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微信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

微信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7·01

微信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

◇曾宝苇姚书琳刘科科

要:微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

审美趣味和精神样态都产生了极大变化,大学生群体作为微信深度用户,表现尤甚。通过分析微信舆情传播状况和特征,以探寻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外化而成的特点,并警惕审美趣味的泛娱乐化和审美感受力的弱化,追求“浅入深出”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课题代号:201510427038,课题名称:大学生群体微信舆情传播

影响力调查研究———基于国内10所高校的调查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已达7.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亿多人,微信的使用率高达89%,微信朋友圈使用率为78.7%。而根据腾讯企鹅智库最新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6.5亿。

新媒体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大学生群体更是“机不离手”的“手机控”

。微信集社交、文化、经济于一身的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浸入程度最深的软件,也不可避免地通过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改变了大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趣味。这既与微信本身和微信舆情传播的特点有关,也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有关。

一、微信舆情传播特征

(一)游离与隐匿的传播方式

微信舆论场具有个人中心度高、议题多元、间接推动舆情等特点。随着微信舆论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舆情的双向”效应更为明显,舆情发展偏离正常范围时有发生,从而使得微信舆情传播方式具有游离性。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群体正在其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极具好奇心,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焦点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但由于高中时期“单向性”的教育体系,缺少社会经验,使得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筛选缺乏判断力。李光耀被死亡事件”和“成都暴打女司机”事件都显示,微信舆情曾一度游离于事实和真相之外。

根据群体极化原理,在接受舆情信息的时候,容易受到相应观点的影响,比以往更轻易地做出自己的决定,一旦事件偏离了正常的范围,将造成舆情游离于事件本质之外。

由于朋友圈具有半封闭性的特点,即A与B是好友,B与C是好友,A与C不是好友,D与AB是好友,则A点赞、评论或转发B分享到朋友圈的内容,C是无法得知的,而D可以知道。朋友圈半封闭式结构特点决定了对互动可

见仅限于双方之间都是共同好友的前提之下,这一特性含蓄地推进了舆情,也显出微信传播方式的的隐匿性。

(二)冗杂与难辨的信息内容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数亿的微信用户构建起了巨大、复杂、无尺度的社会网络,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节点,每个节点相互交错,交叉混合。微信用户的信息来源五花八门,传统媒体、官方新闻机构、微博、百度贴吧、天涯豆瓣等网络论坛都是其信息来源地,从信息内容的层面上说,微信又是和整个网络信息库相连通的,信息互为交换补充。

从微观上看,微信系统会基于“QQ好友”与“手机通讯录”自动推荐好友,而部分好友也可能由“摇一摇”“微信群”“漂流瓶”等方式产生,从而出现了微信好友身份多样性的情况。而这些身份的好友所分享的内容,由于爱好不同,见解与观点也不同,产生了信息源不同、信息内容也不尽相同,使得信息内容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根据美国学者马克·格拉诺维特于1972年提出的“弱连接”理论,通过“摇一摇”等方式成为微信好友的“弱连接”虽然不如通过“手机通讯录”的方式成为微信好友“强连接”那样具有强互动性,却因其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反而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微信信息内容真伪难辨,也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源于微信自身的特点,微信游离和隐匿的传播方式,又使微信在传播上是基于圈子内部的、封闭的,这导致了微信“圈子”内部的信息难以实行自我更新,造成微信信息内容

真伪难辨;二是各种媒体和自媒体由于不同目的的驱使不惜蛊惑造谣,混淆舆论,使信息内容难辨真伪。单位用户由于个人兴趣、价值取向的不同使得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在朋友圈,群聊中信息转化变异度极大,断章取义、扭曲事实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信息内容真伪难辨。微信在添加好友时,只有通过验证才能看到彼此的朋友圈动态。这就使得好友身份有了准确性保证,同时微信功能特性又保障了朋友之间的交流私密性,使得用户在微信聊天和发布朋友圈消息时更加无法求证和辨识。

119

《““ENVIRONMENT【城市广角】

&ECOLOGY(三)瞬时与倍增的传播速度

微信具有即时拍照、即时上传的功能。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终端,可以随时转发、关注舆情信息,从而使微信信息呈几何倍数增加,产生信息传播的裂变发展促进了微信舆情信息的传播。在信息产生的即时性前提下,从而形成微信舆情。

格兰诺维特有关“弱关系的力量”的假设是:弱关系促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流动,且传播了人们原本不太可能看到的信息,由一个人的弱关系分享的信息不太可能被局限于小范围内。因此,看到一个弱关系分享的内容,会导致一个人分享该信息的可能性增加近10倍。相比而言,由强关系分享的内容则只会增加6倍。简而言之,弱关系最有可能向好友提供一些他们原本难以获取的信息。

微信这种强关系和弱关系兼有的社交平台,使得每个微信用户都成为信息爆炸的引爆点。

二、微信带来审美趣味的嬗变

(一)追求个性表达,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

在游离和隐匿的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微信较之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更显得个人化和私密性。而“朋友圈”这一概念,更是为高度的自由表达提供了一个“安全屏障”———

这暗示了表达者:这并非一个公开场合,而更像是一场私下的朋友间的“谈话”,政治限制、道德审判甚至是法律制裁将更难实行。

这与现代大学生的表达审美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经济物质得以满足的今天,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已经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核心诉求,这与审美中的自由(无论是创作还是体验)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微信中的表达也可以视为大学生群体关于生活和社会的“创作”,因为这与艺术作品一样,都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特征。

但正是微信公开度低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群体不会将之视为政治、时事深度讨论的重要据点,反而会选择分享对日常生活、体验感悟、重要事件的记录与表达。当然并不是说微信和朋友圈中就没有时事新闻和政治观点的交流,只要我们留心,可以很容易发现,那些会在我们朋友圈流传的时事新闻和政治观点,都直戳我们的痛点,与我们的利益相关。

这并不难理解,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与集体主义年代相去甚远了,西方思潮冲击的力量远比我们所意识到的还要强大,比起关注集体利益,个人的利益才是我们的关注点。但当我们所处的“集体”或者说群体的利益受到冲击的时候,我们也会捍卫“集体利益”。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大众文化”力量,因为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与当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与精英文化相互区别相对应,另一方面也和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原则上的差异。

这种区别和差异表现在大学生群体的审美观照回到了

120

自身,回到了个人生活当中。

(二)创作者与观众的双重身份

在人类历史中,“表达”曾是部分人的“特权”。这里的“表达”是指将基于对社会生活的思维成果,用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文字、造型等方式反映出来。汉谟拉比法典是表达,中国文人山水画是表达,巴黎圣母院是表达,圣德列萨祭坛是表达,大众媒体时代的电视节目也是表达。但法典是王权的精神象征,山水画是士大夫的境界追求,教堂是宗教的崇拜手段,贝尼尼的雕塑是巴洛克时代的王室贵族彰显财富的标志。就连“平民的电视”,也是“你播我看”的被动模式,但普通大众的表达愿望永远都会是美术史的发展趋势,宋朝民俗画的发展,荷兰小画派的出现,都是强有力的佐证。

互联网的诞生给了普通大众“表达”的权利和途径,当下互联网已全面进入‘Web2.0时代’……而Web2.0则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它实现了互联网发展的‘以技术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的转变”

。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普通大众已经开始步入“创作者”的领域,但博客和微博还有意见领袖和“大V”作为信息中心,而微信则是真真正正去中心化,每个微信用户都作为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节点。接受信息的同时传播信息,并且成为创作者和观众。而表达欲强烈的大学生更是乐于兼任这两重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将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突出表征是审美的泛化,或者说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即消解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区隔,我们在将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进行着将艺术转换成生活的活动。

”互联网给了大学生群体“创作者”的身份,使其挣脱了传统的静观审美,从旁观走向积极参与创作、积极参与体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17世纪的荷兰,新兴的小资产阶级群体———商业行会,在获得相应的财富和地位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表达诉求———请画家替他们画团体画,悬挂在商行里供人参观。不同的是,今天的大学生们,自己就是个人朋友圈的“画家”,也是他人朋友圈的“观众”。

(三)注重社交互动,完型与“预设观众”愈发突出比起博客与微博的公众性,微信从一开始的产品定位就是“朋友圈社交”。虽然博客和微博也可以做到双向互动,但当遇到公众影响力大的舆论中心时,交流就可能后滞,也会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而微信就确实是做到了两个个体双向互动,以及两个信息源互通有无。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它有一个“准入门槛”———要通过好友认证,成为指定对象的好友,并且要确认对象没有使用微信的朋友圈”限制功能。

“微审美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审美化’,正逐渐改变着艺术与生活、美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微文化所营造的某种虚拟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实世界的范本。”而微信的完全真实身份认证,与现实生活圈已经完全重叠。对大学生群体来说,社交又是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社会环节,在

““使用微信时,尤其是在朋友圈分享时,已经是一种个人展示和形象管理,朋友圈所有的潜在的信息阅读对象都是其预设的观众,而他的朋友圈就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品”,等待“观众”的“完形”———评论和点赞,当然这是表现出来的“完形”,而更隐蔽的完形在完成审美时就已经完成了。

三、微信带来的审美危机

“碎片化、感性化、大众化、便捷化等文化特点并不是后现代主义的特有表征,并不只是到了微时代,技术发展到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后才出现的独特现象。”的确,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和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便已诞生,但当时的任务是消除艺术和生活的边界,以批判现代文化的精神价值取向为宗旨的,否定本质主义、告别宏大叙事”。

促使大学生群体生活方式、信息获取碎片化的原因,当然有科技的发展进步。信息革命带来信息大爆炸,使得当代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信息更新的频率更快了,时事热点就像是沙滩上的字迹,新闻的“浪潮”一冲刷,便湮没在信息海洋之中。此外,自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信息源点倍增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信息多样繁杂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

这一方面当然带来了好处———信息的广度和类型的多样,但是在深度方面,确实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群体的深度阅读能力,以致“当今大学生已经不具备阅读文本的能力”的判断多有耳闻。从微信获取冰山一角的信息,却不会深入地去探寻海面下体积更大的“冰山”,“谣言”能够拥有庞大的市场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个让我们忧心忡忡的便是流行于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观现象———消费主义,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这样的价值观重视审美体验,重视消费体验,并以观众的体验作为本位。就像我们常说的:“顾客就是上帝。”尤其是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将审美不断拉入视觉体验的范畴。文字的想象体验反而衰落了,我们仿佛能听到年青一代在宣布:我们要视觉享受,要视觉冲击,要视觉审美。然后,影像、图片时代来临,泛娱乐化时代来临,“字太多不看”,仿佛不仅仅只是一句玩笑话了。

青年人并不认为这是坏事。受到这10年的网络时代的熏陶,大学生群体以解构消解为己任,要打倒的是权威,要冲击的是传统,“反权威”“理性中立客观”成了年轻人的“政治正确”。所以,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思考阅读的主要来源,报纸、期刊、书籍等仿佛被放逐,连电视也不再是宠儿。因为“主流媒体的消息往往是经过政治美化的”,取而代之,小道消息受到追捧。他们并没有想到,他们在打倒一个权威的同时,也在树立一个新的权威———与传统官方媒体相对应的“民间消息”,或者我们称之为自媒体,区别仅仅在于,这是我们

2017·01

自己选择出来的“权威”。

过分崇拜权威和过分反权威都会使人陷入判断迷思,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都是需要警惕的。要有良好的审美体验,正确的审美态度和适合的审美方法是很重要的,大学生群体应当克服深刻审美感受力的弱化和审美泛娱乐化,追求“浅入深出”的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1]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和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4-300.

[2]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和公共讨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3]谢海光,陈中润.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6,(03).

[4]王玉珠.微信舆论场:生成、特征及舆情效能[J].情报杂志,2014,(07):146-150.

[5]冯韶丹.微信传播特点及舆论引导方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27.

[6]谭真谛.“日常生活审美化”背景下的微博文学热透视[J].当代文坛,2013,(04):77-80.

[7]王亚芹.“微”泛化的文化与审美[J].文艺评论,2015,(11):4-8.

[8]徐丹丹.“自媒体”时代审美心理探析[D].扬州大学,2013.

[9]许盼.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微现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10]庞乐.微博客的审美学研究及其意义[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11]李建红.微传播视野下的大众审美文化的重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4,(17):4+11.

[12]程姝.自媒体时代新闻作者审美表达能力的新要求———以微信公众号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6,(21):110+114.

[13]杨燕.探寻作为公共空间的微博背后的美学意义[D].西北大学,2013.

[14]董清源.从雅俗共赏到“雅俗分赏”———微信时代下的审美变迁[J].新媒体研究,2016,(17):84-86+139.

[15]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现代传播,2005,(01):21-26.

[16]李昕揆.微信分享的美学意味[J].江海学刊,2016,(05):179-182.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