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课本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直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后,在这基础上出现的。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国旗、椅子、双杆上的角,来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学好这部分知识,能为今后进一步认识直角以及学习其它几何图形打下牢固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折一折,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直角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直角和用三角板画直角。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判断直角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活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过程。考虑到教材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观察法:在教学中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观察国旗、椅子、双杆等到入手,找到直角的轮廓,展现直角的形状。(2)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将建立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感知直角的形状,大小的基础上发现直角,再通过折、画直角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亲身体验、感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他们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耳细听、用手操作,给他们创造一个主动性、性和体验学习的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2、老师演示,学生回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教学设想:在这一环节,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所以我利用旧知识搭桥过渡的导入方法,成功地运用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原则。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联系实际为新知识作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要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直观经验。为此,我把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1、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国旗,观察它的表面各有几个角?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再出示椅子、双杆图片,小组合作找一找椅子中的角,双杆中的角,它们和国旗中的角是不是相同,你能猜出这些都是些什么角吗?
(2)观察数学课本的表面的角和国旗上表面的角,比一比它们大小。
(3)这些角都叫直角,直角我们还可以用一种符号把它表示出来,直角用∟表示。
(4)让学生说一说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同桌互相说)
(教学设想:通过找角,比较角的形状、大小、从而发现直角的大小都是相等的,使学生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会辨认直角
(1)用纸折直角,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怎样折可以得到直角?(同桌讨论交流)
(2)拿出三角板,告诉学生怎样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3) 小组合作活动:在圆里画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直角。
(教学设想: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形成。)
3、学画直角
(1)先让学生尝试画直角,同桌探讨方法。
(2)教师示范讲解画直角的方法。
(3)叫学生在纸上试画直角。
(教学设想:先让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设疑引欲,增强学习内动力,再通过老师的讲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易于接受。)
(三)、巩固练习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直角。
(教学设想:以游戏形式由易到难,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教学设想:这一练习是基本练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
3、小朋友,下面同学说的话对吗?请你来帮他们判断一下,对的画“√”,错的画“×”。
4、判断下面哪些角是直角。
5、 画一画,数一数。
(教学设想:这些练习是新授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四、说教学反思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找直角——判断直角——画直角——折直角四个环节,由易到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同时这几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纵向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可以使学生迅速准确地形成空间观念,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五、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
1、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 “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3、学生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把一堂课作为教育的
终极目的和结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兴趣的引导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