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研究 田玎玎 (武汉理工大学摘要湖北・武汉430070) 研究汽车座椅和人体生理特性.让秉客在秉坐过程中减少疲劳.提高舒适度和安全性。通过对人体生理特性、 汽车座椅的善本尺寸、安全和舒适相关特性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得出汽车座椅设计的参考性理论.得到了汽车座椅设 计在尺寸设计、舒适度和安全性方面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汽车座椅人机工程学舒适度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O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汽车作为 现代生活必备的工具之一,也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人们在追 求汽车方便。快捷的同时,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也被人们所追 求。座椅作为连接人与汽车的桥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人体坐姿生理特性分析 1.1坐姿时脊柱的形态 人处在坐姿状态时,身体主要是靠脊柱、盆骨、腿和脚支 撑。脊柱位于人体的背部中央,是人体的主要支撑。人处于不 同的坐姿,脊柱的形态也会不同。只有座椅的结构和尺寸设计 使驾驶员的脊柱形态接近于正常自然形态时,才会减少腰椎以 及腰背部肌肉的负荷,防止驾驶疲劳的发生。 1.2座垫上的体压分布 根据人体组织的解剖学特性,坐骨结节处是人体最耐受压 力的部位,适合承重,而大腿下靠近表面处因有下肢主动脉分 布,承担过量压力会影响血液循环,故不宜承受重压。因此,座 垫上的压力分布,应根据臀部不同部位承受不同压力的原则来 分配,即在坐骨处承受压力最大,白大腿部位时承受压力降至 最低,这就是座垫设计的压力分布不均匀原则。 2人体对车内振动反应 研究表明,人体最敏感的频率范围,纵向振动为4~8Hz, 横向振动为1~2Hz。外界振动频率接近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 时,会产生共振,振幅迅速增大,此时会引起器官剧烈的生理反 应。 另外人体在振动环境中会加速疲劳的产生。而当振动环 境中的振动特性处于人体神经系统的敏感区域时,这种刺激会 传入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的持续兴奋。当刺激达到一 定限度时,皮质细胞的工作强度将会减弱,疲劳会加速产生,工 作效率明显下降。 3座椅舒适性 3.1静态舒适性 座椅的静态舒适性设计须考虑的因素很多,可以概括为以 下基本原则:座椅的形式和尺度与其功用有关;座椅的尺度必 须根据人体测量学的数据确定;座椅可适当调节,以满足坐姿 的变换;座椅所使用的材料应满足人体的舒适性;座椅的位置 要与其作业空间相协调。便于人员作业。 3.2动态舒适性 座椅的动态舒适性主要与其振动特性有关。行驶中车辆 的随机振动和车辆本身的机械振动是引起驾驶疲劳的主要原 因。汽车行驶过程中,人员会受到纵向,横向及垂直三个方向 上的线振动以及角振动,其中,以垂直振动和绕纵,横纵标轴的 108 l 2014年2(上)・电脑避 角振动的影响较大。振动通过座椅传递到人体的臀部,后背 部,从而引起全身性振动。因此,在设计汽车座椅时应尽量避 免人体敏感区的振动。 在座椅设计可采取的措施为:减小座椅共振频率,降低对 人体最有影响的高频区;降低共振时的振动传递效率:降低座 椅1O}Iz附近的振动传递率,以减轻弹簧以下的共振影响和减 少来自座椅靠背的高频振动;把路面一轮胎、减震悬挂、庵椅一 人三者看作_个整体大动力学系统,寻求在各种路面卜,乘员 不易疲劳的最优结构。 4汽车座椅的安全性 汽车座椅的安全性,是指座椅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牛,并 : 事故发生时有效减轻乘员所受伤害的能力。根据座椅在碰撞 事故发生时和发生后对减轻乘员伤害程度的不同作用,可以将 座椅的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个方面。 4.1汽车座椅的主动安全性 座椅的主动安全性是指座椅能够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的 能力。驾驶员视野、驾驶员定位以及其它汽车控制系统功能的 发挥,以及这些系统之间的配合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座椅的 主动安全性。与此同时,座椅的舒适性和主动安全性有关,舒 适的座椅可以为驾驶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心情愉 快、精力集中,从而有效地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汽车的主 动安全性。 4.2汽车座椅的被动安全性 座椅的被动安全性是指汽车发生丁交通事故后,能够对车 内人员进行保护,避免其发生伤害或使伤害降 最低程度的性 能。一个好的汽车座椅要能够减轻驾驶员及乘员的疲劳来满 足主动安全性要求,更要有足够高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以便- 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一起对乘员定位的同时缓和碰撞的强度.使 乘员的损伤达到最小。在加强座椅结构本身吸能性的 时,人 们开始研究把安全气囊安装在座椅靠背侧面,为乘员提供安全 保护。这种带有安全气囊的座椅已经开始应用在各种高档轿 车中。 5结语 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对汽车座椅的基本尺寸,结构, 以及其他特性进行优化的设计,使驾驶座椅具有良好舒适性和 安全性。 参考文献 【I】杜予学.汽车人机工程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 肖生发.汽车工程概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 【3】朱序璋.人机工程学.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