生长情况的监测方 程。 本试验数据显示,8—10月间,鞍带石斑鱼在 体重增重率持续上涨的同时,全长增长率先下降 53 后又迅速上升(表1),显示出全长增长与体重增 重不同步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在鱼类迅速生长 阶段,体全长的增长可能需要先有体重增长到一 定程度作为基础,或是由于饵料营养方面的原因, 鱼类在此阶段进行了物质的积累,但并没有推动 体全长的生长。 鱼类的长度、重量等是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因 而常被用于判断种质质量和养殖效果的好坏_】 。 在水产动物生物学研究中,描述长度特征和体重 特征关系应用最多的是幂函数关系(W=a・L ), 其中指数b描述了鱼类重量增加系数与长度增加 系数的比例关系¨ 。也有学者认为,b不仅反映 了鱼类生长的特殊性,也反映了鱼类的营养条件 和生存环境的优劣,体现了鱼类的生理特 性_】 J。数据显示(图3),幂函数拟合能更好的 反映鞍带石斑鱼全长与体重的增长趋势,其幂函 数关系中指数b=3.262 8±0.048,经t检验与b =3.0差异显著(P<0.05),属正异速生长型,与 云斑尖塘鳢(b=2.99) 、犬齿牙鲆(b= 3.178) 16]、斑点叉尾鲴(b=2.933)¨ 、鲫鱼(b= 2.93) 等鱼类的等速生长不同,与王雪辉等 J 报道的丽叶够(b=3.443)、金带细够(b=3.279) 等鱼的生长型相似。本试验中,鞍带石斑鱼呈现 正异速生长,表明循环水养殖模式有利于鞍带石 斑鱼的生长。 口 参考文献 [1]吴锦辉,张海发.鞍带石斑鱼中间苗培育技术[J].海洋与渔 业,2011(12):4445. [2]龚孟忠,陈慧,范希军.龙胆石斑鱼引种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 步研究[J].福建水产,2004(1):47-50. [3]黄宗文,骆剑,林彬,等.鞍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研究[J].海 洋科学,2010,34(9):23-29. [4]HEEMSTRA P C,RANDALL J E.FAO species catalogue, Groupers of the World(Family Serranidae, Subfamily Epinephelinae)[M].Rome:Food and A 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93,16. [5]HSEU J R,HWANG P P,TING Y Y.Morphometric model and laboratory 8nalysis of intracohort cannibalism in giant grouper Epinephelus lanceolams fry[J].Fisheries Science,2004,70(3): 482-486. [6]张海发,王云新,刘付永忠,等.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胚胎 发育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5(4):36-40. [7]黎祖福,陈省平,庄余谋,等.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与鱼苗培 育技术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6,27(3):78.85. 54 [8]周玲,翁文明,李金亮,等.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及仔鱼形态 发育、饵料转变的观察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37(1): 293-302. 《渔业现代化}2012年第39卷第1期 [J].生态学杂志,2008,27(10):1740-1743. [14]王雪辉,杜飞雁,邱永松.南海北部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 重关系[J].台湾海峡,2006,25(2):262-266. [15]殷名称.鱼类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15 142. [16]李秉钧,王波,张桂军.室内工厂化养殖犬齿牙鲆的生长特 性[J].海洋水产研究,2007,28(5):30—35. [9]张海发,王云新,刘付永忠,等.网箱养殖鞍带石斑鱼的生长 及性腺发育[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21(03):82-84. [10]ZENG H S,DING S X,WANG J,et a1.Characterization of eight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for the giant grouper [17]陈友明,李潇轩,王明华,等.斑点叉尾鲴苗种全长与体重的 关系[J].水产养殖,2010,31(5):13-15. [1 8]RICKER W E.Compu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biological statistics of fish population『J].Bulletin of the Fisheries (印inephelus lanceolatus Bloch)[J].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2008,8(4):805_807. 『I1]DONGHY,ZENG LX,DUAN D,et a1.Growth hormone andtwo ofmsr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n ginta grouper(Epinephelus larweolatus):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issue Research Board of Canada,1975,191(2):1-382. [19]华元渝,传林.重量与体重相关关系(W=aL )的生物学意 distirbution[J].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Part C. 2OO8,148(4):452. 义及其应用[c]//鱼类学论文集: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125-131. [12]冯广朋,章龙珍,庄平,等.海水网箱养殖长鳍篮子鱼的摄食 与生长特性[J].海洋渔业,2008,30(1):3742. [13]黄晓荣,庄平,章龙珍,等.人工养殖云斑尖塘鳢的生长特性 [2O]郭丽丽,严云志,席贻龙.青弋江河口鲫鱼年龄、生长和繁殖 特征的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1(2):168.171. Research o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in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 Huang Jin-xiong,Yang Yu-qing,Zhang Hai-fa,Huang Jing—quan,Zhang Lei,Cai Xiu—na (Guangdong Daya Bay ifshery development center,Huizhou 5 1 608 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growth feature of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under circular culturing is analyzed by 5 months of breeding monitoring.The relationship of total length VS breeding time,and weight VS breeding time, and total length VS weight is analyzed by linear fitting,exponential fitting and power fitt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inear regression(Y=2.791x一15.716,R =0.951 2)between total length and breeding time is the best,and exponential regression(Y=2.432 3 e。 ,R =0.996 5)between weight and breeding time is the best,and power regression(Y=0.007 3x 猢,R =0.945 3)between total length and weigh is the best.The power(b=3.262 8)between total length and weight showed that the growth type of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under circular culturing is positive allometry.This research attested that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is suitable for breeding under the circular culturing. Key words:印inephelus lanceolatus;total length;weight;growth form 文摘・ ・使用挤压成型法开发鱼胶可食用膜 采用20%和25%的甘油对鱼胶进行增塑,再通过在110℃和120 oC下的双螺杆挤压,随后在80% 下的压缩成型,用增塑的鱼胶生产可食用膜。对其拉伸性能和阻湿性以及玻璃化温度等进行了测量,并 与溶液成膜法作了比较。含25%甘油在110 oC下挤出的膜具有(293±27)%的最高拉断(断裂)伸长 率。挤压成型膜的水蒸汽渗透值高于溶液成型膜,而挤压成型膜的玻璃化温度普遍低于溶液成型膜。 含25%甘油在I 10 oC下挤出的膜具有最低的玻璃化温度。研究显示,挤压加工再进行压缩成型是生产 在食品行业商业用途广泛的鱼胶膜的一种可行方法。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Vo1.108,Issu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