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特色民族资源对桂林旅游业的影响
作者:邵亚蕾 郑瑛 周伊莎 农金连 陈泳宏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6期
摘要:桂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在探究桂林少数民族文化对桂林旅游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深度开发特色民族旅游资源,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本文根据桂林旅游业在特色民族资源方面的开发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对桂林旅游业在特色民族资源方面的开发提出合理性建议,促进桂林旅游业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可以相互促进,互相交融,共筑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关键词:民族资源;旅游;桂林
自1995年中国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风情民俗旅游活动以后,特色民族资源已经成为各地重点开发的对象。众所周知,桂林是一个有着较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特色民族资源,并且根据我们实地调研的结果来看,选择到桂林旅游的人大多是被桂林的山水吸引,儿时的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深入人心。但他们对当地民族的特色文化知之甚少,游客们觉得桂林的少数民族资源开发不够,希望可以从衣,食,住,行上亲身体验其民风民俗,了解其文化。
如今,尽管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族特殊资源,但对于特色民族资源的产业化开發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我国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已遭遇瓶颈。
民族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例如,广西忻城县的莫氏土司衙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广西更是绝无仅有。近年来,《合浦珠还》、《刘三姐》等影视作品,均为以此地作为外景地之一,故广为人知。我们初步建立了民族旅游产品理论模型,根据桂林旅游政务网调查统计资料折算所得出的截止2017年4月13日桂林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情况表,此表显示出桂林市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同比上年缓慢增长,最高为23.2%,最低是-1.9%,总体为下降趋势。尤其是星级宾馆数、星级旅游景点数为负增长。这意味着游客人数的增多并不能使旅游收入获得显著提高,人们大部分花费在交通、饮食等方面,而真正花费在旅游上面的并不多。
为了能够更严谨的探究特色民族资源对桂林旅游业的影响,我们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来桂林旅游的游客进行调查,发现来桂林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是老年人居多,其次是中年人,他们对桂林的印象来源于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旅行社宣传以及口口相传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对桂林的美誉。但正是因为句话,游客们来旅游的目的大多为参观山水风景,如桂林著名的“三山两洞一条江”,因此削弱了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像“印象刘三姐”、猫儿山、龙脊梯田等都是含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景色。而且数据显示,游客对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知道的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较少,他们也很渴望体验与了解少数民族的住宿、饮食和生活习惯,因此开发特色民族资源,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对桂林旅游业的发展犹为重要。
总而言之,对于桂林这个特色旅游城市来说,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进行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既满足了人们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好奇,也适应了现代旅游业的需求。但是现在桂林特色民族资源的开发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人数将会大大增加,所以桂林旅游业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把握好所独有民族特色资源,充分准备好迎接旅游高潮的到来,提高在同类城市中的竞争力。
首先,要对桂林所拥有的的特色民族资源进行全面且具有专业性的考察,做好调研报告,明确其在桂林旅游业发展中的市场定位,然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加强对少数民资地区旅游开发的宏观调控,制定好合理有效的开发步骤,以便于高效的开展工作。
其次,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游玩的质量,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风景欣赏,而是希望可以感受的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所以在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区域的同时,也可以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聚焦点,运用电脑、报纸、电视、宣传单、影视专题片等进行少数民族形象的宣传,吸引游客来体验独特的饮食、住宿与生活习惯,加深对少数民族的了解。
最后,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尊重与继承,不能为了商业目的而进行大肆开发和随意编造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项目,而应该打造特色品牌,例如重庆火锅、北京烤鸭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标志,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业的开发中过程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力争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继承与文化旅游的共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