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时代世界华文教育发展大趋势

来源:意榕旅游网
新时代世界华文教育发展大趋势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贾益民作为一个华文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次新时代世界华文教育发展的主题,

长期以来也有一些思考,尤其是听了这两天的会,触动也非常大。我们也 通过今天的联合会的筹备会议,正式成立了全球华文教育联合会。好多专 家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项工作,那今天算是初步的尘埃落定,完

成了一份心愿,我感到非常激动,这次的成立有助于新时代世界华文教育

未来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我们现在确实处在了一个新时代。由于我们的联合会还没有正式成立,

也还没有正式注册,所以还不能开正式的成立大会,我们只能召开这样一

个研讨会。如今政府对社团的管理非常严格,在这种情况下,我便和董公、 周先生商量,召开一个新时代世界华文教育发展研讨会,以便重点研究探 讨新时代下世界华文教育怎么样发展的问题,为未来新时代下世界华文教

育发展出谋献策,谋划一下蓝图,预测一下未来的发展。所以说这次会议

确实是讨论研究了我们新时代世界华文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那么新时代华

文教育如何发展?各位专家学者的主题报告和讨论发言当中,实际上都谈 到了这些方面的一些内容,这也是我们这次会议所达成的一些基本的共识。

我将这些内容大致上概括为七个方面。第一,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新时代”。大家如今都有了一些共识,即要 认识新时代、树立新时代意识。**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做了一个报

告,提出了 “新时代”,现在“新时代”是一个最热的词。中国进入了新时 代,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

了新的挑战。新时代不仅仅是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也是世界进入了新时代。

我们的华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因此我们必须要适应这样的时代和发

新时代世界华文教育发展大趋势丨19展。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新时代是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所以必须要

考虑在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华文教育、华语文教育应该怎么做。其次, 新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无论是在华人华侨社会,还是在国际社 会,科技发展都会给中华语言文化传播带来变革和发展。这两天的会议涉

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曾志郎教授的脑神经科学问题、认知科学问题、我们

网络建设的问题、网络资源的开发问题。此外还有许多,包括网络资源,

唐风汉语总裁讲的一些智能教学发展,“互联网+”,等等。这个时代日新

月异,华语文教育、语言研究与教学必须要跟上这样一个高科技时代快速

发展的新形势。尽管世界充满了各种矛盾,这些矛盾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 战,例如经济的、政治的、文明冲突的,各个方面,但是我们也看到,邓

小平先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世界的主流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

用**主席的话进一步说,那就是现在世界处在了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新时代,所以中华语言文化传播、华语文教育如何来适应或者服务于世

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除此以

外,在全球化的发展条件下,我们看到当前的时代仍然是一个多元文化交

流融合、一个发展的时代,这个是大家在报告当中都提到的问题。我们的 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一定要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

明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和发展,这是适应人类新的文化生态或生命状态,

也是一种新的生命状态所需要的,在这一方面,中华语言文化传播、华语 文教育怎样做出贡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正处于应对多元挑战的一

个时代,多元的挑战来自方方面面,例如来自政治的或来自文化的。因此, 我们必须要有迎接多元挑战的精神准备以及学术的准备。今年我在《世界

汉语教学》第二期发表了一篇名为《新时代世界华文教育发展理念探讨》

的文章,文章提出了十大理念,第一个就是要树立“新时代”的这样一种

理念,如今华语文教育转型升级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调整,因此我们要谈

的第一点就是要认识新时代,要树立新时代意识。第二,这两天我们会议提出来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就是“大华语和大

华文教育”。我在《新时代世界华文教育发展理念探讨》一文中也提出了

“大华文教育”这样一个理念,这是我到华侨大学工作之后一直在提的“大 华文圈”。我们立足于华侨大学,思考着怎么样推动华文教育发展,并且整

合全校的资源来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我们的大发展面临着很多问20 |世界华文教学(第天辑)题。基于“大华语”的概念和时代背景,华文教育也要走向“大华语”,走

向“大华文教育”。在去年讨论大华语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提出华语可以分 成三个层面。一个是作为母语的华语,一个是作为民族语言的华语。除了

这两个之外,还有第三个层次就是世界华语的概念,即华语不仅是华人华 侨的,不仅是全球华人的,也是全世界的。我们要把华语当作一种世界语

言,在世界范围内来传播,来提升华语的世界地位和作用。华语文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走向“大华语”,人人学华语,只要

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学华语,而且要让他们学好华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

理念。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全球华语共同体,或者说华文教育的共 同体。教育部提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教育行动规划里面提出建 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共同体。去年我也提出,既然是世界范围内 人人学华语,我们便要面向世界传播中华语言文化,那么我们就有一个责

任共同体。华语的全球化,包括涉及的标准问题等,都在大华语这个概念

下和在大华文教育范畴当中,我们也将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相关的理论问题 和应用性的问题。第三,科技发展推动华语教育,这是一个大趋势,我们必须借助科技 发展来推动华语文教育的发展。传统的那一套理论或做法是远远不能实现

这一方面的,但传统的东西、优秀的东西我们不能丢,必须要坚持,必须 要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来研究那些未知的领域、理论问

题、知识问题等。比如智能文学的问题和网络平台的问题、语料库的使用,

还有各种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的建设。李劲松总裁的“唐风汉语”目前已

经在国内推广,在海外的推广也越来越多,包括人工智能问题、智能教学

问题,还有云计算、大数据、脑科学的探讨、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研究等。 这些问题,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个领域。第四,华语文教育必须要走向本土化,必须融入主流,这是新时代世

界华文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我们必须推动本土化的发展,推动华 文教育融入主流。本土化是融入主流的很重要的前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

标志,因为我们的教育如果还是局限在传统的华校办学模式和办学体系当

中是远远不足够的。美国AP课程的提出说明美国政府实际上已经把汉语教

学、华文教学纳入政府教育主流,我们必须要适应美国政府主流社会对汉

语教学的这种政策性的导向或引导。如果我们关起门来办学,最后会脱离

新时代世界华文教育发展大趋势丨21主流社会,没办法发展。何宝璋教授专门谈论了如何将本土化和文化主流

结合起来。比如说华文教师的培养问题,由“输血”到“造血”,要更多地

培养本土化的母语非华语的华文教师,这个是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2004年在暨南大学工作的时候就提出要建立 一个华文教育本科专业,在中国大学里面建立华文教育本科专业,专门面

向海外的华人华侨社会,鼓励他们来中国学习华文,学完以后就当作专业 的华文教师来培养。从2005年开始,暨大先办起来,2006年华大接着办起

来,一直到现在,这两所大学这两个专业招生500多人。国务院侨办给这些

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他们来之前一定要签协议,保证回去以后一定要从

事华文教育工作至少五年。如今这500多人都已经毕业,所以从2005到现

在,已经十多年了,规模由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当地

的华文教师,而且我们看到除了华裔华侨子弟之外,也有非华裔华侨子弟

进入这个行业,由“输血”到“造血”的发展,这个事件是推动本土化发

展、推动华文教育进入主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培养所在国公民气质的

华人,就要立足这样的出发点,这是融入主流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也是 本土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这里包括教师的本土化、教材的本土化、教

学的本土化(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测试等),这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原来

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是面向来华留学生建立的一套理论体系,从教材

建设到师资培养到教法体系等都是那一套理论体系,但是我们现在的要求

不一样,所以必须立足海外所在地区来进行人才培养。第五,就是关于转型发展与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问题,这是未来世界范 围内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家都谈到了怎么样转型发展,

实际上现在世界各国华文教育界、汉语教学界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当然目

前我们还没有明确的转向,转向的路径和转向的措施,以及转向之后的标

准体系的建设,仍然是新的课题。所以国务院侨办这些年提三化建设,就

是海外华文教育的标准化、正规化和专业化。三化建设实际上是为海外华

文教育的转型升级而提出的。为了实现三化,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07年我就提出来要进行海外华文教师资格证书认证,因为当时汉办对外

汉语证书认证停止了,但是华文教师需要进行海外华文教师资格证书认证,

所以当时国务院侨办给了我10万块钱,让我来做这个课题,整套的方案出

来获领导赞同后,文化司就予以了立项。我离开暨南大学后,邵宜院长他22 |世界华文教学(第天辑)们就接着再做,如今这个项目已经完成了,评测、考试、培训等工作已经 推进,即华文教师资格证书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除此以外,就是华文水平

测试问题,因为多年来,华文教育界最初的汉语水平考试就是面向来华留 学生的,后来推展到全世界以后,主要还是面向主流社会,而且是面向成

人的,而华文教育大部分的教学对象是华裔青少年,充其量就是十五六岁,

大部分是12岁以下的小学生。这些人的华语文水平怎样来检测,怎样通过

检测来树立一些标准等,都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务院侨办就此立项,

邵宜院长他们成立了一个团队,他们的测试标准体系已经经过专家验收, 只待具体实施。这里面涉及一些转型升级的问题,涉及体系化建设的标准

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我觉得还是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怎么样转型?如何转变普及教育和经营教育的关系?这都是需要进一步思 考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有的提出来叫职场教育,这都有

一些不同的概念,但是基础教育,陆俭明先生也强调,基础教育就是基础

语言教育,语言文化教育这一部分还是最重要的。随着现在“一带一路”

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走出去,现在对职业汉语或专业汉语的需求日益 增加。比如高铁走出去以后,确实需要一系列高铁服务人员、高铁维护的 技术性人员,比如港口码头的建设需要很多技术人员,还有建高楼大厦、

建桥的工程技术人员,因为中方的企业走出去以后,需要当地一大批这样

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他们需要懂得汉语来和中方的管理人员、技术人 员去进一步沟通,包括以后的长期的合作都需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究

竟怎么样来适合这种职业发展的需要,或者适合就业的需要,培养汉语人

才,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所以李劲松总裁在泰国开办的学校、编写

的教材非常受欢迎,很多人在网上注册学习。第六,要多元整合,融合发展。这是这两天的会议当中,大家普遍提

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资源的整合、融合的问题。资源是多方面的,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社会资源、网络的资源和传统的资源等,各个方面 资源如何整合、如何融合发展也是值得探讨的。崔希亮教授提出华语文教

育和汉语国际教育的融合的问题以及华语文教育与所在国社会发展的融合

的问题。所以说,我们不能就华语文教育界来谈华语教育,华语文教育必 须适应所在国所在地区,适应所在国华人华侨社会,包括主流社会经济发

展的需求。一个国家的政府,允许教汉语,支持教汉语、教华语文,支持

新时代世界华文教育发展大趋势丨23人才培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社会发展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对

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好处,有助于他们开展对华的经贸往来,或者

说经济合作、科技合作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所以

我们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如何服务于他们,服务于这种社会的发展,要与当

地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到社会、所

在地区政府方方面面的支持。那么华语文教育如何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结

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服务于世界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互鉴共荣的发展的 需求?华文教育如何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如何借助产业的技术力量、人力

资源等推动华语文教育的发展?这些问题还与融合发展息息相关。在未来, 还是要吸收一些像“唐风汉语”这种与华语文教育、中华文化传播相关的

一些产业或者企业团体。因为教育界自身的力量有限,在资金、技术力量

方面有限,人力资源也有限。这种多元整合、多元融合发展是未来华语文

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趋势,也是一个必然的要求。第七,必须大力促进华语文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这是华语文 教育内在发展的一种需要。崔希亮校长提出华文教育专业充其量是个三级

学科,三级学科在学科领域里面没有多少学科地位,也没有多少专业地位。

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国内那么多大学开办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专业? 1998年国内大学扩招的时候,汉语国际教育还叫对外汉语,这

已经涉及一个关键词“对外”,招生涉外容易分配,所以很多大学尽管一个

留学生都没有,汉语教育里面也开设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笔者去到这些

学校评估的时候,一个留学生都没有,这一专业的学生怎么实习,校方也

搞不清楚。这一专业课程设置与中文系的课程差不多,就是加入一门对外

汉语教学概论,或者再加入二语习得、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一些课程。如 果这样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远远不够的。1994年笔者做暨南大学华文

教育发展规划时,做了6万多字的发展规划,包括系所的设置、本科专业的

设置等,但当时没有气候,所以没有实现。1995年笔者发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提出华文教育必须当作一门学科来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仍然是

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专业怎样定位?学科怎样定位?学科专业发展

的目标是什么?都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除此以外,如何体现我们

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尤其是其不可替代性,也非常重要。要让社会都 了解这个学科,知道这个专业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世界所做出的24 |世界华文教学(第六辑)击卜贝献。因此我有感而发,顺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我的观点不一定全面,也 不一定对,提出来是和大家作为一种交流。处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我们应

该有信心、有志气、有决心来更好地推动世界范围内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者简介贾益民 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主

要研究方向为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麻教育等。[ymj@ hqu. edu. 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