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板书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

(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重点: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上是如何去研究的?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复习提纲

、树是一种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2、在一棵真正的大树旁,我们看见过:树瘤、果实、小动物、鸟巢、小草、蔓藤等,这说明植物的生长与周围的动物、植物和环境有关。

3、(看、听、摸、闻、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4、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6、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7、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8、我们可以用(拓印)方法得到树皮图案。

9、在写观察记录时,要注意格式,写清:A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B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或图片等)。

0、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

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等。

2、大树和小草之间的不同点是:植株的不同,大树高、小草矮;茎的不同,大树粗、小草细;茎的不同,大树是(木质茎)、小草是(草质茎);大树是木本植物,小草是草本植物。

3、大树和小草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植物,都,都有,都会,都需要。

4、水生植物也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是:都是水生植物,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6、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7、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8、一片叶子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19、树叶也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20、用(测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21、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要经历等过程。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22、植物的变化(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如向日葵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23、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份,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4、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2、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气囊),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6、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27、我们可以比较树叶的(软硬、颜色、大小)来说植物发生了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