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联的欣赏与写作

来源:意榕旅游网


对联的欣赏与写作

授课教师:福州十八中 周华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过程与方法:掌握拟写对联方法,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拟写对联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导语:

二、复习有关对联的知识(学生自由谈)(多媒体展示)

三、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句式一致,节奏相协。

(5)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教师总结:“五讲”: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句意讲和谐

四、对联的内容特点:

(1)正对 (2)反对 (3)串对

[设计说明]:

通过上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基本上掌握了对联的基础知识,师生一起收集、鉴赏了古今名联、趣联和福州地区的风景名胜对联。本环节的设计是对对联知识的复习回顾,为下一个环节“拟写对联”热身。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3、拟写对联的方法(教师讲解)

顾名思义,对联就是要“对”和“联”。

(1)所谓的“对”就是要“平仄相对”、“词性相对”;

(2)所谓的“联”就是要联系、联想。

对联拟写的方法一:联想法

1、相似联想:

2、相对联想:

3、相关联想:

采用联想法拟写对联,不能孤立地从单个词语上去进行联想,应着眼于整体把握,既要考虑上下联词语的关联性,也要注意上下联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粘连性。要充分发挥联想,调动知识积累,先初步拟出大致意思,然后根据对联要求调整结构,润色词语。

1、先找出近义词或反义词,先中心词后修饰语,先实词后虚词。

例如:(教师讲解)

拳 打 南 山 猛 虎 孙 行 者

脚 踢 北 海 蛟 龙 祖 冲 之

名 动 方位词 名 形 名 名 动 虚

2、“联想法”应以“拆合法”为基础。拆合法是一种对对联的最好用的方法。即把一句按基本节奏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再把分别对出的词语组合成一句。如“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

[实战演练]

①冬去山清水秀, 。

②祖国江山好, 。

③万里长城乃华夏智慧结晶, 。

对联拟写的方法二:化用法

也就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言或者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方法。是对对子中难度最大的一种。

(1)诗文化用法。

例如:惠风知心长有意,好雨润物细无声。

(2)典故化用法。即化用古代典故,更含蓄深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自勉 )

对联拟写的方法三:集句法

集句成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也就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歌赋中分别选取几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

例如1、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

种桑长江边(陶渊明《拟古 其九》)

2、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渭城曲》)

与尔同消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实战演练]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李白《望天门山》)

。(李煜《虞美人》)

②执手相看泪眼(柳永《雨霖铃》)

(李煜《相见欢》)

③举杯邀明月(李白《月下独酌》)

(苏轼《水调歌头》)

课堂作业:

①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相思,(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声声慢》)

② ,(杜甫《蜀相》)

一番晤对古今情。(诸葛亮《隆中对》)

③赤壁泛舟,抚今追昔,客人抒发无限感慨,

(苏轼《赤壁赋》)

④福州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现有一下联,征集上联

茉莉飘香香满美好家园。

⑤学校正在营造文明、温馨、和谐校园,以体现人文关怀。有一佳句现在向同学征集下联。

上联:沐浴晨风,想想今天该怎样努力

⑥影视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除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外,也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我

们的思考,请根据影视特点,拟写一副对联

⑦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今有一佳句向向同学征集上联。

下联: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享人类和平。

课后作业:

1、自拟一副对联,要求在上下联中嵌入自己的名字。

2、请你从“奉献”“立志”“恒心”等词语中任选一个作为话题,写一副自勉联,不超过20字。

话题:奉献、立志、恒心。

设计说明:

教师通过对拟写对联方法的讲解,具体例子的分析,突出这节课的重点,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拆合法”和“联想法”来拟写对联;同时,让学生学会用“集句法”来拟写对联,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课文,又训练了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通过学生的课堂练习,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转化为能力,突破这节课的难点。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