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阿甘正传》中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

来源:意榕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阿甘正传》中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

作者:侯倩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1期

摘要:西方后现代主义是一股兴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西方文化思潮。这股思潮深受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因而在许多后现代主义文艺作品中,解构主义的表现手法尤为突出。于1994年上映的美国影片《阿甘正传》就是一部极具后现代主义解构手法的代表影片。本文将从片中反传统英雄形象、反传统历史观的表现手法分析影片的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探讨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阿甘正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30-02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这段让许多人记忆犹新的经典台词出自电影《阿甘正传》。这部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于1994年制作的电影,一经上映便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第六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六项大奖。片中主人公阿甘虽然智商不高,却因其无数偶然的行为,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多个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该片将一个传统文化中的边缘人物置于诸多宏大历史实践的中心位置,这一略带喜剧效果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被认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的代表。 一、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 (一)什么是西方后现代主义

西方后现代主义简称“后现代主义”,是一股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西方文化思潮。由于在文化研究、建筑学、文学、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都对社会的“后现代”状况进行了描述,提出了自己的学科论述,因而“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概念。 在文化研究领域,“后现代主义”这一表述的运用开始于法国哲学家、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一书。在利奥塔看来,“所谓‘后现代’指的是西方社会出现的一种知识地位的危机,具体体现为‘宏大叙事’的怀疑以及‘宏大叙事合法机制的衰落。”也就是说,人们开始怀疑并抛弃传统文化中的话语框架,寻求一种自我声音的解放。在后现代主义中,社会的各种声音都得以呈现,没有所谓的“中心”话语和“边缘”话语,这是一种追求差异的多元性文化。而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关于“拟象”的文化。所谓“拟象”指原物的复制品。原物与复制品之间没有界限。鲍德里亚用“仿真”来描述这一过程,“并称仿真是‘在真实或原本缺席的情况下对真实模型的衍生,是一种超级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表征的世界里。任何形式的表征都可以被看作是对真实的再现,也可看作对真实的扭曲。到底哪个是真实我们无从知道,真实已经不存在了。我们所谓的真实,只是在某个话语机制下,形成的共识。后现代主义就是要打破这种共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位理论家对后现代主义的表述有着某种连续性。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也就是说,利奥塔说后现代主义是对传统话语机制的怀疑文化,那么为什么怀疑,怀疑的根源在哪,鲍德里亚进行了说明,就是超真实的原因。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以怎样的方式对传统文化机制进行怀疑的呢?上文中的戏说或夸张都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他们统一于一个大范围的表述。而这个词便是“解构”。 (二)什么是解构

解构主义是一种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哲学思想。它的理论奠基人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英语单词中“解构”(deconstruct)是由结构(construct)一词派生而来的。在文化研究领域,解构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文化分析方式。结构主义者认为社会是一个二元对立体,即强调非黑即白的理论,人类的生活文化是在固定规则下运行的,遵循着某种规律(结构)。结构主义的任务就是找出这种规律和结构。而解构主义者反对结构主义的这种“绝对”论。德里达认为,“意义的背后并不存在任何牢不可破的潜在结构。意义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中,而绝无固定的落脚处。只有在特定的话语体系和解读情境中,这种能指和所指的无尽漂泊才稍作停留。”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规律,也不存在所谓的二元对立结构。在德里达看来,是一种权利关系通过结构主义所言的“二元对立”方式传递统治阶级价值观,即他所说的“暴力层级”。解构主义的任务就是摧毁二元对立结构,揭示文本中的“暴力”真相。正如德里达所言:“(解构式)阅读必须始终将矛头对准被作者采用的语言和未被才用的语言之间,(解构式)阅读的使命就是揭穿文本中不可见之物的真面目。因此许多西方文化批评家认为德里达的解构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方法,是对‘绝对真理’、‘ 等级结构’的抨击。”这种解构方式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文化很多都是靠解构的方式得以呈现的。

以后现代主义电影为例,这些电影往往与常规作对,颠覆那些曾被强调的沉重历史感、崇高感、英雄感。以解构戏谑的方式对历史深度、真理、传统美学进行消解。并打破元话语叙事机制,以拼贴的方式将“经典”、“历史”串联起来,强调“去中心化”,反精英、反崇高、反逻辑,往往把一个社会非主流人物置于电影叙事的中心。本篇文章中讨论的《阿甘正传》也正是这样一部具有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的代表影片。 二、《阿甘正传》中的解构精神 (一)对传统英雄形象的解构

在传统的西方文化中,人们总是通过文学、戏剧或艺术作品不断地塑造着英雄形象。无论是早期希腊文化中“半神式”英雄,还是近代以来美国西部影片中强势勇猛的硬汉英雄,这些不计其数的英雄形象无一不是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者和代言人。归结起来,他们似乎总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即优点与于一身,智慧、勇猛、坚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是与违背传统道德的行为作不懈的斗争。这些英雄形象在不断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体现的同时,也不断地在人们心目中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强化。于是,现行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人们评判英雄的唯一标准。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我看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即现行的传统文化观价值观造就了现行的英雄。而所谓的“传统”也不过是统治阶级价值观凌驾与其他价值观的结果。正如巴尔特所言:“它包含了一整套观念与实践的意识形态,其功能在于积极推行统治阶级的利益与价值观,维护既存的社会权利结构。”要想冲破传统观的束缚,追求文化多元性,寻求自我解放,首先得塑造“反英雄” 形象。

“反英雄” 形象往往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边缘人物,是人们认为最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一群人。他们胆小怕事、也并非智商超群、往往有着某种道德、智力或是身体的缺陷。他们生活在社会最不受关注的角落,被人们所唾弃、鄙视。在电影《阿甘正传》的一开始,故事情节便表现为,因为主人公阿甘的智商只有75,所以被学校老师认为是“不正常”,不接受阿甘入学。这正说明影片的主人公是个在传统价值观下被藐视的边缘人物。但随后的情节又告诉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弱势人群却可以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阿甘的愚昧性颠覆着传统世界的英雄观。他不会勇敢地反抗同学的嘲笑,只是一味地跑着躲避大家。而这不停的跑却让他偶然地成为了橄榄球赛场的焦点。后来还“破格”进了大学,居然当上了橄榄球明星。影片开始了将这个边缘人物“中心化”的讲述。而后阿甘参加了越南战争却成为了万人称赞的越战英雄,受到总统接见。阿甘俨然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英雄。后现代主义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解构传统的方式,将传统进行颠覆,将英雄世俗化,让大家明白其实英雄是那么朴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少有传奇可言,表达反标准、反单一价值观的思想。

(二)对历史的解构

在传统历史观中,历史从来就不是个人的事,他往往是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事。历史的发展总是有着某种因果、逻辑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真实”。但是“历史”永远是现时的人对过去的概念。因而人们观念中的“真实历史”只是文本中的历史记录而已。在文化研究领域,文本不仅包括书籍之内的文字记录,还包括影像、声音等。这些文本作为知识的一部分与权利有着密切关系。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生产知识,知识始终是权利的武器,权利生产现实。”这句话道明了历史的深刻内涵。所谓历史也不过是统治阶级话语机制下,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文化表征。没有所谓的历史真实性与非真实性。要打破统治阶级的这种文化霸权,必须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历史观加以颠覆、消解。在后现代主义中,历史不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关于个人的一个接一个故事的拼贴。

电影《阿甘正传》借用电影特效技术,把战后美国的历史俨然变成了阿甘的个人故事。三K党出兵、全美橄榄球赛、民权运动、乔治·华莱士遇刺、越战、乒乓外交、水门事件等政治历史事件纷纷融入阿甘的生活,这样的个人经历让人们在赞叹其创意的同时,开始怀疑观念中历史的真实性。似乎那个智商只有75的阿甘才是历史的著作者。“猫王”普莱斯利著名的扭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动作原来是向腿疾的小阿甘学的?阿甘是乒乓球外交的功臣?“披头士”的约翰·列农在电视节目中向阿甘请教对中国的60年代现状的理解?阿甘在大学时,那不知周围发生什么事的表情竟出现在了乔治·华莱士反对种族隔离演说的历史影像中?肯尼迪总统接见全美橄榄球明星问大家感觉如何,作为成员之一的阿甘竟说自己想撒尿?尼克松抚慰越战英雄阿甘等人,这时电影画面接出切换为电影画框中的观众在看电视转播的情景,阿甘正在电视里褪下长裤给总统看自己的伤痕——阿甘个人历史的“真实感”被强化,而美国历史本文在玩笑的消解中显出某种“滑稽感”。影片一方面在对历史进行解构,一方面又对历史进行重新建构。这便是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的体现。 三、结语

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说:“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用不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如此局势将我们带回到虚无……”而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一种对现代主义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反思。它以解构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种种方面进行消解、颠覆。作为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代表的影片《阿甘正传》在娱乐性的面罩下对所谓英雄观进行戏谑、以高科技的电影技术将阿甘这个小人物至于众多历史影像中,对沉重的历史文本进行重新建构,让观众在真假历史之间游离,并开始对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进行反思。可以说,《阿甘正传》不仅是一部影片,更是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的推动者。

参考文献:

[1]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7,230,153-154. [2]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5,158.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