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
“十一五”末期,上海市中小幼学生数逐年增加,教育均衡越来越受关注。闵行、杨浦、普陀、长宁等区的新优质学校已形成区域推进的态势。一所所身边好学校给孩子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升学率高的学校?大家挤破头想进去的人气学校?还是无论家住得多远,也要让孩子们大清早就赶去读的学校?
在上海,从2011年开始,一批新优质学校的建立,使得大家对于“好学校”有了不一样的解读--好学校就是能够让孩子们快乐健康地完善自己的学校,好学校就是能够回归教育本源的地方。
在好学校里,孩子不一定是第一,但一定被看作是唯一;“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弱势学校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叫响自己的教育理念。
通过新优质学校工程的推动,让好的学校更多,让近的学校更好--上海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的目标。
上海的新优质学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当属2009年。
这一年,上海首次参加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的PISA测试。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学生在科学、阅读、数学素养三大测试项目中均获世界第一。
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后来接受采访时说,正是通过PISA测试,人们发现了这些名
不见经传的学校的精彩--这些学校不挑选生源、不争抢排名、不集聚资源,却同样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也促使我们形成了一把新的衡量优质学校的尺子”。
2011年,上海启动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重点研究并推广一批不太受关注却赢得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认可的学校。至今,上海已有43所学校列入新优质学校项目。
让差学校变好,让好学校更好
尽管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同,但只要他走进学校,就能够促进其内心世界的发展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当他走出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能够充满自信,这就是一所优质的学校。
上海正在推进的“新优质学校”,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回归教育原点--真正关注人的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这是对人作为生命个体的重新打量和深度审视。
新优质学校项目中的43所学校,之所以称之为“新”,首先在于它们的起点“新”。
在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眼里,“新优质学校”有三个特别之处--“不挑选学生,不争抢排名,没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凡是对口的学生都优先满足他们的就读需求。
由此就产生了第二个“新”--目标“新”。从这些学校打出的办学口号中,人们就能有直接的感受。
虹口实验学校倡导“把百姓的孩子高高举起”,江宁学校提出“不一定第一,但绝对唯
一”,这些学校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各自的学习起跑线,并依据这样的起跑线在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杨浦区上理工附小提出“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闵行区平南小学提出“一个都不放弃,把每个都教好”……这些学校虽然基础弱,底子薄,但都突显出把公平和均衡的思想融合到自己的办学理念中的想法。这些学校要前进,迈入优质,必须走一条跨越式的创新之路。
第三个“新”,即学校发展的途径“新”。当前宏观的改革背景,特别是课程教材改革启迪了新优质学校的改革智慧。黄浦区瞿溪路小学坚持课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启新小学从适合学生出发,改革教材内容,让教学适合学生。
为了不让烙大饼师傅孩子的作业本上弥漫油烟味,柳营路小学在放学后为孩子们开放教室;为了培养建筑工人子女的学习习惯,瞿溪路小学设计开发了81个“好习惯课程”;为了吸引更多社区高知家庭子弟进学校,上海实验学校东校设立家长委员会,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
在普陀区洵阳路小学,1998年朱乃楣上任校长时发现,50%的家庭没有普及电脑、学校教师来自5所被合并的学校、八成学生家长不是高学历……如今,学校已经形成了“每个孩子都会吹口琴”的特色教育,构建了每个年龄段都有主题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50门校本课程……
朱乃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棚户区,我们办学的宗旨就是在不增加学生家庭负担的前提下,为每个孩子寻找健康成长的阳光。”
15年前,平南小学校长张小娟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学校地处城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了六成多,有的内容教师反复教5遍也教不会……于是,学校从艺术课程入手,鼓励教师
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现在,平南小学的校本课程已从口琴单项拓展为围棋、网球,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来校看到孩子的进步,都会激动地握住老师的手,久久不放。
新优质学校缓解了择校风
择校在中国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择校风”从中学蔓延到小学甚至蔓延到幼儿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是,随着新优质学校项目的推出,择校风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尹后庆介绍,在现实生活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确实存在差异,当人们普遍认同教育能改变命运时,教育发展的差异性与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普遍性和迫切性之间的矛盾就会凸现。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过度择校,乃至进一步反映为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密切的关注。
新优质学校推出的宗旨就是“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业进步和精神成长”,这也是政府遵循教育规律,关切民生需求,有效缓解过度择校问题的积极作为。
从2011年上海开始推行新优质学校建设以后,这一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转出去的学生回来了
杨浦区三门中学,很长时间以来,这里一直是生源流出严重的学校。不过,2011年三门中学跻身首批新优质学校后,这所学校很快成为了周边居民眼中的“香饽饽”,甚至还出现了“择校生”回流的现象:
不少原先一心为孩子选择民办初中的本地家长也开始将三门中学列入了孩子“择校”的范围,甚至一些尚未上小学的孩子家长也开始到三门中学来“考察”。
上海市三门中学校长刘尚斌校长的办学理念“让差的学生变好,让好的学生更好”,深得周边学生家长之心。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快乐健康成长,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希望从三门中学走出的学生都成为“会知识、会生活、能做事、能生存”的人。
艺术教育帮助学生人格塑造
闸北区是外来人口比较多的地区,过去也是“超级学校”和“薄弱学校”对比最强烈的地区之一。“超级学校”,甚至连幼儿园都要通宵排队才能报上名,好的小学、中学可以达到百里挑一的生源,而薄弱的学校则常常是开学没多久就有一批批的学生转出,尤其是本地的孩子更是如此。
跻身新优质学校的闸北实验中学,也成为爱艺术的孩子最爱选的学校之一。闸北区实验中学非常注重美育,要求学生“七会一特长”——“人人会唱、会跳、会画、会演讲、会一种乐器、会写一手好字、会动手制作,并使其中一项成为自己的特长”。学校还开设了艺术类拓展型课程,如陶艺、素描、漆画、版画、舞蹈、合唱、民乐等课程。校长李广金认为,学校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塑造,将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之中,追求“以美育人人更美”。
重归“快乐”,薄弱学校PK名小学
浦东芳芯路上的华林小学过去从未在与浦东某著名小学的PK中获胜。自从被列入新优
质学校的发展名单后,学校开始追求特色发展,锁定校园戏剧作为其重要办学特色。除了戏剧社团的戏剧排演,学校把戏剧元素贯穿到课堂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课本剧表演,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体验生活,学习课本知识。
这样的“快乐教育”氛围,使得周边本来一心要报考著名的民办小学的家长们纷纷“回流”。
孩子的家园吸引了海归家长
目前,长宁区已建有开元学校、绿苑小学等一批新优质学校。其中,绿苑小学也是变化很明显的一所学校。这所小学过去一度是择校大潮中的“失败者”,在大多数周边居民眼里,它是“最后的选择”。但是建设新优质学校以后,校长袁晓敏紧抓特色,将学校建成孩子们喜欢的温暖家园,为小一新生开设“开心乐园”,暑假为孩子们布置开心农场,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能够感受到快乐。而每天中午的阅读和早晨45分钟的操场运动是学校每天雷打不动的安排。学校现在不仅成为周边居民爱送孩子来的地方,甚至也吸引了一批海归子女。在校长和老师们的眼里,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自主教育——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想学、自己爱学。这是我们的目标。
松江仓桥学校:课堂内外的健康心理学
仓桥学校地处松江区的城乡结合部,学校依托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将健康心理学的精神实质逐步渗透在多个办学领域。以“悦纳每个孩子”为理念,从和谐关系入手,关注学生的发展转折期,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让学校成为孩子的幸福家园。
1989年一部分大龄学困生滞留在小学里(留级后遗症),长期处在边缘状态中的他们
令老师头疼;但他们内心却十分柔弱、敏感。由此引发了学校老师们的思考,应该让学校适合孩子的发展,于是课题《对大年龄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应运而生。而《农村小学心理辅导模式》课题的研究成果被推广,和谐关系作为基本路径得到肯定。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课题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课堂教学中。2002年学校由原仓桥小学与仓桥中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九年,是学生知识摇篮期、身体成长快速期、心理发展的黄金期。诸多心理问题提早出现,学校开始针对发展转折期的心理问题展开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渡过“幼小”、“小初”、“初高”三大转折期?该研究成果不仅探索出了学校适合孩子发展的策略方法,更坚定了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发展新思维。
多年来,只要是符合本区域就学要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管是怎样的孩子,都坚持学校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办学理念,从不找任何理由放弃一个孩子。学校在不断地坚守、坚持中赢得了社会声誉。现在,这里已然成为孩子的幸福家园。许多孩子经转学来到这里,找回了自信,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轨道。
上理工附小:给每一个生命不一样的精彩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在周边居民的心目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对每一个孩子发展的重视和尊重。学校让家长和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成为学校对老师考量的重要参考标准,并且老师善于从孩子们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中发掘适合他们的课程,使得上理工附小从原先的一所薄弱学校成为现在的特色发展“名校”。
从2000年左右开始,上理工附小就与周边6所学校一直在不断拆并整合,优质师资和生源都在陆续流失。2006年8月,学校重建更名。学校请教育咨询公司做了《学校诊断调研》,最终所有老师形成共识:要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不一样的精彩。随后学校引入了“家长、学生满意度调研”。最近一次的“满意度调研”显示,学生满意度达到96.8%。而
那些过去习惯了居高临下对待学生、跟不上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师,也与大家渐行渐远。现在,学校研发课程——《男孩女孩》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1年9月,这一课程成了全国首套小学性别教育实验教材。
性别教育课程的成功启发了更多的教师——原来课程源自学生,学生的更多需求,成为更多教师开发课程的动力。至今学校已经开发了可供学生选择的83门拓展型课程科目。不少课程被列为上海市的重点研究课题。
基地附中:“自适应教学”使教与学焕发生机
建于1996年的闵行区基地附中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学校开展的“自适应”教学改革实验,让教师、学生在日益变化的教学环境中自我调整与相互适应,最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的本质是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闵行区基地附中的“自适应”教学实验,就是要激发老师、学生的内在潜力,不是被动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现在学生的作业量得到有效控制,作业的质量明显上升。减负增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不同学生创设激发潜力,发挥特长的机会。在读懂学生的前提下,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活。目前,以数学课为代表的一批优质课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成为学生课后谈论最多的话题。兴趣的提升源自于学习的进步以及学习自信心的提升,学生们可以享受学习进步以及学习自信所带来的乐趣。
天山初级中学:从老师只会苦干到健康课堂
2003年前,天山初级中学一直是长宁区一所较为薄弱的学校,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生源质量,都位于全区后列。2004年,学校更名为“天山初级中学”,搬进了新校舍。为了让成绩不再在区里垫底,老师们加班加点,舍不得下课,舍不得放学……然而,学生眼镜多了,体质下降了,师生关系紧张了,效果却并不见佳。
2006年,学校经过细致的调查发现,教师整体有苦干精神,但专业追求目标不高,在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问卷”中,对于“您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的最主要因素”这一问题,回答“教研组活动”的仅占4%,排在最后。
学校意识到师资队伍状况是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决定,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内在成长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学校研究教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且提出了“创建健康课堂”的研究,以课堂为立足点,研究如何创设健康和谐、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教与学活动的改变,形成了健康向上的师生关系。现在的天山初级中学从薄弱学校成了周边的热门学校。
上海市新优质学校已达43所
黄浦区
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
黄浦学校
瞿溪路小学
巨鹿路一小
徐汇区
徐汇教院附属实验中学
徐汇区启新小学
上海师范大学附中附属龙华中学
静安区
静安区培明中学
静安区陈鹤琴小学
长宁区
长宁区开元学校
长宁区天山初级中学
长宁区绿苑小学
虹口区
虹口实验学校
虹口区柳营路小学
普陀区
普陀区江宁学校
普陀区洛川学校
普陀区洵阳路小学
闸北区
闸北实验中学
闸北区永和小学
杨浦区
杨浦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杨浦区三门中学
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三灶学校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浦东新区华林小学
浦东新区罗山中学
宝山区
宝山区高境四中
宝钢新世纪学校
闵行区
闵行区平南小学
闵行区基地附中
闵行四中
闵行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松江区
松江区仓桥学校
松江区泗泾二小
嘉定区
嘉定区清水路小学
嘉定区迎园中学
崇明县
崇明县明珠小学
崇明县东门中学
奉贤区
奉贤区弘文学校
奉贤区教院附小
青浦区
青浦区徐泾小学
青浦区崧泽学校
金山区
金山区石化五小
金山区西林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