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药学2014年第11卷第2期 59 白芍中芍药苷的提取工艺 李兰城(内蒙古医科大学呼和浩特010059) 摘要:目的:以渗漉法研究白芍中芍药苷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芍药苷为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测 定,系统考察不同浓度溶剂、不同浸渍时间、不同渗漉体积对芍药苷提取率的影响。结果:由正交实验得出,浸渍24小时用l5倍 体积70%的乙醇渗漉提取可以获得较高的芍药苷提取率。结论:浸渍时间和溶剂浓度对白芍中芍药苷的提取率有较大影 向,而 当渗漉体积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芍药苷的提取率影响变小。 关键词:白芍芍药苷HPLC法渗漉提取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672—8351(201 4 J02—0059—02 白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lfora Pal1.的干燥根lll。 rA /:蕊 丽 ~r 其主要成分芍药苷是蒎烷单萜苷类化合物,具有平肝止痛、养 血调经、敛阴止汗、抗菌和抗血小板凝集等功效I2],用于治疗头 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 汗。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它具有双向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使异 常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为深入研究其药用价值,提高其提取 T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文献报道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正丁 0.0 25 5.0 7.5 1a0 12.5 15.0 17.5 rdn 醇和甲醇 对白芍药材中的芍药苷进行提取,也有文献报道 对照品色谱图 用超声提取法提取白芍药材中的芍药苷,还有文献报道用水 提取白芍药材中的芍药苷I91。本实验经过对上述文献的认真研 究对比推敲,并结合T厂实际生产需要,采用渗漉法用不同浓 度的乙醇作溶剂,以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 验优选其最佳提取T艺,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仰J丽咄厩 1仪器与试药 浸渍装置(烧杯500m1)、渗漉提取装置(中药多功能渗漉 器、提取液收集器)、浓缩装置(中药浓缩机170B,湖北立能); 日本岛津LC—IOATVP高效液相色谱仪,SPD一10AVP检测器, CDM一10AVP色谱工作站。白芍药材(产地安徽,含量1.6%,符 ∞ 25 ∞ 75 1∞ 125 150 1 5 合药典规定);芍药苷对照品(批号110736—200630,来自中国 供试品色谱图 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乙腈(色谱纯);磷酸(0.1%);无水乙醇 (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分别称取干燥白芍药材200g,在平行操作条件下,按下述 因素水平表和正交试验表进行浸渍、渗漉、浓缩并定容至 芍药苷转移率=鬟糟车等舅暮暮{l ;}暑著× 00% 500ml,备用。 2.5方法:按照2项下的实验过程,以乙醇为溶剂,按k(34)正 2.1正交试验:以影响白芍中芍药苷提取物收率的浸渍时间(因 交表进行渗漉提取,提取液适当浓缩,定容至500ml量瓶中, 素A)、溶剂浓度(因素B)、溶剂体积(因素C)为考察因素,以 摇匀,备用。芍药苷按“2.4”项下测定。实验数据见表2。 芍药苷的含量为指标,依次进行试验,因素水平见表1。 将正交试验结果(表2)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1因素水平表 丁是 ~● 表3方差分析结果表 2.2色谱条件:色谱柱:kromasil(250mmx4.6ram,5u1);流动相: 乙腈一磷酸(14:86);检测波长:230nm;流速:1.0ml/min;柱温: 2.6各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5℃;进样量:20 l。 2.6.1浸渍时问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浸渍时间对提取效果有显著 2.3溶液制备 的影响。浸渍时间不够,固液接触不充分,提取效果不好,浸渍 2.3.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在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器中干燥 时间过长提取含量基本不变,所以确定浸渍时间为24小时。 36小时的芍药苷对照品约1.6mg,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中, 2.6.2乙醇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当乙醇浓度偏低时,一些亲 用甲醇溶解稀释定容至刻度,摇匀,制成每lml含0.064mg的 水性的蛋白质、黏液质、果胶、淀粉和部分多糖及其他水溶性 溶液,即得对照品溶液。 杂质会溶于杂质中,给后续的操作带来困难。而乙醇浓度太 2.3.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分别精密吸取定容后的白芍提取液 高,可使植物细胞蛋白质很快凝同,妨碍乙醇向植物细胞内部 5ml置lOOml量瓶中,用稀乙醇定容至刻度,再精密吸取lml 渗透,从而影响浸出。所以确定乙醇浓度为70%。 置lOml量瓶中,同样用稀乙醇定容,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2.6-3固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在提取实验中,一般随溶剂用 2.4测定法: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注入高效液相 量的增加,提取效果会较好。但是,乙醇用量越大,回收乙醇所 色谱仪测定,即可。 需的时问越长,耗能越高,增加了提取成本。在实验和工业生 转移率:根据白芍药材中芍药苷含量和成品得率,计算样 产中,一般只要能达到一定的提取程度,就不必增加溶剂用 品芍药苷转移率,结果如下: 量。所以从提取效果、减小溶剂用量和降低浓缩负荷三方面综 北方药学2014年第1l卷第2期 表2正交试验结果 2 3 4 5 6 7 8 9 因素 含量 试验号 A ●●●均均均 转移率 药苷的较佳提取方案为:用15倍量7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 浸渍24小时后渗漉,收集提取液浓缩定容测定含量。白芍中 芍药苷的含量为1.32%。 4讨论 B C (%) 五l 值值值 (%) 72 2 , 2 2 3 3 3 48 』l 卫1 2 l 6 0 4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白芍含量的测定方法用 HPLC法,测定指标为芍药苷_ll,并规定白芍干燥品含芍药苷不 得少于1.6%,在正交试验前已对试验药材进行过检测,符合药 典规定。 试验采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提取液中芍药苷的含量进行 。2 3。2 3 2 3 3 3 3 j ∞ 3 3 3 l l l 2 3 2 3 3 2舶 测定,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以正交试验为研究方法,确定了芍 药苷的最佳提取方案,为白芍中芍药苷的渗漉提取提供了科 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IS].2010年版,第一部,68. [2]袁昌齐.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0:103—104. ∞ 卫 " Kl2 K丑 K弛 R l2.11 13.67 12.11 昭 f3]柳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白芍中药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 的应用研究I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4(21):179—180. [4]吴英华,任凤莲,肖劲,陈胜福.白芍中芍药苷的提取工艺研 究【JJ.应用4L_v.-,2007,36(7):651—652. [5】刘芳,杨广德.白芍中芍药苷的提取方法研究 中成药, 2003,25(10):792—795. 13 03 13.84 1.73 12_25 14.06 1.81 13.76 13.1O 1.65 【6】李钐,王亚楠,刘小宇,等.白芍总苷提取和纯化工艺的研究 lJ].食品科学,2007,28(5):173—176. 合考虑,确定固液比为1:15。 3结论 【7]高秀强,刘敏彦,宋剑,等.白芍中芍药总苷提取工艺研究【J]. 中国药业,2008,17(15):55—57. 【8】贲永光,李坤平,李康,孔繁晟.正交设计白芍总苷的超声提 以芍药苷含量(%)为考察指标,用渗漉法提取,以影响白 取工艺f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9,28(4):501—504. 芍中芍药苷提取物收率的浸渍时间(因素A)、溶剂浓度(因素 『9]柳俊,张建军.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白芍配方颗粒提取 B)、溶剂体积(因素c)为考察因素做正交实验,得出白芍中芍 工艺lJ1.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5(1):502—503. (上接136页) 18486例患者具备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 头孢一、二代药物治疗即可达到效果,没有必要采用头孢三、 四代药物,以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得患者无法承受而拒 绝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3.3联合用药顺序不合理:一些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时,一些医 护人员通常使用联合用药,但是用药的顺序不合理。头孢类药 物应用于细菌繁殖期可以有效杀死各类细菌,一些大环内酯 类药物则属于快速抑菌类药物,二者连用将无法有效发挥作 用,因此,细菌繁殖期应先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待过3~4 个半衰期后,可以使用元抑菌药。 3.4用药剂量过度和集中:经过分析,我院还存在抗菌药物使 用剂量过度和集中的问题,尤其是B一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的 使用比例较2011和2012年有大幅增加,相关部门应及时采 取措施,加强宣传培训,严格限制头孢菌素类(尤其是三代头 孢)、B一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硝基咪唑类和氨曲南等抗菌药物 2.2抗菌药物的应用统计:在36378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 的临床应用。 的处方为5275张,占比为14.5%,符合卫生部规定(卫生部规 3.5疗程使用过长:目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很 定普通门诊处方抗菌药物比例≤20%;急诊处方≤30%,我院 好的治疗效果,导致部分医护人员为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 该项指标已达到卫生部要求),抗菌药物平均应用金额为 疗程使用过长,导致患者发生细菌耐药性,给患者造成潜在 85.43元,详细数据见表1。 的危害,因此,需要医院及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规范抗 3讨论 菌药物使用剂量和时间,加强宣传培训,严格限制使用抗菌 3.1给药频次不合理:医院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给药频 药物。 次不合理,比如在使用B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由 参考文献 于该药物属于时间依赖型,其每一次给予很小的剂量,缩短给 『11潘洁,彭晓燕,王远光,等.2008年我院住院患者合理用药调 药间隔时间,但是,当患者血药浓度超过MIC的4~5倍时,持 查分析lJ].中国药业,2010(6). 续给药将会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应该间隔3-4个半 【2]何爱娇,郑春茂.740份外科病历抗茵药物应用调查与分析 衰期后再次为患者给药。 ].医学信息(中旬干0),2010(5). 32抗菌药物选择较贵,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一些患者属于轻 『31彭翠英,何周康,尤灿.我院住院惠者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调查 微的外伤,因此在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价格低廉的 分析m.儿科药学杂志,2010(1). 表1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