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作者:李鹏程
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03期
“鉴赏”有鉴别欣赏的意思,是更高层次的欣赏。高中音乐鉴赏课,不但要有欣赏,还要有鉴别、选择、评价的内容。就“鉴赏”和“欣赏”两者的范围来讲,前者范围较大,它包括了欣赏。新课标下的音乐鉴赏课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对音乐本体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 要想让学生欣赏懂音乐,加深对于音乐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音乐”,音乐本身具有哪些特征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去感受并引起各种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这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第一页为音乐艺术下的定义。让学生背诵这一定义,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并可以总结出十个字:声音— 时间— 听觉— 情感— 艺术;这样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一概念。 音乐艺术的特征决定了音乐作品的内容不可能或者不擅长描绘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情景,而是通过音乐的音响来激发人的情感,并从情感体验出发来感受音乐。其实构成音乐的音响材料具有其自身特点:1. 非概念性,2. 非具象性,3. 非语义性。比如说:糖是甜的、桃花是红的、李花是白的;这就是对事物共同特点加以概括即概念。音乐与语音不同:它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听语音时重心是在声音所指向的内容,听音乐时则是在声音本身。虽然音乐也有意义,但这意义是与语音所示的不同,它不具有确定性,即音乐不能表现确定的思想情感。音乐音响材料和结构是非语义性的,这一点正是音乐与语言艺术(小说、诗歌)、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以及综合艺术和形体艺术(戏剧、影视、舞蹈)最大的区别,它们都可以表现具体、直观、可感的形象,而惟独音乐不同,它不能用精确的言语或语词来描述具体、形象的事物。
有相当一部分听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总是希望音乐具有一种涵义,而且这种涵义越明显、越具体,他们就越喜欢它,并认为这样才叫懂音乐。然而,音乐作品特别是优秀的音乐作品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每个人都可能出现过一种情况就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绪状态下欣赏同一首乐曲感受是不同的。美国音乐家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每听一次都能有细微不同涵义的乐曲则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不妨听一下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48个赋格主题。一个主题接一个主题的听,很快你就会意识到每一个主题都反映着一种不同的情绪。主题越是动听,就越难找到使你完全满意的词来描述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 对于高中生而言,音乐鉴赏教材上的乐曲还是能够理解的,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学生就可以做到更高层次的欣赏
美国音乐家艾伦·科普兰曾把欣赏音乐划分为三种不同的阶段:1. 美感阶段,2. 表达阶段,3. 纯音乐阶段。
倾听音乐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就是美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们在干别的事情时,把录音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倾听音乐的第二阶段即表达阶段。其实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构成了作品的内容。这个问题可以用下面的问答式加以说明。音乐有涵义吗?回答是肯定的。能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回答是“不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由于音乐本体特征所决定的,即音乐音响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然而,正是由于音乐本体的这一特性,才使音乐成为最具魅力的艺术门类之一。 倾听音乐的第三阶段是纯音乐的阶段。音乐除了令人愉悦的音响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外,还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这一阶段的欣赏要求听赏者应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比如对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曲式等基本音乐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做到更高层次的欣赏。然而在实际作品的欣赏中,听赏者不是完全按照上述三个阶段依次进行,而是同时地、不加思考地、自然而然地在这三个阶段上聆听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能向这一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向进行——就象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那样。因为作曲家为了谱写自己的乐曲,时而为它陶醉,时而又能对它进行冷静的批评。在创作音乐和欣赏音乐时要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的态度。
三、 欣赏作品时,要对曲作者常用的表现手法做一比较深刻地了解,这样有助于对于整个作品的理解
在实际音乐作品中对于自然声音的模仿是非常多见的。我国的民间乐曲《百鸟朝凤》,笛子曲《荫中鸟》,二胡曲《空山鸟语》等都是用音乐的声音模仿鸟叫的杰作。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中,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分别模仿夜莺、鹌鹑、布谷鸟的叫声,也非常出色。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本质不过是对于所要模仿对象的音色、节奏、力度、速度等某些属性特征进行仿造。严格的讲,作为感性材料的声音本身并不包含节奏因素,只有当它作为音乐的形式手段时才会有节奏。比如:海顿的“时钟”交响曲第二乐章,其中贯穿了一个模仿时钟运走的音型,而在这个音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个平稳的节奏型。音乐中的模仿有时候也可能超出形态或外表特征的范围,带有某种概括性的含意。比如:用声音模仿雷雨,并不是直接取雷声和雨声作为模仿的对象,而是把雷雨发作时可能产生的声音作一概括。比如,它一般比较沉重、暗淡、刺耳、节奏无规律、力度变化由弱及强等。如果是模仿鸟叫,首先要抓住小鸟纤细、柔美的音色,然后是鸟叫的节奏。比如布谷鸟的节奏就很有特点。此外还有力度,鸟叫一般很少凶狠,不会有巨大的力度,往往是温柔、可爱的,用弱小的力度比较合适。
音乐的音响与语言的表情音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舒伯特的歌曲《魔王》,作者通过对几个不同人物的言语表情音调的处理,叙述者——同情的,父亲——抚慰的,儿子——惊恐的,魔王——诱惑的,把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要充分注意到作曲家在运用语言的音调和节奏,根据音乐自身的规律对它进行艺术的把握和加工。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语言音调与声乐作品的关系的确十分密切,那么器乐作品是否也是如此呢?玛采尔曾对此做过论述:“器乐的旋律不受声乐发音的许多条件和困难的限制,也不受人声音域、呼吸量和其他特性的限制。但尽管器乐旋律具有许多特点,它们的规律性基本上仍然与人声的规律性相同。”“旋律的历史起源、旋律的实质本身也与人声歌唱的概念和作为生动表现音调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杨荫浏先生也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见解,他认为“从历史上看,声乐的发展曾经是器乐发展的先导,又是器乐发展的基础。历史上有无数器乐作品是从原有声乐作品上加工改编而来;有不少器乐种类曾通过为声乐服务的漫长过程而后逐渐脱离了声乐,形成其独立的器乐体系。”所以我们往往可以从器乐作品中找到歌唱性的旋律。特别是优秀的作品,它们的主题音乐往往是可以用声乐来演唱的。
四、 作为听赏者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音乐欣赏归根结底是欣赏者主体意识的活动
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经验渗入到欣赏对象中,因为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音乐会有不同有时甚至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感受。比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一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当钢琴独奏《少女的祈祷》主旋律响起的时候,有的同学感觉是欢快、轻巧,而有的同学却认为是悲伤、沉闷。那么,哪些同学是正确的?哪些同学又是错误的?相信我们的音乐教师不会做出“正确”或者“错误”的简单判断。上面已经提及,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思想感情、个性特征、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对于音乐的感受当然也会有较大差异。如同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所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在音乐欣赏中即使是同一乐曲、同一表演,不同的听众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当然,做为作曲家在写作品的时候有他们自己想要表现的意图,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提示来进行欣赏,但这一点不能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给欣赏者,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容许他们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不能停留在一般水平上的欣赏,而要上升到较高要求的鉴赏。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一项任务应是: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玛采尔.论旋律[M].音乐出版社,1958.
[2]杨荫浏.语言与音乐[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05级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