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教育CEPE 2010年第16期总第167期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0.16.006 教师走出对学生“赏识过度”误区的探讨 缪素华 摘要:赏识教育要求教师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学生,发现学生的潜能,唤起 学生的自信,扬起学生的激情。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其自我欣赏、 自我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符合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但是时下的赏识教育好像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反而使孩子变得浮躁、虚荣、 自负、骄傲、脆弱,赏识教育进入了一个误区:“赏识过 ’。 关键词:赏识教育;赏识过度;赏识有度;批评教育 作者简介:缪素华(1978--),女,江苏泰州人,江苏省姜堰中学政治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政治教学。(江苏 姜堰225500) 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 地展开,它要求打破教师独占讲台演“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格局, 二 推行赏识教育容易陷入的误区 、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健康人格、 强调将学生请上台,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崇拜学生,以激发 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其自我欣赏、自我发展具有较强 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这就是时下提倡的赏识教育。 的现实意义。但新生事物的成长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正是基于这种考量、出于这种理解,表扬、鼓励代替了批评、指责, 有些老师、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学生只 成为了时下课堂上流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表扬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甚至出现有些老师谈“惩”色 、新课程改革中的赏识教育 变,对学生一味地表扬、夸张地赞赏,对于缺点却轻描淡写甚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常常抱着“恨铁不 至只字不提。于是很多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倾向,只要学生 成刚”的心态,动辄对学生严加斥责,大肆批评,因而课堂上 回答问题,无论质量如何只要开了口,教师一律是“好”、“很好”、 常常会出现教师“大动肝火”,学生“宁死不屈”的尴尬局面。 “棒”、“真棒”以示表扬和鼓励。于是课堂上“棒极了”、“太好 古语虽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殊不知,良药 了”此起彼伏,“好”声一片,一堂课下来,学生备受赞扬,虚 若是苦得让人难以入口,功效从何而来?忠言若是逆得进不了 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坚持正面引 耳朵,何来效用?且这种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的教育 导,这本没有错,但是一节课上如果处处都是“你真棒”、“你真 方式只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其他功效 好”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的方式变成一种表扬公式,就会 怕是不大。 令人心生疑窦:这样的表扬鼓励究竟能有多大作用?无论学生对 新课程教育不一样,它倡导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一赏识 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教师的表扬,久而久之,他们还会 教育。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 在乎表扬吗?这种肤浅的表扬会不会使他们变得浮躁,对表扬 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要求通过赏识重塑 的功利性产生依赖,导致没了鼓励,缺了表扬,他们就不再积 孩子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培养其创造 极主动地去学习?这种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的教育会不会让他们变 性思维,使其最终走向成功。“哪怕学生只有—点点成绩,就要 得脆弱不耐挫折?这种无节制的廉价表扬会不会养成孩子虚荣、 表扬;只要有一小点进步,也要鼓励。”以表扬促学习,以鼓励 自负、骄傲的心理?——这种种的疑虑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的 促发展,这是赏识教育的核心。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 教育话题:赏识教育是不是就是一种简单的表扬教育,赏识教 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 育是不是就不再需要批评教育了? 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 三、教师走出对学生“赏识过度”误区的对策 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 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 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停 。 赏识教育,其关键在于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对每名学生的成 赏识能催人奋进,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 长都抱有坚定、乐观的态度,所关涉的是刷新教育理念的大问 学生—旦受到了赏识,无论对于眼前的学习还是日后的长久发展, 题,是传统的师生、亲子关系的重新定位,它能增强孩子的进 都是大有裨益的。无论多么顽皮的学生,无论多么冷漠的学生, 取心和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总体要 其内心深处都非常渴望被别人赏识。赏识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 求。但它绝不是仅仅拘泥于表面化的表扬,因为简单肤浅的表 功的快乐,而这种情感因素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赏识是孩子 扬往往说明孩子做了让人满意的具体事情,而赏识则是要从本 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质上信任和看得起孩子,通过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 赏识教育势在必行。 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找到“我能行”的成就感。对学生而言,一 回 CEPE中国电力教育 丽 味的表扬起到鼓励的作用十分有限,尤其是教师课堂上不假思 丁不停地为其浇灌、施肥、剪枝和除虫。如果我们把表扬、鼓 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的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 励、赏识当作施肥浇水,那么,批评乃至惩罚就是剪枝、除虫。 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课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进行批评,可以培养他 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 质。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不作有主观倾向性的评价是 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但是,赞赏也应该有个“度”,千万不可 对的,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 滥用,如果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样的赞 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对于学生出 赏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超值的廉价的嘉奖会让学生产 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 生一种惰性和依赖性,这种夸奖越多,孩子就越依赖于大人们 力的方向,才能让其明辨是非,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认识 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从而 自己的错误并予以改正,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 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是非判断标准的掌握变得模糊和混乱。同 时过度肤浅的表扬会剥夺学生未来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 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毫不费力就能受到父母和 老师廉价表扬的孩子,他们步入社会后在遇到很多的失望和挫 折时,其心理感觉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会造成他们人生道路上的 巨大障碍,与此同时也会因为早期缺少必要的挫折教育而使他 们缺乏应付社会上是是非非的心理承受力,反而更加重他们的 挫折感。总之过度肤浅的表扬,必然会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 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我们的赏识应着眼于学生的劳动和努力,要有深度和力度,而 决不应该是只停留在表面的那种肤浅而简单的表扬。 同时赏识教育也并不排斥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 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 负责任的教育。人的成长需要多种营养,既要有顺境中的发展, 也需要逆境中的磨炼。有旬古话说:不摔跤,长不大。相对来 说,勇于面对困难,知难而进,更能让人走向成熟。仅靠赏识 教育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相反还容易使孩子的心理走入误区。 让孩子正确面对困难,真正解决困难,就要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度。 事实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历来是相伴而生,任何一方的缺 位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两者只有相辅相成、灵活运用,才会 让孩子从赏识中增强信心,取得成功;从批评中学会自省,不断 进取。否则“赏识”就是一种让人上瘾的毒品,单纯的赏识将 造成教育的灾难。 建立于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 完全能够被孩子所接受。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园丁'把青少年 比喻为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园 回 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做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 人。“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如果一味 “赏识”而不敢批评、不敢惩罚,只会扭曲学生的认识,长此以 往,学生会无法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将来也很难接受批评意见, 更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那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只不过批评应 适度适时,惩罚也以不伤害孩子的尊严为前提。而且,批评和 惩戒应该是明确针对孩子所犯过失,当孩子因为智力问题学习 不好时,就不应该用惩戒的方法。事实上,惩戒也是一种爱的 表达方式,老师和家长如能对孩子提出有理有据的批评,孩子 完全能够感受到这种爱,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从而心悦诚 服地改正错误。赏识和批评,就像鸟的两翼,缺一不可。每个 学生都有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可批评之处。正确的赏识, 可以给学生以极大鼓舞;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学生进步。对 孩子既要赏识,也要批评,在赏识中不排斥批评,在批评时莫 忘了赏识,才能使孩子既乐观自信,又有自知之明。关键在于: 赏识要有度,批评要有方。赏识和批评都需要艺术,恰当的赏 识如舂风拂面令人信心百倍,朋友提醒式的批评似和风细雨荡 涤心灵叫人心悦诚服。 四.结语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单纯的表扬赏识并不能包治百病,我们在推行赏识教育的同时, 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惩罚教育,赏识教育不应是 一种缺“罚”的教育。只有正确认识赏识教育,合理有“度”地 推行赏识教育,走出“赏识过度”的误区,才能促进教育事业健康、 稳定、和谐的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